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玄智大師聽到朱泓說是臨時和別人一起參詳圖紙才造出來的簡易投石機,點了點頭,“還行,孺子可教也。”
“徒兒拜見師傅。”朱泓忙機智地向玄智行了個長揖禮。
誰知玄智大師見了忙側身躲開了這一禮,“老衲是方外之人,不能收你們這種俗家弟子的,所以這師徒名分是萬萬不可的。”
說完,玄智大師小心翼翼地把手里的弩箭放到了石桌上,騰出兩手來扶朱泓,并趁勢把朱泓的手骨和腕骨摸了一遍。
謝涵注意到他臉上的神色微微變了變,隨后又從上到下細細打量起朱泓來,并問起了朱泓的生辰八字。
“玄智大師,可有什么不好的?”謝涵見對方神色太過凝重,忙追問起來。
玄智搖了搖頭,閉目掐了一下,過了好一會才睜開眼睛,不過他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倒是問朱泓為什么想學這些兵器器械。
“自然是為了戰事。”朱泓道。
“可戰事不是已經結束了嗎?”
“目前結束了不等于永遠結束了,這么多年韃靼何曾規規矩矩地遵守過停戰協議?如果我們不趁現在未雨綢繆,到時一旦戰事來臨,我們拿什么來應對?”
其實,朱泓最擔心的并不是韃靼,而是徐氏和父王。
韃靼人好應對,來了就打,頂不濟就是再苦幾年,但大夏不至于內亂。
可若徐氏和父王若是真造反了,內亂肯定是免不了的,且殺戮也是免不了的,而且這種兄弟相殘是朱泓最不愿意看到的。
盡管他對自己的父王沒有多少孺慕之思,可對方畢竟是他的父親,是給予了他生命的人,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去送死。
可皇上和太后還有夏貴妃是撫養他長大的人,這種血緣親情甚至比父王還要來的親厚來的濃烈,因此,他更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皇上落敗。
還有一點,他心里明鏡似的,如果父王和徐氏真要造反,他們為的也不是他,而是朱浵。
而他和朱浵是沒有什么手足之情的,再加上母妃的死父王和徐氏都逃不掉責任,因此,真到了那一天朱泓肯定要站在皇上這邊的。
可到時皇上會相信他嗎?
退一步說,即便皇上相信了他,只怕他也保不住趙王府的那幾百號人。
所以他目前能做的便是多學點東西,同時擴展自己的實力,最好是能把徐氏和父王的那點念想掐死在萌芽狀態,再不濟也能憑一己之力攔住他們。
當然,這只是他單方面的美好愿望,事實如何不到那一天誰也不清楚。
“未雨綢繆是好事,怕就怕到時你會忘了自己的初心和本心,妄動殺戮。”玄智大師看著朱泓搖了搖頭。
“這個請大師放心,方才方丈大師也曾經告誡過我們,說名利權三字最害人,所幸晚輩和內子都不是貪婪之輩,我們想要的不過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一份歲月靜好。”朱泓說完抓起謝涵的手舉了起來。
“哦,你們見過方丈大師了?”玄智有點驚訝。
“見過。”謝涵把見面的經過學了一遍。
得知謝涵是因為記住了明遠大師的一副殘局敲開了方丈的大門,玄智笑道:“他還是這般癡迷。”
“大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其實,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只不過每個人癡迷的東西有所不同罷了。有人癡迷于名,有人癡迷于利,有人癡迷于權術,有人癡迷于色,也有人癡迷于玩,等等等等。有的癡迷會誤國誤民,有的癡迷卻利國利民,有的癡迷高雅,有的癡迷卻庸俗不堪甚至害人害己,說到底,還是看人的品性。”謝涵說道。
“善哉,難怪明遠大師夸你是一個有慧根的孩子,小小年紀能說出這番話來的確不簡單。”玄智大師贊許地點點頭,并破天荒摸了摸謝涵的頭。
“是小女子狂妄了,還望大師恕罪。”謝涵忙兩手合十賠禮。
說實在的,如果不是玄智大師懷疑朱泓會忘了自己的初心和本心而妄動殺戮,謝涵是不會說出這番話來的。
她心里清楚的很,朱泓想學這些軍事器械并不是貪戀什么權術,更不是想發動什么殺戮和戰爭,他只是單純地想自保,想給她一份平靜安穩的生活。
“大師,內子也是為了我才出言不遜的,還請大師見諒。”朱泓的心意和謝涵是相通的。
“你們兩個能遇到彼此的確是你們的幸運,希望你們兩個能好好珍惜這福分,說起來你們兩個各自的命格都不太好,都是大兇之兆,但合在一起卻偏偏成了大吉大福大貴之兆,這就是天意。罷了,今日你們先回去吧,以后每日午時過來,我教你一些機關術。”玄智大師最后一句話是對朱泓說的。
可謝涵的心里卻翻起了大浪。
因為這番話說的實在是太準了。
上一世的謝涵沒有遇到朱泓,嫁給顧鑠的結果就是一尸兩命,可不就是大兇之兆。
上一世的朱泓謝涵雖不清楚,但肯定沒有這一世有出息,未必能學好,也未必能逃過徐氏的手掌心,說不定和謝涵一樣凄慘死于非命。
可這一世他們兩個相遇了,他們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身邊親人的命運,還改變了這場戰事的走向,從而改變了大多數人的命運,可不是大吉大福大貴?
只是謝涵不清楚一點,這玄智大師到底有沒有看透她的來歷?知道不知道她是重生的?
還有,如果玄智大師能看透她的來歷,是不是也能看透明遠大師的來歷?這明遠大師是不是和徐氏一樣都是從后來的朝代重生過來的?
謝涵正糾結時,只見朱泓恭恭敬敬地向玄智大師行了個長揖禮,然后拉著她告辭了。
從竹林出來,謝涵還有一點心神不寧的,朱泓以為她是怕回去早了要面對徐氏的責問,便拉著她去偏殿用了一頓齋飯,眼看太陽開始偏西了,謝涵的心也靜下來了,這才慢悠悠地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