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義非唐

第295章 野心滋生

第295章野心滋生第295章野心滋生←→::mayiwsk

“殺!!”

七月的西川,戰火依舊未熄。

夏侯孜從成都調遣五千新卒馳援清溪關,試圖挽回南線的頹勢。

然而,這些新卒多為未經戰陣的農家子弟,面對蠻兵的兇猛攻勢,他們顯得力不從心。

清溪關的關頭的戰場上,唐軍的旗幟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豎起,鮮血染紅了關墻下的每一寸土地。

與此同時,東川的戎州,高駢與段宗榜的對峙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雙方你來我往,戰事膠著,誰也未能占據絕對優勢。

西南的戰事波及甚廣,長江兩岸的淮南、江南等地糧價驟漲,百姓淪為饑民者不在少數。

大唐的局勢,正朝著不可控的方向滑去。

與中原的動蕩相比,隴右卻顯得異常平靜。

亂世之中,唯有自身強大,方能立于不敗之地,而隴右的未來,不在于刀劍之利,而在于人心之固。

“打鐵還需自身硬。”

手握都護府送上的文冊,劉繼隆目光在文冊上掃視。

高進達、崔恕站在他的跟前,前者率先作揖道:

“三十萬絲路商貨已經販賣出去,換得八十二萬余貫的香料。”

“看來是東西多了,這才導致此次販賣價格略微下降。”

“長安那邊的許多香料商人催促了好幾次,只要將香料運抵就能換得錢財。”

“不過八十二貫錢財,想要運回隴右并不容易,是否要將其中一些換成黃金?”

面對高進達的詢問,劉繼隆沉吟片刻后才道:“能換多少就換多少吧,這么多錢,確實不好運送。”

“若是實在換不了多少,再想別的辦法,將其運回隴右。”

一貫錢重六七斤,八十二萬余貫重近五百萬斤,即便用馬車,也需要七八千輛,才能將其運入隴右。

可若是換作黃金,以如今的金價,頂多換十萬兩,十幾輛馬車就能將其運入隴右。

不過先不提長安有沒有那么多黃金,即便有,也恐怕沒有那么多人愿意用黃金交換。

如今的時局變了,許多達官貴人都在收集黃金。

若是出了什么事情,黃金可比銅錢方便帶走太多。

放在之前,這八十余萬貫錢,完全可以換成黃金白銀,運往巴蜀后再換成錢,亦或者直接用于買糧。

可如今錢是有了,但交換卻不方便了起來,更別提巴蜀糧價的問題了。

“官倉之中還有多少糧食?”

劉繼隆翻了幾頁沒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當即詢問起了高進達。

高進達聞言,當即提醒道:“第七十二頁,一百九十八萬六千余石。”

劉繼隆見狀翻到七十二頁,這才發現這文冊涵蓋了那么多內容。

又是大半年的時間過去,這過去的半年時間里,逃亡隴右的百姓數量雖然不如去年那么多,但依舊保持著每月四五千人的規模。

安置這些人需要錢糧,如今參與隴右公田的百姓數量多達四十八萬,每個月要消耗二十四萬石。

雖然消耗很大,但回報卻不低。

四十八萬百姓,每個月能開墾十幾萬畝耕地,一年下來近二百萬畝。

隴右的熟田,已經多達七百二十余萬,而軍民數量則是達到了六十七萬。

按照如今的增長速度,每年逃入隴右的人口在五六萬左右,最多七年,隴右人口就能突破百萬。

如果算上河西的人口,那河隴地區人口,勉強恢復到了新莽時期。

那是河隴的高光時刻,往后就不行了。

以如今的河隴環境,只要有足夠的糧食和人口來開荒,其土地資源,完全能養活上千萬人口。

單說劉繼隆掌握的十四州土地,就能養活六七百萬百姓。

不過飯得一口一口吃,人口也得一點一點的遷入。

晚唐人口才五六千萬,他要是想遷入六七百萬人口,那得把劍南道和山南西道、關內道掏空才有可能。

更別提如今四方動亂,遭災者無數,所謂五六千萬的預估人口,恐怕都不一定能湊足。

隴右的底子本就比河北、河南、河東、淮南等道要弱。

自己若是想要東出,必須把底子打牢。

百萬人口,千萬畝耕地,勉強能讓隴右有東出的底子。

想到這里,劉繼隆翻看了都護府的錢糧度支。

憑借絲路和隴右自己的特產商品,每年斂財一百二三十萬貫不成問題。

兵工官吏等軍餉、俸祿支出在八十二萬貫左右,田稅在二百八十萬石。

不過二百八十萬石田稅需要細分為成糧和麩糠,比例差不多是七三。

一石粟米出七斗米,三斗麩,米可以給人吃,麩則是給牲畜吃。

如今世道動亂,遷入隴右的人口很多,糧食還是存起來比較好。

想到這里,劉繼隆開口道:“即日起,軍餉俸祿盡數折為錢發放。”

“秋冬衣仍舊賜予,糧餉及油鹽醬醋及布匹都不再發放,折為軍餉十二貫。”

高進達與崔恕聞言有片刻錯愕,但反應過來后,便連忙作揖應下。

十二貫軍餉,若是放在大唐,這足以讓牙兵鼓噪,但這是隴右。

隴右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各類行當,基本都被衙門把控,物價十分穩定。

神策軍三十貫軍餉,只能買二十石米。

可隴右軍十二貫軍餉,卻能買二十六石米,這就是物價穩定帶來的差距。

“節帥,那工匠和官吏應該怎么算?”

高進達作揖詢問,劉繼隆聽后則是說道:“按照糧價平折。”

“這政策只是暫時的,境外的情況如何,你們也都清楚。”

“糧食最好還是收入官倉之中,而且帶著錢搬家,也總比搬著糧食搬家要方便多了。”

“若非擔心糧食不夠,我都想把糧食往外賣了。”

他這話引得高進達與崔恕露出笑容,但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四周糧價八九百乃至一千多的時候,隴右的糧價卻穩定在四百五十到五百之間,若是往外販賣糧食,倒也不是不可行。

不過劉繼隆很清楚,往后的大唐會越來越亂,糧食價格會越來越高,最后把人逼得人相食。

唐末及五代十國之所以有人相食的亂象,主要還是生產遭到破壞,沒有那么多糧食。

為了活下來,軍頭只能征戰,征戰就會破壞生產,生產被破壞,糧食就更加不足,不足之下就只能人相食。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若非郭威、柴榮、趙匡及趙光義四人相繼接力,這種亂象也真不一定能改變。

當然,李存勖要是能一直勵精圖治,局面也有可能提前改變。

只是如今劉繼隆來了,這種亂象便只能成為一時,而不能循環下去。

隴右的百姓,每年所能吃下的糧食,也不過就三百余萬石,剩下的二百萬石,基本都流到了劉繼隆的官倉中。

官倉的糧食將會用于招撫流民,開墾荒地,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如此持續下去,用不了幾年,隴右的耕地數量也就越來越多,百姓能分到的耕地也就越來越多,形成良性循環。

即便隴右的田稅稅率依舊很高,但耕地多了以后,百姓的日子卻比在劍南等處要好太多。

吃不完的糧食,劉繼隆也不會采買往外販賣,而是留在隴右,藏富于民。

日后若是都護府需要糧食,則是完全可以從境內百姓手中采買,不用跑到境外采買,受旁人限制。

今年秋收后,官倉內的糧食,足夠涌入隴右的這些饑民吃五年。

只要不遇到天災,隴右的糧食會越來越多。

按照如今的速度,大概再過兩年,隴右境內熟田數量也差不多到九百萬畝了,另外還能有四百萬畝待熟的荒田。

以隴右如今情況,只需要再運轉兩趟絲路,存儲足夠的糧食,自己也就可以指示尚摩鄢進攻西川了。

思緒間,劉繼隆又翻看了度支的其它內容。

“如今隴右境內,還有多少百姓沒有分田的?”

他詢問高進達,高進達也不假思索回應道:“沒有分田的百姓,大多都是過去三年涌入的百姓。”

“這些百姓數量在十七萬左右,而衙門掌握的待熟荒田在二百七十萬畝左右。”

“今年秋收后,三年前涌入隴右的那八萬多百姓也就可以分田了,而今年轉為熟田的待熟田數量在九十萬畝左右。”

“除了這八萬百姓,參與公田的還有三十萬早就安家落戶,但耕地不足的百姓。”

“均分過后,每人可以獲得兩畝左右熟田。”

“明年可以分一百萬畝,但是分地的人口下降到三十五萬。”

“后年可以分八十萬畝,分地人口則是在二十九萬左右。”

隴右境內早早落戶,但是手中土地不足的百姓很多。

為了節約口糧,他們一般把到手的熟田交給家中一兩個人耕種,其余人繼續參與公田開墾。

這么做可以節約家中口糧,也能開墾出新的土地,等待每年公田均分時分地。

不過公田分地需要開墾人開墾三年后才能分,開墾一年分一年。

因此隨著時間推移,不少百姓會在兩三次分田后停止開荒,專心耕種手中的土地。

在粗耕情況下,一個人完全可以耕種十五畝土地,所以分個兩三次田就足夠了。

以隴右的人口情況,一千萬畝耕地完全足夠,但隴右人口也在不斷提升。

那些涌入的饑民,只要衙門提供足夠的口糧,他們就能繼續開墾荒地,如此循環往復。

思緒間,劉繼隆也漸漸沉浸在政務的處理中,而百姓們也在期待秋收后的分田運動。

在開荒分田的運動下,整個隴右都散發著勃勃生機。

相比較隴右的勃勃生機,大半個大唐天下,則是處于惶恐不安之中……

七月的黃淮大地,早秋的風裹挾著燥熱與絕望,吹過縣城外的荒野。

饑民們如螻蟻般聚集在城墻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

他們的眼中早已失去了光彩,只剩下對生存的渴望。

“貴人,求您收留我吧!我愿為奴為婢,只求一口飯吃!”

一名瘦弱的婦人抱著嬰兒,跪在官道旁,聲音嘶啞。

她的身旁,一名老者顫巍巍地伸出手,試圖抓住路過行人的衣角:“貴人,老漢還能干活,求您給條活路吧!”

“就你這渾身無三兩肉的老翁,即便帶回去也活不了,還是莫要耽擱旁人了。”

“貴人,選我!選我吧!”

無數流民發出吶喊,但出入縣城的貴人們,卻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場景。

他們只會挑選容貌嬌俏的小女子,帶回府中充作婢女。

青樓酒肆的鴇母們緊隨其后,挑選那些稍有姿色的少年少女。

在鴇母們選擇過后,那才輪到口馬行的人牙子。

他們像挑揀牲口一樣,將剩下的饑民分門別類。

三輪挑選過后,未被選中的饑民,只能蜷縮在城墻下,等待死亡的降臨。

“貴人,求口飯吃,求求您了!”

官道上,一行十余人騎馬而來,兩旁流民枯瘦如柴,紛紛叩首祈求憐憫。

隊伍中,為首的男子年近四旬,身材精壯,而他正是冤句縣的黃巢。

“郎君,我們要不要……”

馬背上,家仆低聲問道,目光掃過路旁的饑民,眼中閃過一絲不忍。

黃巢冷聲打斷:“我們自己都自身難保,別禍害他們了。”

他的聲音雖冷,但心中卻翻涌著難以言喻的情緒。

這些饑民,與他同是大唐的子民,如今卻如草芥般被拋棄。

“回去問問阿耶,看看要不要聯合城內豪強們擺個粥場吧。”

黃巢沉吟片刻,終于開口說道。

家仆聞言,頓時精神一振:“是!郎君仁心,必能救活許多人!”

黃巢卻搖了搖頭,目光深邃:“仁心?這世道,仁心能值幾個錢?”

回到冤句縣黃家后,黃巢立即與黃父商議。

“開設粥場?”

“沒錯!”

黃父臉上露出猶豫,黃家在冤句縣雖算得上富戶,但由于朝廷不斷加稅,獨自承擔粥場的開銷,不免讓其力不從心。

“阿耶,城外流民上萬,若不開設粥場,必然生亂!”

黃巢提醒自家阿耶,可黃父卻躊躇道:“以我們一家實力,恐怕無法賑濟那么多百姓。”

“那就聯合城內各家!”黃巢冷聲道:

“距離秋收還有些時間,我們可以開設兩個月粥場,然后雇傭城外流民收割糧食,以工代賑。”

“到時候流民得了糧食,要么回家,要么落戶,都比他們鼓噪要好。”

“若是什么都不做,等到秋收時流民鼓噪,到時候他們又有誰能夠幸免?”

“你這話倒也有幾分道理……”黃父捋了捋胡須,沉吟道:

“此事可行,但需謹慎。”

“城內那幾家豪強我清楚,未必愿意出錢出力。”

黃巢聞之不屑,厲聲道:“他們若不出錢,我便將饑民引到他們門前,看他們還能不能坐得住!”

“你這……”黃父錯愕,顯然沒想到自家郎君竟然能想出這種毒計。

思緒至此,他不免有些擔憂,同時目光流露出些許懷疑:

“你與我老實交代,你賑濟這些流民,是否懷著別樣的想法?”

面對老父的詢問,黃巢沉吟片刻,隨后才道:

“您還活著,我即便有別樣想法,也不會在您活著的時候來禍害您。”

他這話算是回答,黃父聽后長嘆一聲。

他知道自家郎君因為科舉的事情,性情變得有些古怪。

但他沒想到,自家郎君竟然會升起網絡流民的心思。

“罷了,我也活不了幾年了,這家主始終會落到你身上。”

“只希望你好好經營黃家,莫要惹上大麻煩才是……”

黃父嘆了一聲氣,隨后開始安排與各家豪強的宴席。

是夜,冤句縣內有名有姓的幾大豪強都聚集到了一處。

哪怕是靳、賈兩個傳承數百年的世家,也派出了掌事前來赴宴。

宴上,黃巢干脆說了自己的想法,而陳、賈兩個世家的掌事為了保障秋收不出問題,也同意開設粥場。

至于張、蘇、田等豪強家族眼見陳、賈兩個世家同意,加上這些日子偷割糧食的流民越來越多,他們也最終同意了黃家的邀請。

幾個世家豪強湊了湊,最終捐獻了三千多石糧食。

三日后,城外搭起了十座粥棚,饑民們聞訊而來,排起長隊,眼中終于有了一絲希望。

“我黃巢及城內幾大家族的得知爾等饑苦,今日起開設粥場,每日施粥兩頓,每頓僅粥一碗。”

“爾等不得在城外強搶旁人所乞之粥,若經發現,某便將其逐出冤句縣外,看旁縣是否有人為爾等賑災!”

“黃郎君高義!!”

“黃郎君慈悲,黃郎君慈悲啊……”

粥棚旁搭建高臺,黃巢在臺上說一句,臺下二十余名家仆便齊聲傳出去。

不多時,因粥棚聚集起來的百姓就聽進了全部,紛紛跪下,向黃巢叩首,稱呼其高義。

見狀,黃巢也不跋扈,而是繼續說道:

“施粥持續到秋收,秋收開始后,爾等可各尋城內各族,為其收割糧食,以糧食結算工錢。”

“屆時愿意為我黃家收割秋糧者,每人每日發糧二斤。”

黃巢此話說罷,臺下饑民納頭就拜,這種萬人膜拜的場景,讓黃巢不自覺攥緊了拳頭。

他很清楚,河南道的饑荒,不僅是一場天災,更是一場人禍。

若非河南道的官員無所作為,若是朝廷選了他這樣的人為官,河南道百姓又何至于淪落如此?

朝廷無道,選庸才而黜賢才。

如此朝廷,扶之何用!:mayiwsk←→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