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1987我的年代小說>1987我的年代最新章節列表 >1987我的年代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1987我的年代-第689章
更新時間:2025-10-26  作者: 三月麻竹   本書關鍵詞: 都市 | 都市生活 | 三月麻竹 | 1987我的年代 
正文如下:
1987我的年代書旗小說

晚餐開了兩桌,每桌16個菜。

李恒忙活了3個小時才完。

不過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眾人對他的廚藝贊不絕口,還順帶給江悅和宋適戴了頂高帽子,直夸夫妻倆有福氣,生了個才貌雙全的女兒,還有個這樣好...

雪夜未歇,林小滿的臺燈依舊亮著。窗外的鐘聲仿佛只是短暫地驚擾了寂靜,又迅速被厚重的雪層吞沒。她沒有動,指尖懸在鍵盤上方,像在等待某種更深層的確認。那句結尾的話還停留在屏幕上:“衡量一個時代的偉大,不在于它創造了多少奇跡,而在于它是否記得,每一個平凡的生命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她知道,這句話不該是終點。

電腦右下角的時間跳到了00:07,新年的第七分鐘。手機震動了一下,是一條來自“螢火計劃”西北片區負責人的消息:“今天在瑪多鄉完成最后一輪隨訪,全村137位老人全部錄入健康檔案,其中6人通過遠程會診確診慢性病,已納入管理。”后面附了一張照片:風雪中,兩名穿厚棉衣的青年志愿者攙扶著一位拄拐的藏族老阿媽走向衛生室,身后留下三行深深的腳印,像三條通往春天的路。

林小滿輕輕呼出一口氣,眼眶微熱。她點開相冊,翻到去年冬天在同一片草原拍下的畫面那時帳篷外堆滿積雪,老阿媽蜷縮在火爐邊咳嗽不止,手機信號格空蕩蕩的,連語音都發不出去。如今,那片土地上建起了太陽能基站,村衛生室配備了便攜式B超機和AI輔助診斷終端。變化不是一夜發生的,但它確實在發生。

她重新敲下一行字:“真正的變革,從不在宏大的宣言里,而在那些沒人看見的凌晨三點,在凍僵的手指按下‘上傳’鍵的瞬間。”

文檔繼續延展。她開始梳理“陽光檔案”上線三個月來的數據反饋。全國累計收到異常舉報4821起,核實有效線索893條,追回醫保基金損失逾兩千萬元。更重要的是,系統捕捉到一種新型攻擊模式:黑產團伙開始利用深度偽造技術生成“家庭群像視頻”,模擬三代同堂申領長期護理險待遇。這類視頻逼真度極高,甚至能模仿方言口音與日常互動細節。

但她早已布防。去年底,“人工智能”雙軌機制新增了一項“情感行為識別模塊”。AI不僅能識別人臉、聲音、動作軌跡,還能分析對話中的情緒密度與親屬間自然流露的微表情差異。比如,真正的祖孫之間會有無意識的身體靠近、眼神停留時間偏長、語氣溫柔中帶寵溺;而偽造視頻里的“親人”往往動作僵硬、回避肢體接觸、對話節奏機械如問答考試。

這套系統首次投入使用,便在河北某縣篩出一個跨省作案團伙。他們租用民房組織“演員”扮演病患家屬,拍攝上百段虛假視頻用于騙保申請。警方順藤摸瓜,查獲偽造病例資料三千余份,涉案金額高達五千萬元。

林小滿寫下結論:“當惡學會了偽裝溫情,我們就必須比它更懂人心。”

正寫著,門鈴響了。她愣了一下,這個時間誰會來?透過貓眼一看,竟是小宇,肩頭落滿雪花,手里拎著保溫飯盒。

“我就知道你沒睡。”他推門進來,把飯盒放在桌上,“我媽非讓我送來,說你肯定又忘了吃飯。”

她笑了:“你們娘倆什么時候串通上了?”

“打從你上次胃疼住院就開始了。”小宇脫下外套掛好,順手給她倒了杯熱水,“她說,國家的事你要管,自己的命也得有人管。”

兩人坐在書桌旁閑聊片刻。小宇說起最近參與開發的新功能“方言語音急救通道”。用戶只需對著手機說一句本地方言求助,系統即可自動定位、識別緊急程度,并聯動最近的社區醫生或協管員上門。“現在已三十七種主要方言,包括閩南語、粵語、藏語安多方言……下一步準備接入苗語和彝語支系。”

“最難的是什么?”她問。

“不是技術,是理解。”小宇認真道,“有一次測試,湖南一位老人用極快的土話喊‘我要斷氣了’,AI最初誤判為普通抱怨,因為語氣聽起來像在罵街。后來我們才發現,那其實是當地老年人表達‘我胸口疼得受不了’的習慣說法。于是我們重新訓練模型,加入了地域性疼痛表達語料庫。”

林小滿點點頭:“所以,技術要聽得懂方言,更要聽得懂苦難。”

小宇看著她屏幕上的文檔,沉默了一會兒,忽然說:“你知道嗎?上個月我去云南回訪時,遇到一個傈僳族小姑娘,才十歲,先天性心臟病。她爹說,以前想帶她去省城看病,光路費就得借半年工錢。現在不一樣了,村里有了遠程診療點,醫生隔著屏幕就能聽診開方,藥直接寄到家門口。那天小姑娘趴在攝像頭前問我:‘叔叔,你是神仙嗎?’”

他說不下去了,低頭喝了口水。

林小滿輕聲道:“我們不是神仙,只是不想再讓孩子們覺得,救命的事要靠運氣。”

第二天清晨,她準時出現在局里會議室。專項小組正在審議《全民健康福祉指數》第二階段實施方案。這份文件將決定未來三年基層醫療投入的重點方向。

爭議很快出現。有部門主張優先提升“數字化覆蓋率”,認為這是現代化標志;也有意見堅持應聚焦“人均服務時長”,強調人力投入不可替代。

林小滿翻開筆記本,展示一組對比數據:某試點城市自助設備普及率達98,但老年群體使用率不足15;而另一個偏遠縣雖僅有30智能終端覆蓋,卻因配備專職協管員定期上門,群眾滿意度反超前者近二十個百分點。

“這說明什么?”她環視眾人,“工具本身不是目的。如果一座橋修到了河中央就斷了,那它就不是通途,而是諷刺。”

最終會議達成共識:下一階段將以“服務可感度”為核心指標,建立“五維評估體系”即技術可達、人力可及、情感可信、流程可視、權益可溯。每一項都有具體觀測點,例如“獨居老人季度面訪頻次”“家庭醫生簽約續約率”“患者投訴響應時效”等。

散會后,她接到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電話,對方表示希望借鑒“健康時間銀行”理念,在全國中小學推廣“愛心儲蓄卡”制度,鼓勵學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積分可用于兌換社會實踐學分或優先參與研學活動。

她欣然同意,并建議增加一條規則:“每積累滿一百小時服務時長,可為其直系親屬兌換一次免費體檢名額。”

“為什么加這條?”對方不解。

“因為善意需要根植于血脈。”她說,“讓孩子明白,他做的每一件好事,最終都在守護自己最愛的人。”

午后,她驅車前往郊區新建的智慧養老示范園。這里即將啟用全國首個“全齡融合照護中心”,集托幼、助老、康復、心理干預于一體。她走進大廳,看見一群銀發老人正圍坐一圈,跟著年輕護士學習操作平板電腦。墻上掛著一塊電子屏,實時顯示每位居民的健康狀態與活動軌跡,家人可通過APP隨時查看。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舉著手嚷道:“我孫子說,只要我能打卡做操,他就給我發紅包!”

眾人哄笑。林小滿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款“祖孫健康聯動游戲”,年輕人綁定長輩賬號后,雙方共同完成運動目標即可獲得虛擬獎勵,積分能兌換生活用品。

她蹲下身,輕聲問那位奶奶:“您喜歡這樣嗎?”

老人瞇眼笑道:“喜歡啊!以前總覺得我是拖累,現在我也能‘賺錢’啦,還能天天看到孫子的臉。”

那一刻,林小滿忽然想起阿秀爺爺。那個顫抖著掏出泛黃憑證的老人,若能看到今天這一幕,會不會也笑著流淚?

傍晚歸途,天空再度飄雪。車載廣播正在播報一則新聞: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正式將“適老化改造”列為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工程,要求三年內實現全國城鄉公共服務場所無障礙設施全覆蓋,并推動智能產品強制適老模式標配化。

她聽著,手指無意識摩挲著包里的信牧民妻子寫的那封。孩子叫她“管看病的媽媽”。這稱呼讓她心頭一顫。她從未生育,也沒有結婚,可在這廣袤國土上,有多少雙眼睛正望著她,把她當作某種希望的化身?

回到家,她打開郵箱,一封匿名來信引起注意。沒有署名,只有一段錄音附件。點開后,傳來一個沙啞的男聲,帶著濃重西北口音:

“林同志,我是甘肅隴西的老李,原來是個赤腳醫生……十年前你們搞信息化試點,我沒,覺得是花架子。后來我老婆突發腦溢血,救護車趕到時晚了二十分鐘,救回來也癱了……我當時恨啊,恨自己不信科學,更恨那些層層審批耽誤救命的破規矩……現在好了,村里裝了應急呼叫樁,按一下,鎮醫院十分鐘就到……我想報名參加你們的志愿者培訓,哪怕走不動了,也能教年輕人認草藥、扎銀針……我不求別的,就想把我欠這條命的債,還給下一個等著救的人……”

錄音結束,房間里靜得能聽見呼吸聲。

林小滿閉上眼,淚水無聲滑落。她回復了一封郵件:“歡迎加入。您的經驗,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深夜,她再次坐在電腦前,打開一個新的文檔。標題是:《關于構建“生命互助網絡”的初步構想》。

她寫道:“我們曾試圖用技術解決所有問題,卻發現最堅固的防線,始終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托付。因此,我提議在全國范圍內推動‘百萬人互救計劃’每一位公民在注冊電子健康卡的同時,自愿簽署一份‘應急響應承諾書’:當身邊有人突發疾病且專業救援未達時,愿盡己所能施以援手。系統將為每位參與者建立‘公益信用檔案’,并在其本人或家人需要幫助時予以優先回饋。”

她列舉試點場景:地鐵站內乘客暈倒,附近持有急救資質的市民收到推送并趕往施救;山區產婦臨產,鄰近村落懂接生經驗的老人被系統匹配并引導前往;臺風天斷電斷網,社區鄰里自發組織輪班照看透析患者……

“這不是烏托邦。”她寫道,“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這種樸素的守望相助從未消失,只是缺少一個被喚醒的契機。我們要做的,不是創造奇跡,而是點亮螢火萬千微光匯聚,足以照亮黑夜。”

寫到這里,她停下筆,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月光灑在濕漉漉的街道上,映出一片銀白。遠處高樓的LED屏正滾動播放一條公益:一位外賣騎手在暴雨中停下電動車,為昏倒路人做心肺復蘇;鏡頭切換,幾個月后,他的母親因罕見病入院,一群素不相識的醫生主動發起遠程會診……

畫外音響起:“你曾伸出的手,終將以另一種方式回到你身邊。”

林小滿靜靜看著,良久,轉身回到桌前。

光標仍在閃爍。

她敲下最后一句話:“這個時代或許仍有寒霜,但只要還有人愿意為陌生人提燈,春天就不會遲到。”

合上電腦,她終于躺下。夢里,她走在一條長長的田埂上,兩旁開滿野花,無數個身影從四面八方走來老阿爸、阿秀爺爺、小宇、村醫、協管員、志愿者、孩子們……他們都不說話,只是并肩前行。

前方霧氣漸散,太陽緩緩升起。

第二天清晨,她早早醒來,洗漱完畢,穿上那件洗得發白的藍布外套。出門前,她特意帶上了一個紅色筆記本,封面寫著四個字:再走一步。

地鐵站里人潮涌動。她在車廂角落站定,耳機里放著那段被譜成歌的詩。旁邊一個小女孩仰頭問媽媽:“那個人是不是電視上那個阿姨?”

媽媽點頭:“是啊,她讓我們生病的時候不怕了。”

小女孩眨眨眼,忽然踮起腳,把手里的一顆糖塞進林小滿手里:“阿姨,給你吃甜的,就不累了。”

她怔住,接過糖果,喉嚨發緊。

走出站口時,陽光正好。她撕開糖紙,將糖果含入口中。甜味緩緩化開,如同十年來所有的苦澀終于釀成了光。

她抬頭看了看天,深吸一口氣,邁步向前。

還有太多事要做。

還有太多人等著。

她知道,這場跋涉不會結束,也不該結束。

只要還有一個老人蹲在機器前不知所措,只要還有一個孩子在夜里高燒無醫,只要還有一寸土地未能被溫暖抵達

她就必須繼續走下去。

一步,再一步。

直到萬物皆可期,眾生皆被念。

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