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落難情緣小說>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落難情緣-第257章 豁然開悟
更新時間:2023-10-23  作者: 洪門十一少   本書關鍵詞: 言情 | 古代言情 | 洪門十一少 | 明智屋小說網 | 落難情緣 | 放逐 | 情緣 | 神醫 | 強勢回歸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正文如下:
這邊廂,嬰行雖然在讀佛經,但他的小眼睛卻不斷向四周瞟。他驚奇地發現,師父六祖正在整理那件象征著禪宗法脈的木棉袈裟!

六祖將那袈裟包裹起來,向方丈外走去。

一直在旁邊悄悄觀察的嬰行好奇地問道:“師父,您要干什么去?”

“我去將五祖所傳的袈裟洗一洗。”

嬰行松了一口氣,說:“我去打水,我給您在這兒洗吧。”

六祖搖搖頭:“我的事,還是我自己做。”

六祖手持著禪杖,步出丈室。他拿著袈裟走出了山門,打算到曹溪浣洗。

曹溪彎彎曲曲,曲曲彎彎,飄著爛漫山花,映著藍天白云,在寶林寺前瀟灑地畫出一條弧線,然后撒著歡兒、唱著歌兒奔向了遠方。

溪水邊,有幾個小沙彌正在洗衣服。他們也太勤快了,甚至連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洗了——你撩一下,我潑一盆,結果,大家渾身上下都的。

他們無憂無慮,似乎比清泠泠的曹溪水還要歡樂,還要活潑,河灘上大大小小的鵝卵石,仿佛都是他們咯咯的笑聲凝集而成的:

曹溪水,如弦還如鉤。如弦輕吟菩提曲,如鉤不牽白云頭,禪韻清幽幽。

六祖悄然離開。一則,他不想因自己的到來而使得弟子們的歡聲笑語戛然而止;二則,這袈裟是由達摩祖師從印度傳來的神圣之物,萬一溪水上游也有人浣衣洗物,污垢順流而下,豈不將袈裟褻瀆了?

六祖轉身向寺院后面的深山走去,邊走邊觀察,不知不覺已經走了四五里路程,來到了一片茂密、幽靜的山林。

這里,古木參天,綠蔭匝地,芳草茵茵,瑞氣繚繞。不知為什么,六祖嘴角泛起一縷淡淡的微笑。他神色莊重,站在一塊空地中央,閉目沉靜片刻,然后,將手中的禪杖一振,往地下戳去。

他似乎并未用力,禪杖卻全部扎入大地深處。更不可思議的是,隨著禪杖的拔出,一股清泉汩汩噴涌,片刻之間便匯聚成了一個清澈的小水潭。

六祖掬一捧泉水嘗嘗,甘醇清冽,精神為之一振。他蹲了下來,仔細漂洗著袈裟……

“阿彌陀佛。”身后忽然傳來一聲佛號。

六祖回過身,一位年輕比丘合十鞠躬,問道:“請問法師,到寶林寺怎么走?”

六祖見他風塵仆仆一副長途跋涉的樣子,手里提著濕漉漉的袈裟,站起身來問道:“你從哪里來?”

誰知,那僧人一見六祖手中的袈裟,驚呼一聲,撲通一下跪倒在地,激動地喊道:“弟子方辯,拜見六祖大師!”

六祖有些疑惑:“方辯?你叫方辯?我們倆見過面嗎?”

“沒有,從來沒有,弟子這是第一次親近大師。”

“那你怎么認識貧僧呢?”六祖問。

方辯說道:“弟子是西蜀人氏,為了求得佛法,前些年游歷了佛陀的故鄉印度。在那里,我得遇一位神奇的高僧。弟子請求他傳授佛法。他說,佛祖釋迦牟尼一脈相承的正法眼藏,以及歷代祖師代代相傳的袈裟,早已到了中國。而今,已經傳至第六代,六祖目前正在嶺南曹溪弘揚禪法。他老人家點化弟子回國,前來曹溪求法。所以,我剛才看到這莊嚴圣潔的木棉袈裟,便猜到了您就是六祖大師。大師,您能讓我仔細瞻仰一下袈裟嗎?”

“當然可以。”六祖一抖袈裟,紛紛而落的水滴,宛若晶瑩的珍珠,恰似袈裟放射出的神奇的光芒……

方辯哪里還顧得上瞻仰,只是五體投地,磕頭如搗蒜……

六祖微微一笑,說:“方辯,地上有稻谷嗎?”

方辯一愣,看了看地面,說:“沒有啊!”

六祖說:“沒有稻谷,你怎么像小雞吃米似的?”

方辯明白六祖在開玩笑,不好意思地站立起來。

六祖若有所思,問道:“方辯,你如此看重這件袈裟,那么,你一向是干什么的呢?”

方辯不明白六祖的用意,照實回答:“弟子祖輩傳有塑像的技藝。我未出家前,以塑造神像為生。出家后,也經常為善信們塑佛像。”

六祖說,“難怪你會對一件表法的袈裟禮拜不停呢!那么,方辯,就請你塑一尊給我看看。”

其實,六祖的本意是說,真佛無形,實相無相,一個人,怎么可能塑造出佛的真像呢!

方辯不解其中禪機,激動萬分地說道:“弟子何世修來的福分,竟然有幸為大師造像!謝謝大師的信任!”

六祖帶著方辯回到寶林寺,客堂里早有一位名叫智常的云游僧在等著他。

原來,這位叫智常的僧人是信州貴溪人。他童年出家,立志明心見性,轉凡成圣。然而,盡管他奮勇精進,晝夜打坐,修行不止,但整整十年過去,原來心中一團漆黑,現在仍漆黑一團。開悟見道,那只是夢中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煩惱也與日俱增,天天煩躁不安,恨不得將蒙昧的心掏出來,在清清的山溪中清洗一番。心,自然無法掏出來清洗,那就歷練肉身吧。他一杖一缽,飄然出游。

片石孤云映慧日,清泉彎月照禪心;山色天然觀自在,溪聲隨意了圓通。壯麗的山川大地,空靈的清風明月,更激發了他徹悟宇宙人生大道的豪情。他聽說,洪州白峰山大通和尚禪法高明,便專程前去參拜。但是,他滿懷熱望而來,大通和尚卻冷冰冰的,三個多月,沒有為他傳授過一次禪法,只是讓他跟隨大眾打坐念佛而已。

智常若是為了重復這些日常功課,還用策杖云游、千里尋師嗎?

于是,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求法心切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闖進方丈,問大通和尚:“學僧我自從來到這里,已經三個多月了,不蒙教誨一法。大師的意思是什么?”

“有疑即問,無疑自修。山僧垂絲,愿者上鉤。”大通和尚欲擒故縱道。

智常急不可耐地問道:“請問大師,如何是我的本心本性?”大通和尚向上指著說:“你能看見虛空嗎?”

智常道:“能,能看見。”

大通和尚又問:“你看到的虛空有形狀和相貌嗎?”

智常回答:“虛空沒有形狀,哪里有什么相貌呢!”

大通和尚這才詳細開示說:“你的本性就猶如虛空一般,空無一物可見,這就叫正見;了無一物可知,就是真知。它沒有什么顏色,也沒有大小長短,但見空空靈靈,清清凈凈,覺體圓明,即是見性成佛,也就是如來知見。”

智常聽了大通和尚的這一番說教,好像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朦朧朧,飄飄渺渺,美則美也,妙亦妙哉,只是模模糊糊,虛虛幻幻,無論如何也看不真切,更無法契入禪機。

無可奈何,他溯贛江逆流而上,翻越高高的大庾嶺,不遠千里來曹溪參謁六祖大師。

六祖聽了他的講述,說道:“難怪你不明白呢,大通和尚所說的那些,仍然存在著知見的弊端。現在,我給你說一首偈子,你可以從中體悟。”

六祖的聲音像二月的春風,滋潤著智常荒蕪的心靈: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

六祖的偈子,猶如慧燈一盞,照破千劫黑暗;春水數滴,融穿萬年堅冰。智常心中慧日迸發,靈光萬丈,豁然大悟。他喜極而泣,邊哭邊說偈曰:

無端起知見,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寧越習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趣兩頭。

半月之后的一天晚上,六祖在大殿里勘驗弟子們的修行體會。

嬰行發現師父今天十分嚴厲,不好蒙混過關,就施展他的另一項絕技——溜之大吉!

嬰行躲在大人們的身影后,悄悄向大殿門口挪去,接近門檻時,他猛然轉身,向門外串去,差點兒與剛要進門的方辯撞個滿懷。

方辯小心翼翼護住懷中用布罩著的東西,罵道:“你這個冒失鬼,差點兒讓我半個月的心血化為烏有!”

嬰行的好奇心被挑逗了起來,忘記了溜出來的目的,追在方辯身后問道:“你護著的是什么寶貝,值得這樣大驚小怪?”

方辯不理他,徑直走到六祖跟前,說:“師父,弟子遵囑完成了塑像,不知能不能入您法眼?”

嬰行搶上前來,掀開苫布,托在方辯雙手中的是一尊七寸高惟妙惟肖的六祖塑像。

嬰行驚奇地大喊大叫:“哇!好像呀!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簡直一模一樣!師父哎,是你縮小成了它呢,還是它放大成了你呢?”

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搶過塑像,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如果有可能,他真想掰開看一看里邊是不是也有血肉骨頭。看了好一會兒,他才將塑像遞給六祖。

六祖不接,奇怪地問道:“嬰行,這是誰呀?”

“師父,這是你呀。”

六祖指著這個與自己神形俱同、一模一樣的塑像說:“這個如果是我,你又是獻給誰呢?”

說著,他敏銳的目光在弟子群中捕捉住懷讓。

懷讓凜然一顫,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禪意……

六祖追問:“這個若是我,那個呢?”

行思等開了悟的弟子心里明白,六祖是在借機指示禪僧們領悟自性:所謂那個,就是在問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雖然凡夫因為煩惱太多而無法顯明,但本身的佛性并不缺少,而且我們的一舉一動,吹胡子瞪眼,都是佛性的作用。

因而,佛性也就是自性、真心、本來面目。可是,我們的佛性不是固定的東西,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任何實體,所以無從把握。

同時,佛性是活的,也不能用任何概念、框框來說明,所以禪宗祖師們經常隨機用“這個、那個”之類的虛詞來指代。

懵懵懂懂的嬰行不知“那個”所指什么,稀里糊涂說道:“師父,它就是你,你就是它,難道可以分開嗎?”

六祖意味深長地說:“如果不能分開,你就把它收回去吧。”

嬰行拿著塑像的手剛想縮回來,六祖輕輕打了他一下,然后笑著說道:“這是勉強分開。”

一個能打你,一個在你手里,不就是分開了嗎?能打你的,不就是“那個”的作用嗎!不知為什么,懷讓感到師父的手,是打在自己的心靈上,他不由渾身毛發豎立,大汗淋漓……

方辯是個伶俐漢,聞聽師父如此言說,馬上心有靈犀,道:“若是這樣,就必須把塑像獻給師父。一而二,二而一;不一不異,不異不一。”

六祖說:“我收下了,收下了。”

六祖拿著自己的塑像,與它相視一笑。接著,他對方辯說道:“方辯,你雖然掌握了活靈活現的塑像技巧,卻不了解真正的佛性。”

六祖看到他茫然無措,啟發他說:“佛祖釋迦牟尼在《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說,真正的佛是無相的,學佛之人不可執著于外在的形象而迷失了自心,我們禮拜的應該是自性本具的天真佛,而不是這些泥塑、木雕的塑像。”

方辯似乎明白了什么。

六祖的大手撫摩著他的頭頂,說道:“方辯,你出家為僧,愿你永為人天楷模,永為世人的福田。”

宛若醍醐灌頂,一股從未體驗過的感覺,從頭頂徐徐流入方辯的心田,像是菩提種子,在他的心里開著清涼靈明的蓮花……

六祖將平時身上披的袈裟解了下來,鄭重地贈給了方辯。

方辯手捧袈裟,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兩行熱淚活像決堤的溪水,盡情地、歡快地流淌著。

他從大雄寶殿走了出來,來到大殿一側,用戒刀將六祖贈給他的袈裟分成了三份:一份披在了六祖的塑像上,一份揣進了自己懷里,最后一份,他用棕樹皮小心翼翼包裹起來,深深埋在了地下。

然后,他跪在那個地方,雙手合十,對天發誓說:“以后,若是有人掘土挖到此袈裟,那即是我再生于世。我將住持在這寶林寺,重建殿宇,弘傳佛法。”

這天晚上,懷讓整夜未曾合眼。他一直在思維“那個”。

他剛剛來寶林寺的時候,師父六祖問他:“”也正是從那一刻起,這個疑團就像一片云彩漂浮在他的心靈里,不召自來、揮之不去;它又像是囫圇吞棗吞進了一個什么東西,無法排解,不能消化,還吐不出來,就那樣長久沉悶在他的心中——

天長日久,這個疑惑不但沒有消融,反而與日俱增。

他食不甘,寐不寧,行不知行,臥不知臥,每日與心中的疑團較真,極力想打破這一團漆黑,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這就是參禪。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若是心身疑成一團,機緣成熟,必然會“砰”的一聲爆裂——大徹大悟!

昨晚,師父那攝人魂魄的一瞥,讓懷讓只覺得身心頓時空空落落,心中只剩下了那個疑團。他所有的心神,所有的思維,所有的精力,全部撲到了這個已經糾纏他多年的疑問上,讓他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寐食俱忘……

早晨,懷讓依舊懵懵懂懂。

大師兄行思在分配一天的勞作時,讓他依舊打柴。于是,他就迷迷糊糊來到了山上,在山上待了整整一天,連中午都沒回寺里吃飯。

傍晚,他扛著空柴擔往回走,偶然一抬頭,忽然發現又是稻谷成熟的季節,又是夕陽撒金的時刻,一切如他剛來曹溪時一樣。

八年時光悠然而過,留在他心里的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感動。他目睹藍天上彩云悠然,耳聞小溪中的泉聲親切,鼻嗅山徑邊花香清新,身感金秋里果實陶醉……忽然,他心底萌生一種歸家的感覺。

原來如此!他心中豁然開悟,疑團爆裂,絕后再生,宛若放下千鈞重擔——他忘情地拋下肩上的柴擔,一邊開心地呼喊,一邊飛快地向寶林寺跑去……

六祖竟然就站在山門外!

好像,八年來他從未動過地方;好像,八年時光對他來說根本就不存在;好像,他一直在等著他!他向他發出一聲石破天驚的大喊:

“說似一物即不中!”

懷讓的回答如虎嘯山林,聲震山岳。

宛若巨石投入深潭,甜蜜的喜悅像層層漣漪,連綿不斷地從懷讓心中涌出,充滿了他身上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孔……

不知過了多久,他才從開悟的巨大愉悅中平靜下來,羞澀地一笑,向師父解釋說:“人人本有的佛性,無形無相,是不能用語言來描述,也不能用東西來比喻的,所以,如果說它像個什么東西就不對了。”

六祖使勁點點頭,與懷讓把臂大笑,同歸寶林寺。

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網站閱讀,,!可以使用、→閱讀開啟瀑布流閱讀

模版設計:,。

這邊廂,嬰行雖然在讀佛經,但他的小眼睛卻不斷向四周瞟。他驚奇地發現,師父六祖正在整理那件象征著禪宗法脈的木棉袈裟!

六祖將那袈裟包裹起來,向方丈外走去。

一直在旁邊悄悄觀察的嬰行好奇地問道:“師父,您要干什么去?”

“我去將五祖所傳的袈裟洗一洗。”

嬰行松了一口氣,說:“我去打水,我給您在這兒洗吧。”

六祖搖搖頭:“我的事,還是我自己做。”

六祖手持著禪杖,步出丈室。他拿著袈裟走出了山門,打算到曹溪浣洗。

曹溪彎彎曲曲,曲曲彎彎,飄著爛漫山花,映著藍天白云,在寶林寺前瀟灑地畫出一條弧線,然后撒著歡兒、唱著歌兒奔向了遠方。

溪水邊,有幾個小沙彌正在洗衣服。他們也太勤快了,甚至連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洗了——你撩一下,我潑一盆,結果,大家渾身上下都的。

他們無憂無慮,似乎比清泠泠的曹溪水還要歡樂,還要活潑,河灘上大大小小的鵝卵石,仿佛都是他們咯咯的笑聲凝集而成的:

曹溪水,如弦還如鉤。如弦輕吟菩提曲,如鉤不牽白云頭,禪韻清幽幽。

六祖悄然離開。一則,他不想因自己的到來而使得弟子們的歡聲笑語戛然而止;二則,這袈裟是由達摩祖師從印度傳來的神圣之物,萬一溪水上游也有人浣衣洗物,污垢順流而下,豈不將袈裟褻瀆了?

六祖轉身向寺院后面的深山走去,邊走邊觀察,不知不覺已經走了四五里路程,來到了一片茂密、幽靜的山林。

這里,古木參天,綠蔭匝地,芳草茵茵,瑞氣繚繞。不知為什么,六祖嘴角泛起一縷淡淡的微笑。他神色莊重,站在一塊空地中央,閉目沉靜片刻,然后,將手中的禪杖一振,往地下戳去。

他似乎并未用力,禪杖卻全部扎入大地深處。更不可思議的是,隨著禪杖的拔出,一股清泉汩汩噴涌,片刻之間便匯聚成了一個清澈的小水潭。

六祖掬一捧泉水嘗嘗,甘醇清冽,精神為之一振。他蹲了下來,仔細漂洗著袈裟……

“阿彌陀佛。”身后忽然傳來一聲佛號。

六祖回過身,一位年輕比丘合十鞠躬,問道:“請問法師,到寶林寺怎么走?”

六祖見他風塵仆仆一副長途跋涉的樣子,手里提著濕漉漉的袈裟,站起身來問道:“你從哪里來?”

誰知,那僧人一見六祖手中的袈裟,驚呼一聲,撲通一下跪倒在地,激動地喊道:“弟子方辯,拜見六祖大師!”

六祖有些疑惑:“方辯?你叫方辯?我們倆見過面嗎?”

“沒有,從來沒有,弟子這是第一次親近大師。”

“那你怎么認識貧僧呢?”六祖問。

方辯說道:“弟子是西蜀人氏,為了求得佛法,前些年游歷了佛陀的故鄉印度。在那里,我得遇一位神奇的高僧。弟子請求他傳授佛法。他說,佛祖釋迦牟尼一脈相承的正法眼藏,以及歷代祖師代代相傳的袈裟,早已到了中國。而今,已經傳至第六代,六祖目前正在嶺南曹溪弘揚禪法。他老人家點化弟子回國,前來曹溪求法。所以,我剛才看到這莊嚴圣潔的木棉袈裟,便猜到了您就是六祖大師。大師,您能讓我仔細瞻仰一下袈裟嗎?”

“當然可以。”六祖一抖袈裟,紛紛而落的水滴,宛若晶瑩的珍珠,恰似袈裟放射出的神奇的光芒……

方辯哪里還顧得上瞻仰,只是五體投地,磕頭如搗蒜……

六祖微微一笑,說:“方辯,地上有稻谷嗎?”

方辯一愣,看了看地面,說:“沒有啊!”

六祖說:“沒有稻谷,你怎么像小雞吃米似的?”

方辯明白六祖在開玩笑,不好意思地站立起來。

六祖若有所思,問道:“方辯,你如此看重這件袈裟,那么,你一向是干什么的呢?”

方辯不明白六祖的用意,照實回答:“弟子祖輩傳有塑像的技藝。我未出家前,以塑造神像為生。出家后,也經常為善信們塑佛像。”

六祖說,“難怪你會對一件表法的袈裟禮拜不停呢!那么,方辯,就請你塑一尊給我看看。”

其實,六祖的本意是說,真佛無形,實相無相,一個人,怎么可能塑造出佛的真像呢!

方辯不解其中禪機,激動萬分地說道:“弟子何世修來的福分,竟然有幸為大師造像!謝謝大師的信任!”

六祖帶著方辯回到寶林寺,客堂里早有一位名叫智常的云游僧在等著他。

原來,這位叫智常的僧人是信州貴溪人。他童年出家,立志明心見性,轉凡成圣。然而,盡管他奮勇精進,晝夜打坐,修行不止,但整整十年過去,原來心中一團漆黑,現在仍漆黑一團。開悟見道,那只是夢中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煩惱也與日俱增,天天煩躁不安,恨不得將蒙昧的心掏出來,在清清的山溪中清洗一番。心,自然無法掏出來清洗,那就歷練肉身吧。他一杖一缽,飄然出游。

片石孤云映慧日,清泉彎月照禪心;山色天然觀自在,溪聲隨意了圓通。壯麗的山川大地,空靈的清風明月,更激發了他徹悟宇宙人生大道的豪情。他聽說,洪州白峰山大通和尚禪法高明,便專程前去參拜。但是,他滿懷熱望而來,大通和尚卻冷冰冰的,三個多月,沒有為他傳授過一次禪法,只是讓他跟隨大眾打坐念佛而已。

智常若是為了重復這些日常功課,還用策杖云游、千里尋師嗎?

于是,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求法心切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闖進方丈,問大通和尚:“學僧我自從來到這里,已經三個多月了,不蒙教誨一法。大師的意思是什么?”

“有疑即問,無疑自修。山僧垂絲,愿者上鉤。”大通和尚欲擒故縱道。

智常急不可耐地問道:“請問大師,如何是我的本心本性?”大通和尚向上指著說:“你能看見虛空嗎?”

智常道:“能,能看見。”

大通和尚又問:“你看到的虛空有形狀和相貌嗎?”

智常回答:“虛空沒有形狀,哪里有什么相貌呢!”

大通和尚這才詳細開示說:“你的本性就猶如虛空一般,空無一物可見,這就叫正見;了無一物可知,就是真知。它沒有什么顏色,也沒有大小長短,但見空空靈靈,清清凈凈,覺體圓明,即是見性成佛,也就是如來知見。”

智常聽了大通和尚的這一番說教,好像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朦朧朧,飄飄渺渺,美則美也,妙亦妙哉,只是模模糊糊,虛虛幻幻,無論如何也看不真切,更無法契入禪機。

無可奈何,他溯贛江逆流而上,翻越高高的大庾嶺,不遠千里來曹溪參謁六祖大師。

六祖聽了他的講述,說道:“難怪你不明白呢,大通和尚所說的那些,仍然存在著知見的弊端。現在,我給你說一首偈子,你可以從中體悟。”

六祖的聲音像二月的春風,滋潤著智常荒蕪的心靈: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

六祖的偈子,猶如慧燈一盞,照破千劫黑暗;春水數滴,融穿萬年堅冰。智常心中慧日迸發,靈光萬丈,豁然大悟。他喜極而泣,邊哭邊說偈曰:

無端起知見,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寧越習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趣兩頭。

半月之后的一天晚上,六祖在大殿里勘驗弟子們的修行體會。

嬰行發現師父今天十分嚴厲,不好蒙混過關,就施展他的另一項絕技——溜之大吉!

嬰行躲在大人們的身影后,悄悄向大殿門口挪去,接近門檻時,他猛然轉身,向門外串去,差點兒與剛要進門的方辯撞個滿懷。

方辯小心翼翼護住懷中用布罩著的東西,罵道:“你這個冒失鬼,差點兒讓我半個月的心血化為烏有!”

嬰行的好奇心被挑逗了起來,忘記了溜出來的目的,追在方辯身后問道:“你護著的是什么寶貝,值得這樣大驚小怪?”

方辯不理他,徑直走到六祖跟前,說:“師父,弟子遵囑完成了塑像,不知能不能入您法眼?”

嬰行搶上前來,掀開苫布,托在方辯雙手中的是一尊七寸高惟妙惟肖的六祖塑像。

嬰行驚奇地大喊大叫:“哇!好像呀!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簡直一模一樣!師父哎,是你縮小成了它呢,還是它放大成了你呢?”

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搶過塑像,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如果有可能,他真想掰開看一看里邊是不是也有血肉骨頭。看了好一會兒,他才將塑像遞給六祖。

六祖不接,奇怪地問道:“嬰行,這是誰呀?”

“師父,這是你呀。”

六祖指著這個與自己神形俱同、一模一樣的塑像說:“這個如果是我,你又是獻給誰呢?”

說著,他敏銳的目光在弟子群中捕捉住懷讓。

懷讓凜然一顫,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禪意……

六祖追問:“這個若是我,那個呢?”

行思等開了悟的弟子心里明白,六祖是在借機指示禪僧們領悟自性:所謂那個,就是在問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雖然凡夫因為煩惱太多而無法顯明,但本身的佛性并不缺少,而且我們的一舉一動,吹胡子瞪眼,都是佛性的作用。

因而,佛性也就是自性、真心、本來面目。可是,我們的佛性不是固定的東西,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任何實體,所以無從把握。

同時,佛性是活的,也不能用任何概念、框框來說明,所以禪宗祖師們經常隨機用“這個、那個”之類的虛詞來指代。

懵懵懂懂的嬰行不知“那個”所指什么,稀里糊涂說道:“師父,它就是你,你就是它,難道可以分開嗎?”

六祖意味深長地說:“如果不能分開,你就把它收回去吧。”

嬰行拿著塑像的手剛想縮回來,六祖輕輕打了他一下,然后笑著說道:“這是勉強分開。”

一個能打你,一個在你手里,不就是分開了嗎?能打你的,不就是“那個”的作用嗎!不知為什么,懷讓感到師父的手,是打在自己的心靈上,他不由渾身毛發豎立,大汗淋漓……

方辯是個伶俐漢,聞聽師父如此言說,馬上心有靈犀,道:“若是這樣,就必須把塑像獻給師父。一而二,二而一;不一不異,不異不一。”

六祖說:“我收下了,收下了。”

六祖拿著自己的塑像,與它相視一笑。接著,他對方辯說道:“方辯,你雖然掌握了活靈活現的塑像技巧,卻不了解真正的佛性。”

六祖看到他茫然無措,啟發他說:“佛祖釋迦牟尼在《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說,真正的佛是無相的,學佛之人不可執著于外在的形象而迷失了自心,我們禮拜的應該是自性本具的天真佛,而不是這些泥塑、木雕的塑像。”

方辯似乎明白了什么。

六祖的大手撫摩著他的頭頂,說道:“方辯,你出家為僧,愿你永為人天楷模,永為世人的福田。”

宛若醍醐灌頂,一股從未體驗過的感覺,從頭頂徐徐流入方辯的心田,像是菩提種子,在他的心里開著清涼靈明的蓮花……

六祖將平時身上披的袈裟解了下來,鄭重地贈給了方辯。

方辯手捧袈裟,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兩行熱淚活像決堤的溪水,盡情地、歡快地流淌著。

他從大雄寶殿走了出來,來到大殿一側,用戒刀將六祖贈給他的袈裟分成了三份:一份披在了六祖的塑像上,一份揣進了自己懷里,最后一份,他用棕樹皮小心翼翼包裹起來,深深埋在了地下。

然后,他跪在那個地方,雙手合十,對天發誓說:“以后,若是有人掘土挖到此袈裟,那即是我再生于世。我將住持在這寶林寺,重建殿宇,弘傳佛法。”

這天晚上,懷讓整夜未曾合眼。他一直在思維“那個”。

他剛剛來寶林寺的時候,師父六祖問他:“”也正是從那一刻起,這個疑團就像一片云彩漂浮在他的心靈里,不召自來、揮之不去;它又像是囫圇吞棗吞進了一個什么東西,無法排解,不能消化,還吐不出來,就那樣長久沉悶在他的心中——

天長日久,這個疑惑不但沒有消融,反而與日俱增。

他食不甘,寐不寧,行不知行,臥不知臥,每日與心中的疑團較真,極力想打破這一團漆黑,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這就是參禪。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若是心身疑成一團,機緣成熟,必然會“砰”的一聲爆裂——大徹大悟!

昨晚,師父那攝人魂魄的一瞥,讓懷讓只覺得身心頓時空空落落,心中只剩下了那個疑團。他所有的心神,所有的思維,所有的精力,全部撲到了這個已經糾纏他多年的疑問上,讓他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寐食俱忘……

早晨,懷讓依舊懵懵懂懂。

大師兄行思在分配一天的勞作時,讓他依舊打柴。于是,他就迷迷糊糊來到了山上,在山上待了整整一天,連中午都沒回寺里吃飯。

傍晚,他扛著空柴擔往回走,偶然一抬頭,忽然發現又是稻谷成熟的季節,又是夕陽撒金的時刻,一切如他剛來曹溪時一樣。

八年時光悠然而過,留在他心里的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感動。他目睹藍天上彩云悠然,耳聞小溪中的泉聲親切,鼻嗅山徑邊花香清新,身感金秋里果實陶醉……忽然,他心底萌生一種歸家的感覺。

原來如此!他心中豁然開悟,疑團爆裂,絕后再生,宛若放下千鈞重擔——他忘情地拋下肩上的柴擔,一邊開心地呼喊,一邊飛快地向寶林寺跑去……

六祖竟然就站在山門外!

好像,八年來他從未動過地方;好像,八年時光對他來說根本就不存在;好像,他一直在等著他!他向他發出一聲石破天驚的大喊:

“說似一物即不中!”

懷讓的回答如虎嘯山林,聲震山岳。

宛若巨石投入深潭,甜蜜的喜悅像層層漣漪,連綿不斷地從懷讓心中涌出,充滿了他身上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孔……

不知過了多久,他才從開悟的巨大愉悅中平靜下來,羞澀地一笑,向師父解釋說:“人人本有的佛性,無形無相,是不能用語言來描述,也不能用東西來比喻的,所以,如果說它像個什么東西就不對了。”

六祖使勁點點頭,與懷讓把臂大笑,同歸寶林寺。

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網站閱讀,,!可以使用、→閱讀開啟瀑布流閱讀

模版設計:,。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