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落難情緣小說>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落難情緣-第270章 國恩寺說禪
更新時間:2023-11-03  作者: 洪門十一少   本書關鍵詞: 言情 | 古代言情 | 洪門十一少 | 明智屋小說網 | 落難情緣 | 放逐 | 情緣 | 神醫 | 強勢回歸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正文如下:
國恩寺由半山亭、山門牌坊、金剛殿、大雄殿、六祖殿、方丈室、兩旁回廊有諸天佛殿、禪房、觀音堂、六祖紀念堂、五百羅漢堂、報恩塔等建筑物組成,寺正門懸掛著唐中宗李顯手書御筆:“敕賜國恩寺”題匾,給人以大氣、貴氣,帶有國字號的國恩寺;山門牌坊上書“第一地”三個大字,門聯為“進步方知山第一,入門始覺地無雙”。給人頭腦靈光一現,“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感。

縱觀國恩寺,寺宇殿堂,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各具特色而渾然一體。

國恩寺背枕龍山,故又名"龍山寺"。國恩寺的山門西向,寺正門廣場前是一口金瓶似的蓮花池,映日的荷花,別樣的紅;一條10米長的巨龍橫亙騰躍,氣勢逼人,一對巨龍奪寶的立體雕飾,雄踞于近百米長的寺前高墻之上,氣勢恢宏。經過別具匠心的修飾,寺宇精嚴,布局壯觀,建筑面積一萬多平方米;

國恩寺主體為斗坎式三層次橫列長方形巨石砌成的平臺構筑國恩寺,依著山勢,次第增高。內分三進,即天王殿、大雄寶殿、六祖殿。兩旁還有達摩祖師、地藏王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等諸佛殿和禪房,寺側有觀音殿、報恩塔等建筑物。

國恩寺集唐朝建筑藝術精華于一體的嶺南名剎,背靠青山,面向盧溪原野,這里林木蔥蘢,遠山環抱,鳥語花香,環境清幽。

國恩寺所在的龍山,當地人稱作“袈裟嶺”,嶺上有三高峰,人們叫“三寶頂”,有一條山脈從“寶頂峰”蜿蜒而下,狀若游龍,國恩寺就建在“龍首”,海拔164米,故又名“龍山寺”。

龍山,山不高而鐘靈毓秀,盧溪河,水不深而清澈明凈,使人感覺到這河水的清澈和青山的蔥翠,這一切,讓人更加感悟到生命的短暫、珍貴和美好。

踏進山門牌坊,只見牌坊上書“第一地”三個大字,門聯為“進步方知山第一,入門始覺地無雙”。我頭腦靈光一現,似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感。

穿過山門牌坊,便是國恩寺門前廣場。場內草木生青,水聲潺潺,已生長得綠油油的菩提樹葉叢中,已掛有善男信女的許愿貼,寶塔香爐香煙杳杳……

龍山本來就是一座名山,加上山上已建有國恩寺,自禪宗六祖惠能開壇說法的那一刻起,便又成為了六祖惠能開創的道場弘法之所,被稱為“中國禪宗的發祥地”和“嶺南第一圣域”,后有日本高僧更稱為“祖庭之祖庭”。

國恩寺依山而筑,規模宏大,布局嚴整,座座建筑物連成一體,隱約在龍山的山谷密林之中……巋然屹立的龍山,以其靜止的凝重遏止追逐多欲的放浪,以其大音希聲的禪機,象征人類靈魂的再生和洗禮。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六祖鄉人便早早來到了國恩寺殿堂。

“當——當——當——”,晨鐘聲響起,此時大殿里,紅燭高燃,香煙縷縷,佛光普照,梵音鳧鳧。

旭日的陽光照來,莊嚴肅穆的雄偉大殿,今天洋溢著親切和諧的氛圍。陣陣清雅的梵音在大殿中縈繞,在天地之間回旋。

大殿里百盞油燈齊燃,檀香氤氳里,佛壇上金光燦燦的佛祖釋迦牟尼神像態怡然地微笑著,圣潔而又親切。佛像前跪著虔誠的六祖鄉親。

“鄉親們,你們這都是怎么啦?一個個跪著干什么?快快起來。”六祖惠能在神會、法海的引領下,從方丈室出來,步履蹣跚地向殿堂而來,一邊彎下腰扶起前面的鄉親,一邊親切地向鄉親們問好,致禮!

在一遍親切的問候聲中,神會、法海把六祖惠能領上了殿堂上。

在講壇的大紅法座上,六祖惠能沒有身披那件散射著奇妙的光輝、歷代祖師傳下來的袈裟,而是穿著一件普通的僧衣,這樣,更顯得親切、平和。

六祖惠能盤膝而坐在蒲團上。自此,在外漂泊了大半生的游子終于回到了故里,終于與鄉親父老見面,歡聚一堂!

面對著殿堂下的鄉親,六祖惠能熱淚盈眶,淚眼模糊中,母親的慈容、父親的痛苦、自小玩沙煲長大一起上山打柴的狗仔,文仔、一往情深的小蘭、善良的鄉親、五祖大師的背影……一幕幕在他眼前掠過……

許久,六祖惠能才平復了心情,深情地看著殿堂下的鄉親們,此刻,他有許多、許多的話兒要對鄉親們說。但一時又不知從何說起……千言萬語化成一句:“鄉親們,您們好!”

六祖惠能話音剛落,殿堂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六祖惠能大師好!”鄉親們激動地不約而同說。

六祖惠能在熱烈的掌聲中站起來,雙手合十,向臺下行了個鞠躬禮,然后坐回到蒲團上,開始為鄉親們說他所提倡的禪宗禪——“禪宗的禪與六波羅蜜的禪是同一個事物,又是分別的兩個事物;它與四禪八定的禪可說是同一個事物,又有所不同。眾所周知,禪宗有四句格言,叫做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既然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語言也是應當掃除的,那為什么還要講呢?因為不借助語言文字,要想進入禪就很困難,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在這里,我有一個解說,所謂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所以不立文字者,就是不執著文字,但又不能離開文字,還是要用語言文字作標月之指,因指見月,得月忘指,這就是語言的功能。”

六祖惠能作了一個簡明的“禪宗禪”開場白后,便切入禪的起源這一話題:

首先,我講一講禪的起源。當然這個問題也只能簡單地講,不能展開講。要展開講,幾天幾夜專門講禪的起源也講不清楚、講不明白。同時,像那樣講是比較學術化的方法,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場合不太適合。

關于禪的起源,我想分兩點來說明: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國。

大家知道,在印度,禪的起源是說,佛到了晚年臨于涅槃之際,有一天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么。此時此刻,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在這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所說的禪的起源。

當然這個公案的用意,只是就禪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一件事提出,不能用我們現在人歷史的、考證的眼光來看。有這件事,還是沒有這件事,究竟是歷史還是傳說,和禪都沒有什么關系。因為禪要說明的既不是歷史,也不是傳說,即使是歷史也說明不了禪。所以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這個公案就是禪在印度的起源。摩訶迦葉尊者是西天禪的第一祖,一直傳到菩提達摩第二十八祖。

菩提達摩到中國來傳法,他既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國的初祖,他的傳法經歷了許多的坎坷。達摩大師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中國佛教義理盛行的時期,義理的規模基本上具備了。在這樣一種環境下,達摩大師要來中國傳“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禪法就有相當的困難。達摩祖師到了南京,跟梁武帝一席問答,相互之間不能默契。所以他只有辭別金陵,沿著往長安的路線直抵河南嵩山。在那里,九年面壁,等一個人來。從九年面壁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大家可以想到當時弘揚禪宗法門的艱難。

經過九年的時間,才有一位神光二祖到嵩山去依止達摩禪師,求安心法門。神光后來叫慧可,是由菩提達摩給他改的名。這個公案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占用過多的時間來講了。

慧可從達摩那里得到安心法門,這就是中國禪宗的開始,經過兩百多年才傳到了我。

在我以前都是一個人傳一個人,所謂六代傳燈,這六代基本上是單傳。為什么是單傳?并不是不想多傳,而是難得其人。這當中,從二祖到三祖、四祖,都是信受的人很少。四祖就是黃梅雙峰山的道信大師。那個地方非常好,是一個出人才的地方。從四祖開始才開了一個道場,建立了傳法的基地。四祖是“大敞禪門,廣接徒眾”。就是說禪宗到了四祖,才真正逐步地打開了局面。從四祖開始,不但是傳法打開局面,在生活資源方面,他也另辟蹊徑,自耕自食,自己來養活自己,才真正走出傳法的困境。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廣大的信眾資源都是在弘揚教義的法師們掌握之下,傳心地法門在當時還不能夠被很多的人接受。沒有信眾資源,在生活上一定是很困難的。在中國托缽乞食行不通,又沒有信徒資源,怎么辦呢?在山區里只能自耕自食。

四祖的道場號稱住有1500人,自己開田,自己種糧食,自謀生活。由此以后,四祖傳五祖,五祖傳六祖,才真正使禪宗在中國開了花。

中國禪宗的起源大略如此:達摩祖師開其端,二祖、三祖承其緒,四祖、五祖、六祖正式開創一個規模。六祖以后,禪宗才得到了廣泛的發展,這期間經過二百多年艱苦的傳法階段。中國禪宗的起源大略如此。

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網站閱讀,,!可以使用、→閱讀開啟瀑布流閱讀

模版設計:,。

國恩寺由半山亭、山門牌坊、金剛殿、大雄殿、六祖殿、方丈室、兩旁回廊有諸天佛殿、禪房、觀音堂、六祖紀念堂、五百羅漢堂、報恩塔等建筑物組成,寺正門懸掛著唐中宗李顯手書御筆:“敕賜國恩寺”題匾,給人以大氣、貴氣,帶有國字號的國恩寺;山門牌坊上書“第一地”三個大字,門聯為“進步方知山第一,入門始覺地無雙”。給人頭腦靈光一現,“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感。

縱觀國恩寺,寺宇殿堂,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各具特色而渾然一體。

國恩寺背枕龍山,故又名\"龍山寺\"。國恩寺的山門西向,寺正門廣場前是一口金瓶似的蓮花池,映日的荷花,別樣的紅;一條10米長的巨龍橫亙騰躍,氣勢逼人,一對巨龍奪寶的立體雕飾,雄踞于近百米長的寺前高墻之上,氣勢恢宏。經過別具匠心的修飾,寺宇精嚴,布局壯觀,建筑面積一萬多平方米;

國恩寺主體為斗坎式三層次橫列長方形巨石砌成的平臺構筑國恩寺,依著山勢,次第增高。內分三進,即天王殿、大雄寶殿、六祖殿。兩旁還有達摩祖師、地藏王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等諸佛殿和禪房,寺側有觀音殿、報恩塔等建筑物。

國恩寺集唐朝建筑藝術精華于一體的嶺南名剎,背靠青山,面向盧溪原野,這里林木蔥蘢,遠山環抱,鳥語花香,環境清幽。

國恩寺所在的龍山,當地人稱作“袈裟嶺”,嶺上有三高峰,人們叫“三寶頂”,有一條山脈從“寶頂峰”蜿蜒而下,狀若游龍,國恩寺就建在“龍首”,海拔164米,故又名“龍山寺”。

龍山,山不高而鐘靈毓秀,盧溪河,水不深而清澈明凈,使人感覺到這河水的清澈和青山的蔥翠,這一切,讓人更加感悟到生命的短暫、珍貴和美好。

踏進山門牌坊,只見牌坊上書“第一地”三個大字,門聯為“進步方知山第一,入門始覺地無雙”。我頭腦靈光一現,似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感。

穿過山門牌坊,便是國恩寺門前廣場。場內草木生青,水聲潺潺,已生長得綠油油的菩提樹葉叢中,已掛有善男信女的許愿貼,寶塔香爐香煙杳杳……

龍山本來就是一座名山,加上山上已建有國恩寺,自禪宗六祖惠能開壇說法的那一刻起,便又成為了六祖惠能開創的道場弘法之所,被稱為“中國禪宗的發祥地”和“嶺南第一圣域”,后有日本高僧更稱為“祖庭之祖庭”。

國恩寺依山而筑,規模宏大,布局嚴整,座座建筑物連成一體,隱約在龍山的山谷密林之中……巋然屹立的龍山,以其靜止的凝重遏止追逐多欲的放浪,以其大音希聲的禪機,象征人類靈魂的再生和洗禮。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六祖鄉人便早早來到了國恩寺殿堂。

“當——當——當——”,晨鐘聲響起,此時大殿里,紅燭高燃,香煙縷縷,佛光普照,梵音鳧鳧。

旭日的陽光照來,莊嚴肅穆的雄偉大殿,今天洋溢著親切和諧的氛圍。陣陣清雅的梵音在大殿中縈繞,在天地之間回旋。

大殿里百盞油燈齊燃,檀香氤氳里,佛壇上金光燦燦的佛祖釋迦牟尼神像態怡然地微笑著,圣潔而又親切。佛像前跪著虔誠的六祖鄉親。

“鄉親們,你們這都是怎么啦?一個個跪著干什么?快快起來。”六祖惠能在神會、法海的引領下,從方丈室出來,步履蹣跚地向殿堂而來,一邊彎下腰扶起前面的鄉親,一邊親切地向鄉親們問好,致禮!

在一遍親切的問候聲中,神會、法海把六祖惠能領上了殿堂上。

在講壇的大紅法座上,六祖惠能沒有身披那件散射著奇妙的光輝、歷代祖師傳下來的袈裟,而是穿著一件普通的僧衣,這樣,更顯得親切、平和。

六祖惠能盤膝而坐在蒲團上。自此,在外漂泊了大半生的游子終于回到了故里,終于與鄉親父老見面,歡聚一堂!

面對著殿堂下的鄉親,六祖惠能熱淚盈眶,淚眼模糊中,母親的慈容、父親的痛苦、自小玩沙煲長大一起上山打柴的狗仔,文仔、一往情深的小蘭、善良的鄉親、五祖大師的背影……一幕幕在他眼前掠過……

許久,六祖惠能才平復了心情,深情地看著殿堂下的鄉親們,此刻,他有許多、許多的話兒要對鄉親們說。但一時又不知從何說起……千言萬語化成一句:“鄉親們,您們好!”

六祖惠能話音剛落,殿堂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六祖惠能大師好!”鄉親們激動地不約而同說。

六祖惠能在熱烈的掌聲中站起來,雙手合十,向臺下行了個鞠躬禮,然后坐回到蒲團上,開始為鄉親們說他所提倡的禪宗禪——“禪宗的禪與六波羅蜜的禪是同一個事物,又是分別的兩個事物;它與四禪八定的禪可說是同一個事物,又有所不同。眾所周知,禪宗有四句格言,叫做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既然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語言也是應當掃除的,那為什么還要講呢?因為不借助語言文字,要想進入禪就很困難,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在這里,我有一個解說,所謂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所以不立文字者,就是不執著文字,但又不能離開文字,還是要用語言文字作標月之指,因指見月,得月忘指,這就是語言的功能。”

六祖惠能作了一個簡明的“禪宗禪”開場白后,便切入禪的起源這一話題:

首先,我講一講禪的起源。當然這個問題也只能簡單地講,不能展開講。要展開講,幾天幾夜專門講禪的起源也講不清楚、講不明白。同時,像那樣講是比較學術化的方法,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場合不太適合。

關于禪的起源,我想分兩點來說明: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國。

大家知道,在印度,禪的起源是說,佛到了晚年臨于涅盤之際,有一天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么。此時此刻,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在這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所說的禪的起源。

當然這個公案的用意,只是就禪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一件事提出,不能用我們現在人歷史的、考證的眼光來看。有這件事,還是沒有這件事,究竟是歷史還是傳說,和禪都沒有什么關系。因為禪要說明的既不是歷史,也不是傳說,即使是歷史也說明不了禪。所以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這個公案就是禪在印度的起源。摩訶迦葉尊者是西天禪的第一祖,一直傳到菩提達摩第二十八祖。

菩提達摩到中國來傳法,他既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國的初祖,他的傳法經歷了許多的坎坷。達摩大師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中國佛教義理盛行的時期,義理的規模基本上具備了。在這樣一種環境下,達摩大師要來中國傳“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禪法就有相當的困難。達摩祖師到了南京,跟梁武帝一席問答,相互之間不能默契。所以他只有辭別金陵,沿著往長安的路線直抵河南嵩山。在那里,九年面壁,等一個人來。從九年面壁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大家可以想到當時弘揚禪宗法門的艱難。

經過九年的時間,才有一位神光二祖到嵩山去依止達摩禪師,求安心法門。神光后來叫慧可,是由菩提達摩給他改的名。這個公案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占用過多的時間來講了。

慧可從達摩那里得到安心法門,這就是中國禪宗的開始,經過兩百多年才傳到了我。

在我以前都是一個人傳一個人,所謂六代傳燈,這六代基本上是單傳。為什么是單傳?并不是不想多傳,而是難得其人。這當中,從二祖到三祖、四祖,都是信受的人很少。四祖就是黃梅雙峰山的道信大師。那個地方非常好,是一個出人才的地方。從四祖開始才開了一個道場,建立了傳法的基地。四祖是“大敞禪門,廣接徒眾”。就是說禪宗到了四祖,才真正逐步地打開了局面。從四祖開始,不但是傳法打開局面,在生活資源方面,他也另辟蹊徑,自耕自食,自己來養活自己,才真正走出傳法的困境。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廣大的信眾資源都是在弘揚教義的法師們掌握之下,傳心地法門在當時還不能夠被很多的人接受。沒有信眾資源,在生活上一定是很困難的。在中國托缽乞食行不通,又沒有信徒資源,怎么辦呢?在山區里只能自耕自食。

四祖的道場號稱住有1500人,自己開田,自己種糧食,自謀生活。由此以后,四祖傳五祖,五祖傳六祖,才真正使禪宗在中國開了花。

中國禪宗的起源大略如此:達摩祖師開其端,二祖、三祖承其緒,四祖、五祖、六祖正式開創一個規模。六祖以后,禪宗才得到了廣泛的發展,這期間經過二百多年艱苦的傳法階段。中國禪宗的起源大略如此。

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網站閱讀,,!可以使用、→閱讀開啟瀑布流閱讀

模版設計:,。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