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煙花散盡似曾歸小說>煙花散盡似曾歸最新章節列表 >煙花散盡似曾歸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煙花散盡似曾歸-第一百六十九回:番薯
更新時間:2020-01-20  作者: 懿兒   本書關鍵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煙花散盡似曾歸 | 懿兒 | 懿兒 | 煙花散盡似曾歸 
正文如下:
高三奶奶捉著算盤噼里啪啦打了半天,還當真給那媳婦子算出一個數兒來,然后把算盤往她面前一亮:“瞧瞧,到時候收租子,就少你這么些子兒,你看成不?這你自己可得記下,若是忘了,我不給你記著,你就自個兒吃啞巴虧罷!”

“記下了記下了,我的奶奶。”那媳婦子笑道,說話間又像是想起了點兒旁的,“年前我家兄弟還說去辦個起帆令,也弄個船上洋外去,做點兒小買賣,誰知道弄到如今也辦不下來。我們農人眼睛跟前兒就只那一畝三分地兒,三奶奶您皇城根兒下頭住著,見過的西洋玩意兒比咱們吃的飯都多些,您給說說,這是怎么回事兒?”

“起帆令?”高三奶奶搖搖頭,“你還不知道啊,現如今老百姓自己辦起帆令,辦不下來啦。”

那媳婦子頗是驚愕:“怎的不給辦了?我有個叔,他那媳婦娘家兄弟原先就是手藝人,上東瀛賣玩意兒,賺了不少錢,比我們掙得都多,怎就辦不下來了?”

“如今我大衡重興閉關鎖國之策,十三港之中真正還有些用處的,唯有廣州一港罷了。”一旁的余知葳忽然停了手。她是想這幾日干脆當個甩手掌柜,也學他陶公,躲入一方桃源當中來著,可是這“世道”二字,那里是那么容易就能避開的,到了哪兒都躲了不過去。

真是半分也清閑不得。

她拍了拍手上的泥,嘆道:“如今鴻臚寺中下發的起帆令,只備公務之用,其余諸般理由一概不批。這是御筆朱批過的,他們沒法子不聽。現如今,民間和前幾朝‘片板不得下海’又有何分別?原先十三港‘游人如織,往來互市的’的場面,恐怕是再也瞧不見了。”

她把手里頭的番薯對著那婦人的眼睛跟前拋了拋:“像這種洋玩意兒,只怕會是一年少似一年。明年多種些罷,這玩意兒好種,又頂饑,這幾年冬寒的不正常,年成不大好,早做準備。”

后半句她咽進去沒說,恐怕說出來那農家婦人心有疑慮,只好先說到這兒了。

現在番薯市價的確不錯,但完全是因著物以稀為貴。如今大衡的老天爺很顯然的不給面子,正常的糧食作物根本收不上甚么好東西,而這種本該做糧食用的番薯,卻成了市價昂貴的稀罕玩意兒。

這不該。

果然他們這群人就不太適合避世,說好的休假,結果滿腦子都還是那些江湖廟堂之事,真是糟心透了。

余知葳憂心忡忡地回去了。

待他們回去之時,幾個少年郎早就將篝火燃了起來。錦衣衛千戶高邈和驃騎大將軍余靖寧給大家親自宰好了魚,在農人的指導之下,到底是弄得挺干凈。而后由譚懷玠那雙握筆的手給刷上了醬料,正放在火上烤呢。

余知葳當場大笑兩聲:“牛刀殺雞,豈不快哉!”

譚懷玠瞥了她一眼,慢慢悠悠將自己的一疊畫稿展開在了自己面前——最上面那一張畫的不是十里蓮塘,也不是甚么月明星稀,而是赫然畫著高邈把魚甩在余知葳臉上的場景。

余知葳強忍住了把這畫稿揉作一團的沖動,強壓火氣道:“譚二哥,您筆墨借我使使。”

高邈以為她要報復,攔著譚二不讓借,余知葳哼了一聲:“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快借我使使!”

一眾人等見她兇神惡煞,也只好將筆墨交在了她手上。

余知葳便就這譚懷玠原先畫畫兒的地方,動筆不知道寫了些甚么東西,到喊她吃烤魚了還沒停筆。

待到寫完了,隨便在水里頭涮了涮爪子,抓著她那張紙就跑了過來,想了想,先遞在了譚二手上:“我們家全是待弄銃炮的丘八,譚二哥哥是文官,又是閣臣,所以你先拿著看。”

譚懷玠不知道余知葳塞給他甚么東西,還當是小孩子的玩意兒,只略略掃了一眼,卻是臉色微變:“小六……你這是……”

余知葳抱臂坐在地上,沉聲道:“我不事農桑,許多事兒不過紙上談兵罷了,不甚成熟,還望譚二哥哥莫要見怪。”

她清了清嗓子,給眾人又將紙上的東西敘述了一遍:“這幾年,大衡冬日既冷又長,尋常的稻麥收成并不大好,沒大規模鬧出饑荒來,完全是因著隆武朝的家底厚。而這番薯,沒那么矯情,好待弄,又頂饑,我私下里想著,何不大規模種些,把市價降下來,做糧食用——籌軍餉也好籌。”

她對“遼東軍餉”一事好大的陰影,是以在此處也提了一嘴

余靖寧對軍餉反應最快,道:“可以一試,孫大人那邊兒好說話,到時問問他如何,衛所軍屯的時候便可以一試。”這說的當然就是兵部尚書孫和風。

“還請譚二哥哥幫我潤色潤色,改日找個好機會呈上去,瞧瞧能不能擬出個章程來。”余知葳點了點頭,又多了一句嘴,“這事兒是農本,看看有沒有舊派的樂意提的。要是由咱們來提,那閹黨又要好大反應,往下實行可是難辦。”

“可行。”譚二點了點頭,又嘆道,“果真不能久待在京中,總容易兩眼一抹黑。”

那可不是。

京官兒做久了,當然不知道民間疾苦,搞不好就得鬧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話,有時反而不如那外放的父母官兩眼清明。天大地大,就京師的百姓最好討營生,連那皇城根兒下頭討飯的叫花子都養的油光水滑,更不用說旁人了。可大衡這么大,廟堂居得久了,又怎么知曉真正的民間是個甚么樣子呢?大約只有許許多多的有志之士,一齊走遍了三山六水,嘗過了百草,才能知道病灶所在罷。

余知葳舔了舔自己的嘴唇,從手上的簽子上撕下一大塊兒魚肉來,在嘴里狠狠嚼著,心里默念道。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可她這輩子,能走出四九城的機會,還能有多少呢?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