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義非唐

第276章 高處甚寒

“朝廷度支如此,浙東叛軍遲遲無法討平,不知諸位相公有何良策?”

時至十月,伴隨朝局漸漸穩定,改名后的李漼也漸漸安下心來。

王宗實等人并未有太強的權力掌控欲,即便擁有扶立之功,但只要李漼沒有干涉他們的利益,他們并不會對李漼如何。

正因如此,李漼也漸漸大膽了起來。

在會昌、大中年間壓抑太久的他,也終于在嘗到權力甜頭后,漸漸有了自己的心思。

如此時紫宸殿內一樣,令狐绹、蕭鄴、蔣伸、裴休四名相公一同登朝,對問朝政。

老實說,相比較武宗李炎留下的局面,宣宗李忱留下的局面可謂糜爛。

朝廷三次加稅,天下流民四起。

盡管河南王守文之亂被裴休討平,但浙東裘甫之亂仍舊存在。

不僅如此,西南的南詔屢次在邊境尋釁,而西山八國也被吐蕃多彌乞利本尚摩鄢入侵。

前不久,李漼也得知了劉繼隆出兵收復涼州的事情。

盡管劉繼隆名義上是朝廷的將領,但實際上卻是白手起家的藩鎮,甚至可以說連藩鎮都不如。

李漼可是了解過自己阿耶臨終前所說三件事的,裘甫之亂及隴右劉繼隆,都是他需要解決的問題。

要解決問題,就得解決原因和根本。

朝廷遲遲無法鎮壓裘甫之亂,問題在于錢糧不足,不足以征調更多兵馬,施展雷霆手段。

隴右的事情,亦是同理。

因此擺在李漼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增加財政,削減支出。

這個問題,也是自安史之亂以來,大唐歷代皇帝都在面對的一個問題。

對此,每個人也有不同的處理辦法,但基本都是以“加稅”為主。

“陛下,如今的局面,唯有裁撤兵馬,才能使度支均衡,不至于屢次加稅。”

剛剛回到長安不久的裴休主動站出來作揖對問,而他身旁的蔣伸也頷首附和道:

“眼下朝廷近軍餉便耗費一千七百余萬,而夏秋兩季賦稅不過一千四百余萬。”

“除兩浙需要調兵平叛外,余者等處兵馬,均需削減。”

“王守文作亂,京西北八鎮擁兵十一萬而不能制,河中河陽等鎮同樣如此。”

“臣以為,各鎮不必補充兵馬,而死難者由朝廷撫恤足矣。”

蔣伸此舉倒是不錯,王守文之亂中,官軍死難者近四萬,每年耗費錢糧八十余萬。

倘若只發撫恤而不補員,那也僅僅是今年軍餉度支較多,日后每年都將減少八十萬度支錢糧。

當然,這些兵馬還是小頭,大頭主要在神策軍上。

號稱十幾萬的神策軍,具體情況如何,眾人心里都有數。

如果能取虛得實,那足夠減少三四百萬貫度支。

不過問題在于,這些“虛額”的軍餉,往往都掌握在北司諸宦手中。

依靠神策軍的“虛額”,他們每年獲利數百萬貫,他們絕不會輕易松手。

這點,眾人心中也十分清楚,而令狐绹與蕭鄴不愿意得罪北司宦官,所以沉默不語。

他們的沉默不語,讓李漼心中心生不滿,不免想到了昔日裴休、蔣伸等人勸諫自家阿耶立儲時,這兩人也是如此沉默的事情。

但凡他們為自己說幾句話,自己也不至于被李滋和馬公儒等人欺負如此……

想到這里,李漼默默記下這件事,準備日后算賬。

“神策軍之事,朕自會與王內相等人商議,倒是浙東裘甫作亂,不知何時能討平?”

李漼質問四人,四人中裴休皺眉作揖道:“浙東叛亂兵眾甚多,加之百姓愚昧,竟支持叛軍與朝廷為敵,實難討平。”

“以崔使相手中兵馬,討平叛軍不易,不如調遣宣武、義成等鎮兵馬南下,應該能在年內討平。”

“需調多少兵馬?”李漼擔心調動太多而耗費太多。

裴休聽后卻以自己經驗估算道:“若調兵眾三萬,應該能在年內討平。”

“此外,此前討平王守文者,需陛下示意犒賞。”

“臣與蔣相查閱度支,九厘秋稅能納四百萬貫,除正常度支外,仍能結余百萬貫。”

即便加了九厘稅,朝廷也不過能結余百萬貫,而天下百姓早已不堪重負。

對此,李漼卻皺眉道:“朝廷加稅不過九厘,即便各項賦稅相加,亦不過三成。”

“天下田畝六萬萬,而民僅五千余萬口,即便繳納三成賦稅,亦有結余,此九厘賦稅,依朕所見,當設為常例。”

李漼所想倒是輕松,而他這么想,也是因為他距離百姓太過遙遠,以至于他以為加稅九厘不算什么。

對此,裴休與蔣伸聞言苦口婆心的解釋道:

“天下田畝雖多,然河北諸鎮不納貢賦,而地方田畝又多為世家庶族所占據大多,百姓田畝數寡。”

“加之胥吏貪墨,九厘賦稅分擔之百姓身上,遠不止九厘。”

裴休對李漼所想不免嘆息,在他看來,由于先帝只在乎夔王,因此忽略了對今上的帝王心術教育。

以安史之亂以來,胥吏徇私舞弊,貪墨成性的風氣早就鬧得廟堂皆知了。

當初改革漕運時,皇帝甚至問過裴休,胥吏貪墨的問題如何解決,而裴休給出的辦法是將每年的漕運傭金全部劃歸胥吏,由此才解決了胥吏最為關注“利”的問題。

如今李漼所想的,是大唐上下,人人為公的運作方式,但如今大唐卻是各級官吏貪墨成風。

加稅九厘,明面上不過每畝多加八九斤米糧賦稅,但實際上百姓需要付出的,遠不止八九斤米糧。

這個問題,不只是裴休,而是大部分經歷過州縣治理官員都明白的一件事。

不過對于李漼而言,這卻是他才了解到的事情。

李漼臉色有些不好看,末了只能留下句:“此間事情,便由裴相安排吧。”

顯然,他也知道自己鬧了個笑話,所以決定將事情交給裴休去做。

這種事情若是放在李忱在位時,那是絕不可能的,因為李忱對權力的控制欲望很強,但李漼卻能放權。

他這種性格,若是選對了大臣,對百姓來說倒是一件好事。

“陛下放心,朝廷度支一事,臣等定然盡心竭力,以報天恩!”

裴休恭敬作揖,而李漼聞言也想到了他所說的平叛犒賞一事,不由沉著道:

“此前討平王守文之事,賜宣武、義成絹十萬疋,河陽、天平、河東、昭義等鎮絹七萬疋,鳳翔等京西北八鎮各三萬疋。”

“賜平夏部絹二萬疋,另賜國姓于平夏拓跋部。”

李漼三言兩語間,賜絹七十八萬。

若是以朝廷所收絹帛價格來算,折錢不過六十余萬貫,國庫中尚有三十余萬結余。

但浙東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這筆錢還得用在浙東身上。

“調宣武、義成、忠武三鎮兵馬各一萬南下浙東平叛,賜錢十五萬貫作開拔之用。”

李漼將安排結束,隨后起身道:“若是無事,就此散朝吧。”

“臣有事啟奏……”

令狐绹忽然開口,而李漼也皺眉道:“相公但說無妨。”

“回陛下,兩個月前,吐蕃多彌衛府番將尚摩鄢入寇西山,如今已攻破白狗、東女二國。”

“西川監軍楊復恭率師三千,屯兵翼州。”

“西山八國為我朝西山屏藩,倘若失陷,恐有危險,請陛下定奪是否出兵。”

令狐绹把問題拋給了李漼,李漼聞言不喜,隨即看向裴休及蔣伸。

“諸相以為此事該當如何?”

李漼話音落下,蔣伸便開口道:“陛下,如今浙東叛亂未平,若是再在西川燃起戰火,于朝廷不利。”

“臣以為,可先平浙東,再動兵西山也不遲。”

“陛下,臣附議。”

蔣伸說罷,裴休不緊不慢的附議,而蕭鄴也道:“西山易守難攻,我朝又有維州在手,無須擔心。”

“好”李漼有些失落,他打心底是想出兵西山,建立功業的。

不過朝廷局面如此,貿然出兵,確實不太容易。

眼見李漼應下,裴休幾人松了口氣。

相比較皇帝尋歡作樂,他們更擔心皇帝想著開疆拓土。

“臣等告退……”

眼見眾人無事,裴休四人對視后唱聲,并在李漼的示意下退出紫宸殿。

在他們走后,李漼隨即看向殿內宦官:

“召驃騎上將軍及樞密使、中尉前來。”

“奴婢領諭……”

宦官應下后,便往殿外走去,吩咐殿外班值太監前去傳召。

半個時辰后,王宗實及王茂玄等人盡數到來,紛紛看向李漼唱禮:

“上千萬歲壽……”

“諸位平身!”

兩個多月的時間,李漼已經適應了自己皇帝的身份。

面對王宗實、王茂玄、亓元實、齊元簡四人,李漼將南衙裴休等人的言論告訴了眾人。

在他說完需要裁撤神策軍虛額的時候,心里還是十分忐忑的,畢竟他是王宗實等人扶持的皇帝。

眼下要開刀神策軍,若是王宗實等人不高興,他恐怕也難以入睡。

不過事實證明,王宗實等人節制北司后,北司的環境確實比之前好了不是。

即便面對李漼這般言論,四人也沒有當場發作,而是看向王宗實,以王宗實為首。

至于王宗實,他在意的是兵權,而非那些濫竽充數的勛貴及諸宦子弟。

馬公儒等人被殺后,他們的家族仍舊有不少子弟留在神策軍中吃虛額。

借此機會,倒是可以把他們盡數清理出去,讓皇帝和南衙背負罵名……

這么想著,王宗實也作揖說道:“神策軍中,倒是有一些老弱需要裁汰,陛下可以此作諸鎮表率。”

“如此甚好……”

李漼松了口氣,而王宗實也繼續道:

“若是陛下需要,臣等現在就可以去裁汰老弱,擬出兵冊,交由度支。”

“好,那就有勞諸位了。”李漼頷首回應,王宗實等人見狀便退出了紫宸殿。

待他們退出后,李漼也站了起來,目光掃視著看向自家阿耶理政十四年的紫宸殿。

“阿耶,這個皇帝你當得,朕也當得!”

話音落下,李漼轉身走向偏殿,同時命人起草了對內廷妃嬪及公主的冊封詔書。

對于他最喜愛的囡囡,他將其冊封為同昌公主,而皇子們則是不知道為何,一個都沒有冊封。

幾日后,王宗實命王茂玄、亓元實等人編撰神策軍兵冊,裁汰一萬四千余虛額,為朝廷節省四十余萬軍餉度支。

南衙北司起草圣旨,令宣武、義成、忠武三鎮各調兵一萬南下,參與浙東平叛,歸淮南節度使、浙東討擊使崔鉉節制。

與此同時,河隴之地也秋收結束。

“至十月三十日,府內全境各州秋收結束,收田稅八十九萬六千二百石,麻桿十八萬石。”

“各道牙商商貨貢稅三十八萬三千余貫,長安香料所販三十三萬四千余貫。”

“府內償還商貨近十三萬貫,調撥三十萬貫置商貨。”

“府內積糧三百四十六萬石,錢帛折二十八萬貫。”

“待撥發俸祿及軍餉后,積糧約二百八十萬,錢帛存折為十二萬貫。”

都護府正堂內,隨著高進達將都護府財政情況匯報結束,劉繼隆敲打桌面的手指也停了下來。

簡單思考過后,劉繼隆這才開口道:“今年增多積存糧食的數量,若是有需要處理的陳糧,便王關內道販賣。”

“告訴俞從暉等牙商,收購糧食的耗費,暫且記下,明年運抵的香料,優先提供他們。”

“對了,現在府庫中積存多少金銀銅錢及石炭鐵料?”

面對詢問,高進達如數家珍般回應道:

“府庫中積存黃金約二千八百余兩,白銀五萬六千余兩,赤銅冶煉為錠者,約五十二萬斤,可制錢十三萬貫。”

“此外,石碳約二百萬斤,鐵錠十七萬斤。”

“這幾個月的時間里,鐵錠基本用于制甲造械。”

“甲胄軍械在擴軍后,仍有三千余套庫存,另外還有從涼州繳獲并修復的一萬二千余套甲胄。”

“不過這批甲胄都按照您所說,于月初南運松州,估計十一月中旬便能運抵。”

高進達將府庫內情況說完,而劉繼隆聽后則是看向張昶:

“各鎮兵馬如何,軍馬還缺多少?”

眼見輪到自己,張昶急忙道:“十四鎮兵馬合計四萬二,戰兵三萬八千七百人。”

“其中,步卒二萬八千七百,精騎一萬,但精騎尚缺軍馬一千八百余匹,乘馬三千四百匹。”

“以軍馬場出欄速度,明年六月才能補滿馬額。”

“另外,涼州別駕陳瑛、長史曹茂率精騎二千出塞,與河西張節帥會師后,往居延海而去,尚未有捷報傳回。”

“南邊松山有軍情,尚摩鄢攻破東女、白狗、哥鄰三國,獲口五萬,城八座,牛羊三十余萬。”

“西川節度使夏侯孜遣兵三千于翼州觀望,監軍楊復恭寫信給您,希望您調解尚摩鄢與西山矛盾。”

張昶話音落下,劉繼隆卻笑道:“讓我調解?”

“哈哈哈哈……”

堂內十五名官員紛紛笑出聲來,畢竟他們都知道,尚摩鄢能有如此成就,都是被自家節帥扶持起來的。

“節帥,尚摩鄢準備用西山所俘的二千余漢口,換糧二萬石。”

張昶繼續匯報,劉繼隆聽后卻搖頭道:“最多萬石,反正他也養活不了那么多人口。”

“此外,我軍收復涼州,而涼州可開辟土地足有數百萬。”

“涼州那邊可馴化的耕牛倒是有十二萬余頭,但還遠遠不夠。”

“尚摩鄢要是愿意以耕牛交換,我倒是能以一頭牛,十石糧的價格與他交換。”

說完后,劉繼隆看向高進達:“給各州縣傳去消息,加大開墾力度,不要擔心沒有人耕種。”

“朝廷不斷加稅,逃亡的百姓只會越來越多,不會更少。”

“此外,可以與各道州縣官員買賣囚犯,販往河西來牟利。”

“與其讓他們被流放嶺南,不如去河西散發余熱。”

西域南道的甜頭,劉繼隆已經嘗到了。

如果張淮深能收復西州,打通北道的話,那隴右每年能從絲綢之路獲利上百萬。

有了這筆錢,想要收買劍南、山南等道官員就更容易了,遷入的人口也只會更多。

不僅如此,大唐與南詔的矛盾即將開始,西川糧價也將上漲。

西川的糧價一旦上漲,所波及的將是整個長江流域。

淮南道的百姓之所以變成饑民,主要是官府盤剝,但若是有錢,還是能買到糧食的。

可若是西川糧價上漲,淮南道的糧食壓力就只能靠荊南、江南解決了。

這兩個地方的糧食在滿足自己后,能出售的數量極為有限。

屆時淮南道的百姓即便有錢,恐怕也買不到糧食吃,動亂在即。

不過這十二萬唐廷需要面對的局面,而非隴右。

隴右將面對的局面,則是劍南、山南西道被南詔入侵,百姓流離失所,地方局勢混亂的局面。

只要有足夠的糧食,隴右完全能吃下數十萬百姓,等待天下大亂后東出隴山!

思緒間,劉繼隆看向高進達和崔恕:

“府庫中積存的金銀銅錢,暫時留下作口馬貿易,盡可能遷入人口,強盛我隴右!”←→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