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華

第三十七章 轉桌

“奇怪了,”一名女官讀完之后,專門將名字那一欄細看了兩遍,在確認是張寫的之后,連呼奇怪:“永城張氏的卷子,不該是這個水平罷!”

這句話說得其他女史都十分贊同,都道:“似是虎頭蛇尾,看點題,倒也深刻,也點到了中心上,怎么在寫的時候,卻有左右搖擺東拉西扯的感覺?而且全無平日書理純密的制式,羽翼弱了許多,大有舉例不足以承題之感!”

這份卷子在七八個女史手上傳來傳去,甚至驚動了主殿的宮正嬤嬤過來看。宮正嬤嬤拿了這卷子看了一遍,道:“若是這卷子不是永城張氏寫的,諸位以為能判幾等?”

其他女史想了想,道:“單論卷子來說,也能判一個中上;只是因為之前閱看過張氏的卷子,篇篇文筆精粹,我等給出的成績,無一不是圈,偶然有尖的,也是因為試卷文筆不工整的緣故,在文理上,是挑不出來一絲毛病的。但是這一篇看來,完全不像張氏應有的水平,我等不知道該如何評判了。”

此時的閱卷不是用分數來表示成績,而是用符號。有五個等級,分別是“圈尖點直叉”,類似于后世的五級計分法,這就是一個成語“可圈可點”的由來。當然,每位閱卷官有不同的喜好,出現不同的評價也是正常,但差別不能太大,因為差別大了會有‘各存成見,有上下其手之弊’,所以考官們在批閱同一份卷子時,便會出現‘圈不見點,尖不見直’的現象。

但這一套規則不適用于內廷,畢竟不是真正的科舉。所以女官們在打分的時候,沒有像外廷一樣是圈不見點,而是一份卷子經常是有的畫圈圈、畫三角,有的卻畫杠杠、畫叉叉,之前在批閱秀女們的試卷的時候,七八個女史經常為此爭論,但是唯一讓所有女官都毫無爭議畫圈圈的卷子,就是張的卷子,可見張的呈文是做到了何種的地步。

宮正嬤嬤點了點頭,讓女官們把這一篇放下,先去評判別的試卷。她自己拿著這一份試卷,坐在主殿里細看。

宮正嬤嬤的眼光自然和尋常人不一樣,不僅是因為她年齡最高、供職宮闈時間最長,而是因為她飽覽經史,尤其是在制藝這方面,是宮中公認的第一。皇帝自然知道她的本事,就曾拿著她寫得一篇八股文給外廷新科進士傳閱,當知道這是一個女史做出來的文章之后,外廷沒有一個人敢發聲。

她這些年看過的程文范文不計其數,都是新科進士的制藝文章,在品評方面,自有一套方法。她看張的文章一遍,就知道不是虎頭蛇尾,而是有未竟之言。不是水準下降,而是剛開始的立意就不一樣,這個考生是強迫自己改了立意的。

“這倒有點意思了。”宮正嬤嬤心里道。

她想了想,在卷子上畫了一個尖上去,走到側殿坐下,道:“轉桌吧。”

閱卷人在評閱完給自己分配的卷子之后,再評閱其他閱卷人已經評完的卷子,讓每一份試卷在所有閱卷人的桌子上輪流評閱一遍,這就稱之為“轉桌”。

一聲令下,諸位女官都坐在了圓桌上,從宮正嬤嬤手上拿過第一份她評閱過的卷子之后,這名女史想了想,也在張的卷子上打了個尖。

第一位讀卷人的意見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宮正嬤嬤認為這個卷子是二等,其他女史綜合考慮張以前的情況,只有一個打了杠,其他都在尖和點之間徘徊——總體下來,張這份卷子還是得了個中。

中就算是合格,在六十名能制藝的秀女中,張已經獲得了更進一步的資格。

不知道多少時間過去,終于有一位女史低聲贊嘆道:“好文章,好文章——”她站起來,向宮正嬤嬤推薦了手上的文章,其他女史都不由自主的停下來一起去看,反復讀了兩遍,無一不是連連點頭。

只見這篇文章作的體制樸實,音調和諧,基調圓熟,每一個細節都恰到好處,而且立意廣闊,用四書的中庸破題論證,在看到這一點之后,女官們又調出張的卷子來看了,因為張你所看的《》的第三十七章轉桌已啟用防盜模式,只有半章和上一章內容接不上。后面隱藏部份請到百度搜:琦書屋進去后再搜《》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