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平平靜靜又過去了三年多。
林熹微忙碌的大學生活不知不覺已走到了最后一個學期。
這三年來盡管她和于晨光仍然還是聚少離多,但感情十分穩定。
三年前陸建亮眼看著京城局勢不穩,早早就將陸可馨送出了國外。
肖佩儀也放棄了Z大的學業,追隨著秦羽風的腳步走出了國門。
沒有了那些攪屎棍攪局,林熹微的生活忽然間變得安寧又平靜起來。
在Z大這個百年學府里,她度過了平穩又充實的三年,這三年她經常泡在圖書館里廢寢忘食地讀書,Z大圖書館文學類的書籍已經被她翻了個遍。
除了念書,閑暇時間她也會去附近的孤兒院教小孩子們彈琴唱歌。
偶爾會應余曉聲的邀約,去參加一些音樂類的活動,有時候推卻不了也會硬著頭皮去給余曉聲臨時組建的交響樂團伴下奏充當一下臨時鋼琴師。
有時候興致來了,會花上十天半個月做個手工簪子,她每做一個簪子還未完工就被收到風聲的余曉聲提前預定了去。
隨之而來的是,她卡里的余額越來越多,每拿走一根簪子余曉聲都會往她卡里打進幾千上萬塊。
林熹微拒絕過幾次,只是余曉聲堅持要給,她沒有辦法只能隨她去了。不知不覺三年下來她卡里的余額已經累積了將近一百多萬,儼然成了一個隱形的小富婆。
而隨著時間的推進,G市上流社會里漸漸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小的無雙流派,無雙流派的領頭人正是余曉聲。
無雙流派每個人都酷愛古風,每個人頭上都別著一根古色古香的木簪子,木簪子不為人知的隱秘處,刻著兩個小小的古文字:無雙。
這些簪子正是出自林熹微之手,她應余曉聲的要求在每根簪子上都刻下了無雙的標記。
余曉聲認為唯有無雙,方能配得上給這些簪子冠名。
林熹微并不知道她已經不知不覺間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潮流,她成了那個流派里人人都想結識卻又無從見起的神秘人物。
余曉聲知道林熹微喜好安寧,況且她如今還在上學,她并不想給她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困擾,便沒有公開她的身份。
她只是暗地里默默為無雙造勢,讓無雙之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火遍大江南北。
很多人想花重金從余曉聲手里換來一支無雙卻苦不可得,因為那并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的東西,余曉聲一開始的設定便是只給有緣人。
久而久之,便只有那些余曉聲看得順眼的貴婦人才僥幸得了一支無雙,而能入得了余曉聲眼睛的人又豈是平庸之輩啊!
如今黃永平已從Z市升遷到G市來,余曉聲平日里結識的都是非富即貴之人,能從她手上得到無雙的那可都是全國各地各行各業都有一定名望的人物,這便間接奠定了無雙的地位。
因為簪子是林熹微靈感來時即興制作的,不可能有雷同,因此每支無雙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此一來也令得無雙愈發深得那些貴婦人的喜愛。
畢竟到了她們那個位置,誰都不喜歡拾人牙慧,誰都希望只做唯一,而無雙恰恰滿足了她們的心理需求,不得不說余曉聲極好地把握了這些上流人物的心理。
余曉聲從不給林熹微加壓,從不要求她什么時候必須做好簪子,她給予了她最大的自由。
她是搞藝術的人,深知唯有心靈所致的東西才是最有靈性的,要是為做而做,刻板無趣,無雙就會失去它本有的價值,那是她最不樂意見到的。
她不希望這個充滿靈動的小姑娘最終會淪落為阿堵物的奴隸,那樣子將與她的初衷背道而馳。
她當初之所以替林熹微創下無雙這個品牌,只是覺得這么好的一個小姑娘,理應讓全天下的人都看到她的魅力。
她覺得林熹微要是有朝一日要嫁進于氏的門,這個無雙創始人的身份會給她日后生活帶來莫大的便利,就當做是她給這個小姑娘提前準備的新婚禮物吧!
她實在是太喜歡她了,希望她今后的人生能走得順順遂遂的。
林熹微并不知道余曉聲背后替她默默鋪了一條康莊大道,她又哪里料得到這個只有幾面之緣的長輩,竟然會對她如此厚愛呢!
她只是單純地以為余曉聲跟她一樣,是個古簪子愛好者,難得遇到一個知音人,她十分樂意與她一起分享自己的設計成果。
大學期間,林熹微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學業上,并沒有參加那些五花八門的社團活動,甚至連辯論社也悄悄退了出來。
她實在不喜歡湊熱鬧,盡管吳志凌三番四次邀請她參加學生會,甚至將學生會副主席的位置都為她安排好了,只需要她點頭,她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學生副頭目。
只是林熹微到底還是推卻了吳志凌的好意,并沒有答應。
她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她的興趣不在那里,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在不感興趣的事情上。
吳志凌見她堅持,也只好遺憾作罷了。
盡管沒有參加社團,但林熹微的大學生活仍然是坐姿多彩的,她將自己的興趣愛好發揮到了淋漓盡致,前面十幾年想要做卻又苦于沒有時間去做的事情,在大學幾年都一一嘗試遍了。
她覺得十分滿足,她看遍了所有她想看的書,為喜歡的人彈琴作簪,偶爾寫寫詩唱唱歌,日子活得十分愜意。
只是時間過得太快,轉眼間就步入了大四,她的悠閑日子也即將走到盡頭。
大四了,意味著她即將畢業走向社會,避無可避的,她要參加工作,自己扛起自己人生的責任。
畢業后她就是社會人了,再也不能理所當然地繼續依靠父母。
只是她有些茫然無措,因為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找一份什么樣的工作。
眼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都對未來職業有了規劃,清楚明白知道自己未來要走的路,而反觀自己,對未來的認知還是一片模糊。
頭一次,林熹微對未來的路感到恐懼和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