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大司馬

第629章兩大巨頭

最新網址:yingsx←→:

李嚴神情殷勤,手里捧著酒樽,口中稱著‘江陵公’,向霍峻敬酒。

“江陵公威震海內之名,嚴居僻鄉亦有所聞。今后協助江陵公理事,嚴深感慶幸!”

面對李嚴的示好,霍峻態度如常,笑道:“尚書臺之事,有勞李令君統理。”

“諾!”

李嚴應了聲,謙卑說道:“嚴才疏學淺,不敢言‘通理’尚書之事。今后如有難事,當請江陵公賜教!”

“共為國事而已!”

霍峻語氣客氣,笑道:“今后如若疑難之事,李令君可隨時通報。”

“諾!”

李嚴厚著臉皮,再與霍峻聊了幾句,而后在臨走前,向諸葛亮敬了樽酒。

望著李嚴的身影,諸葛亮捋須而笑,說道:“李正方為人性高而氣傲,任尚書令以來,眾人無所不畏。今唯見江陵公,曲躬謙遜,當是難得啊!”

霍峻在大漢的威望,足以威震南土。或許有人敢在私下不敬霍峻,但絕沒有人敢當著霍峻的面無禮。別說是李嚴了,往昔連關羽都不敢多說什么。

然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霍峻微嘆了口氣,說道:“逆魏仍據中原,兵政不得不統。若天下一統,漢室興復,我當歸藩,垂釣江湖,以求無案牘之累!”

隨著自己臨近五十歲,霍峻偶爾會暢想,如果滅了魏,他之后的生活。為了保證自己不會陷入過多的政治糾紛中,霍峻大概是會還政與劉禪。

如果劉禪不想當獨夫皇帝,欲繼續將政權交予屬下。霍峻或許會推薦人選,但卻不會插手。

當下曹魏未滅,霍峻為了保持上下思想統一,他必須將兵權捏在手里。

諸葛亮笑了笑,說道:“若天下承平,亮當歸隆中漁耕。”

霍峻鼓舞了下,說道:“天下未安,孤與君宜當勉之。”

“敬江陵公!”

“敬葛相!”

霍、葛二人對飲一二,因身份關系,諸葛亮歸案而坐。之后,江淮諸將在蔣濟的組織下,先向劉禪敬酒,而后再向霍峻敬酒,玩鬧得不亦樂乎。

宴上,陸遜因身份關系,被劉禪格外招待,把臂共坐。有了靠近劉禪的機會,陸遜則向劉禪講述自己先平隴右的計劃。

期間,從益州被召回武漢的潘浚,亦向霍峻敬酒問好。出于多年未見,霍峻與出任廷尉的潘浚聊了許久。

廷尉者,九卿之一。然因權歸臺閣之故,廷尉處理案件有時要聽命于尚書。遇到重大案件,廷尉與尚書共同審理。

南漢建立時,以尚書臺治刑事,由丞相諸葛亮具體負責。而后劉備去世,尚書臺依舊負責刑事案件。

但因霍、葛肩負統兵作戰的職權之故,為了鉗制尚書令李嚴,諸葛亮在與霍峻溝通后,決議讓潘浚回京出任廷尉。

重設的廷尉,不再聽命與尚書令,而是與尚書令職能類似,整理瑣碎案件。如遇重大案件,直接上報與錄尚書事者。錄尚書事者,可以根據案件情況,指定相關單位一同審查。

原先尚書臺里負責刑事的部曹,在霍峻的建議下,更名為刑曹,改變其權利職能,不再負責初審案件,而是負責重核案件。即廷尉審理、判刑案件,刑曹負責復核案件,以確保相互制約。

在分權又集權的操作下,南漢大體的政令幾乎是由霍、葛二人頒布與制定。可以這么說,南漢的政治是由霍、葛兩巨頭負責。但因諸葛亮身為丞相,往往是諸葛亮先制定政策,而后交由霍峻提出修改意見。

潘浚遷任廷尉之后,其空出來的益州刺史由諸葛瑾轉任,梁州刺史則由蔣琬遷任。

隨著時間推移,眾人酒飲盡興,逐漸進入尾聲。

宴會結束之時,諸葛亮請霍峻入移步至側殿,以國事詢問之。

側殿內,霍、葛二人對坐,侍女已為二人煮上一壺醒酒茶。

諸葛亮為霍峻倒了盞茶,說道:“經鐘離、壽春二役之后,魏元氣大傷,不知仲邈有何謀劃?”

霍峻吹了吹茶面的熱氣,不著急問道:“不知孔明,有何見解?”

諸葛亮沉吟少許,說道:“天無二日,土無二主。曹魏君喪,新主登基,宜當向中原用兵,且宜急不宜緩。”

“然也!”

霍峻放下茶盞,憂慮說道:“孔明與孤之見相同,魏人口殷實,疆域廣袤,我漢半之。然往昔之所以能敵之,一憑江水之險,二憑中原凋敝。”

“今經鐘離、壽春二役,魏兵眾殆盡,而后生者未悉長大,正是賊虛少未盛之時。加曹丕兵敗而亡,其子叡尚弱,難以獨掌朝政。今當趁弱而伐,以求復中原。”

“若北伐不克,待賊人口滋生,國家勁兵又足,諸圍堅固有備,諸將銳士漸老,后來者不繼,唯以江淮、江漢之險傳世,再觀中原形勢而用兵。”

此役用兵雖然對曹魏造成大量殺傷,且打下了壽春。但霍峻沒有過分的樂觀,甚至為當下北伐而煩惱。

只要豫、冀、司三州在,曹魏的人口始終會比南漢多。人口比南漢多,而南漢為何能有優勢?

除了政權組織制度外,還與適齡人口有關。之前曹魏雖經歷了金口、漢中、襄樊三次兵敗,且兵馬損失不少,然曹魏為何依舊能保持一定的機動兵馬,主要是在于一統中原后,曹魏的適齡人口充足。

曹丕南征,為了一雪前恥,帶著老兵與新兵南征,卻在江淮慘敗。在江淮大敗后,因之前剛募兵不久,故曹魏可以服兵役的適齡人口不多,年幼者未長。

南漢這邊隨著多年的戰斗,多勝而少敗,除了積累出一批精銳外,其后續適齡人口充足。一增一減下,當下的漢魏形成一種怪異的局面,以總人口來看,北魏多于南漢。但以兵源人口而言,南漢多于北魏。

最近在歸京的路上,霍峻重新分析了敵我優勢,發現當下的優勢在漢,而不在魏。如果要滅魏,南漢必須抓住曹魏虛弱之際,從而一擊致命。

一旦錯失了這個滅魏機會,讓曹魏有了喘息機會,國內兵馬數量逐漸恢復正常,到時候北伐將會陷入僵局當中。

且隨著霍峻、諸葛亮、蔣濟、龐統等中青年將領老去,南漢再想整合上下,齊心北伐,怕是困難重重。

南北朝時,為何南朝屢次功虧一簣,除了軍事角度上困難外,還有因南朝會陷入內耗當中。

祖狄經略淮泗,東晉君臣上下忙于換代,無暇顧忌中原。

桓溫北伐中原,明為北伐復晉,實則為自己取利。

劉裕二伐關中,雖收復關中,然后因內亂被匈奴所奪。

今下諸葛亮將巴蜀人團結起來,霍峻駕馭住淮泗集團,而楚人分別圍繞在霍、葛周圍。二人形成了陰陽磁鐵,互吸互補,方勉強將南土各方勢力整合起來。

如果二人有一人倒下,另外一人或許能執掌住朝廷,但想團結所有人北伐,幾乎是癡人說夢。如今被打散的江東勢力,必然會向上尋求發展。

故深思下來,霍峻認為如果想要滅魏,未來五年內必須要有所戰果,將南漢的疆域嵌入中原。所幸不單是霍峻有這般的宏觀戰略,諸葛亮亦是判斷出北伐宜快不宜慢。

“江陵公高瞻遠矚,亮深感敬佩!”

諸葛亮向霍峻拱手,問道:“然今欲北伐,不知君有何方略?”

“嗯”

霍峻沉吟少許,說道:“峻聞孔明昔有為先帝獻伐北之略,今愿先聽孔明之見解!”

霍峻雖為軍事負責人,但不代表他可以獨斷而行,有時需要采納眾人之意見。

諸葛亮撫扇而吟,說道:“亮為陛下獻策之時,關西混亂,人馬散亂,群雄割據,久不被中原所掌握,故亮欲讓西土之兵取關西。關西兵馬難援關東之際,荊、淮兵馬并進,合取河南。”

“當下關西三分,涼、魏、漢三國互有優勢,若操作得當,當能屏蔽關西兵馬。而江陵公武略超群,出兵汝南,亮為側翼,同取潁川,可威洛陽,逼寇遷都,分略河南。”

頓了頓,諸葛亮說道:“今賀齊病逝,當可讓伯言西歸,而后遣大將輔之,令其向關西用兵。”

霍峻手里把玩青瓷茶盞,糾正說道:“許、洛為魏國之重,豫、司二州之戶籍,河南之精兵皆聚于此處,故欲強取許、洛非上策。青、徐為魏之弱州,今當先取弱而后克難。”

在向中原用兵上,霍峻與諸葛亮略有沖突,諸葛亮欲先啃許、洛而后再取河南,類似岳飛那種打法。霍峻則打算先弱后難,學劉裕先取青、徐,而后再吃下河南。

實際上,岳飛與劉裕北伐路線并未有優劣之分,以岳飛那種方式北伐,一旦打穿魏軍,河南將會聞風而降;劉裕那種路線北伐,需要先吃青徐,而后配合江漢兵馬,再打下河南。

說著,霍峻分析說道:“淮西之兵,孤欲交予士元統率。讓其出兵汝水,以為牽制滿寵。孤欲率大兵出泗水,先取彭城為基業,而后觀望形勢,擇選進兵之途。”

彭城為后世之徐州,作為兵家勝負之所,幾乎是誰占據了彭城,便能主宰中原局勢。如能打下彭城,南漢在中原的棋將被盤活,北可通過荷水入黃河,或是西行以汴水入鴻溝,或是翻越泰山丘陵至齊地。

諸葛亮思索良久,說道:“江淮為江陵公長久經略之地,今時北伐用兵,可按江陵公之方略。然關西用兵,不知江陵公有何高見?”

諸葛亮知道霍峻不可能輕易改變北伐方略,為了大局而考慮,諸葛亮決定放棄自己的北伐路線,選擇支持霍峻的方略,以保持二人的同頻。

“孔明之意是?”霍峻反問道。

“筵席之上,伯言與陛下相語,談及可先取馬超,而后向關中用兵。陛下不敢輕言,特讓亮與江陵公商討此事!”諸葛亮說道。

霍峻眉頭微蹙,說道:“我欲讓馬超牽制河西兵,而后令伯言出關中。如按伯言之策,恐關西之局勢,利于賊而不利我!”

諸葛亮猶豫幾許,說道:“伯言為陛下托孤之舊臣,江東之高士。今既委西事與他,不如且聽其之策。如伯言既能下隴右,又能為大軍牽制關西魏軍,未必不能讓他一試!”

“那便讓伯言上呈策略,如能不誤關東軍事,可準其用兵!”有了諸葛亮的言語,霍峻松口說道。

“善!”

(本章完)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