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渚,徐琨營帳。
年紀三十許的徐琨正在閉目沉思。
吳縣來的文書他剛剛看完。
他是吳郡富春豪族徐真之子,徐真年輕時與孫堅情如兄弟,孫堅把自己的胞妹許配給了徐真,后孫氏生下一子一女,便為徐琨及徐靈伊。
徐琨少任州郡,當時天下擾亂,徐琨就主動去吏追隨孫堅,隨著孫堅征伐,立下了不少功勞,后孫策渡江,徐琨也主動投奔孫策,常為先鋒。
當初孫策渡江時,劉繇部將樊能、于麋駐于橫江,張英屯于當利口,互為犄角阻攔孫策,孫策一時間進退無法。
此戰中,多賴徐琨之力,孫策才順利擊破樊能、張英,得以渡江踏入江東。
一開始孫策為贊徐琨之功,表徐琨為丹楊太守。
可是孫策舅父吳景從袁術處歸來后,因為吳景曾任丹楊郡守,寬仁得眾,吏民所思,就又命吳景為丹楊太守,而調徐琨身邊任用。
在年初又將其派來牛渚鎮守。
頻繁改任,徐琨心中很清楚,這是因為他手中得兵馬甚多,孫策嫌其太重而已。
因此,他還錯過了最疼愛的妹妹的婚禮。
制衡是每個人主都會的手段,這點徐琨懂,徐琨沒有因為以往的事心中腹誹過孫策。
孫策對他雖不如他幾個宗族兄弟那般信任,但是對他也算有情有義,職位,封賞一點沒有虧待過他。
在得知徐靈伊鐘意孫翊后,也不顧張昭勸諫,力主促成了孫翊和徐依的婚事。
要知道當時不止張昭不贊成這個婚事,就連孫母吳氏也有微詞。
吳氏原本為孫翊的找的是毗陵惲氏嫡女,可就在孫策的主張下,徐靈伊順利成章成了孫翊的正妻。
想到表弟孫策橫死,徐琨心中也很悲痛。
他不僅是徐琨的表弟,還是徐琨傾心敬慕的主公,只是徐琨此時沒有落淚,他的眼淚早就在當年孫堅死的時候留光了。
他不再是當初那個莽撞的少年,他年逾三十,如今是富春徐氏的族長,他要考慮的事情很多......
孫策身死,孫翊繼位,這對整個江東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噩耗,但對徐琨來說,卻隱藏著重大的機遇。
他的妹妹是孫翊正妻,他既是孫翊的表兄,又是孫翊一系的外戚,如今孫翊執掌江東,這讓徐琨的心中有點火熱。
特別是身前書案上還擺著另一份文書,那是孫翊召其入吳的檄令。
想到此,徐琨起身對著身旁的親衛統領命令道,“從軍中挑選十數健兒,隨吾入吳。”
親衛統領問道,“敢問將主,何時出發。”
徐琨毫不遲疑的道,“即時。”
親衛統領一愣,從徐琨的態度知道了事情的緊急性,連忙領命準備去了。
在親衛長走后,徐琨復又坐下,長吁一口氣。
徐家能不能更進一步,就看他這個妹夫了。
徐琨愛聽人講史,他懂得一個道理,豪族或者寒族要想晉升為世家,最快的途徑只有一個,
唯攀龍爪,附鳳翼爾。
吳郡,烏程。
定武中郎將孫暠在得知孫策的死訊后,反反復復看了幾遍,確認無誤后,命人將信使帶下去好生款待,待房內無其他人后,孫暠臉上漸漸浮現喜色。
孫暠是孫翊叔父,孫堅胞弟孫靜長子,年紀比孫策略小一歲。
孫暠自小就勇氣過人,同輩子弟中武力除了孫策外,唯有他最高。
因此孫暠一直自視甚高,孫暠的性格又頗為驕矜,孫氏各位宗親中,數其最為桀驁。
當初孫策平定吳郡后,遣書邀孫暠之父孫靜來助,孫靜帶著家屬在錢塘與孫策相會,就在那時孫暠及其弟孫瑜加入了孫策的軍中。
在剛來到孫策軍中時,孫暠就私下對身邊人說過,“似此小子,無甚優異,徒賴二伯父威名耳。設使吾處之,也可為之。”
言語中顯露出毫不隱藏的替代孫策之意。
后來隨著孫策陸續平定江東其他幾郡,威望越來越高,孫暠心中的那副心思也漸漸藏在心底。
現如今,孫暠覺得老天都在幫他。
他興奮地對妻子張氏說道,“如今討逆薨逝,江東上下人心浮動,郡縣動蕩,討逆又擇了那黃口小兒繼位,他才十七歲,有何能力可以當此重任,值此時機,正是汝夫君建功立業的時候呀。”
在孫暠看來,孫策一世英明,可是死之前卻做了一個愚蠢的決定。
若是孫策擇孫賁繼位,孫賁是這一輩孫氏兄弟中年級最長者,早年就跟隨孫堅,戰功彪炳,自己也許還能暫且聽命,以待時機。
但他卻選擇了孫翊這個黃口小兒,縱使是孫權這個長弟繼位,孫暠都不會順從,何況年紀更幼的孫翊呢?
在孫暠心情振奮之下,其妻子張氏卻滿懷憂慮,她出身吳郡張氏,名門之后,見識不同一般婦人,她對孫暠勸道,
“文書中備言三郎繼位之后所為,觀之不是無能之輩,而且文書中也說道吳縣眾臣都已認可孫翊,大勢在彼,恐不可圖也。”
面對妻子張氏的潑冷水,孫暠心有不悅,他嗤道,“此文書為張子布所寫,他為了穩定人心,定然化虛為實,矯言惑眾,如此計謀,安能欺我乎?
想那孫翊,年紀甚幼,又一直養在府中,豈能有文書中所言那般才干。張子布騙的了旁人,可欺不了我。”
張氏還欲再勸,孫暠不耐煩得擺擺手,“汝一婦人,不識大略,想那二伯一系,已出兩位猛虎,這次難道還能出一龍乎?”
孫暠就不信了,孫堅十七歲斬盜聞名,孫策十七歲喪父暗藏心志,結交江淮俊杰而聞名,那孫翊今年也十七歲,一般年紀下,難道還能如其父兄一般,也在這個年紀聞名當世嗎?
孫家的大旗,應該輪到我孫暠扛起來了。
據此不遠的吳郡富春縣孫家故里中。
儒士打扮的孫靜手中緊緊攥著文書,臉上不停的變幻神色,有心痛,有擔憂,有彷徨。
最后都深深化為一聲嘆息。
孫靜身后的第三子孫皎眼睛紅通通的,看向孫靜說道,“父親,策兄天不假年,實乃我孫氏一族之不幸,但請您不要太過悲傷,策兄臨死前擇翊弟繼位,今翊弟得群臣擁戴,孫氏一定會度過這次危難的。”
孫皎寬言安慰父親,不料卻迎來孫靜的怒斥。
“什么翊弟,君侯如今為江東之主,你怎么如此沒有禮統。以下呼上,是為大不敬。”
孫皎見孫靜發火了,嚇得一下子跪在地上,連連叩頭告罪。
“兒子失言,兒子失言。”
在連叩數次頭后,孫靜這才怒氣稍息,讓孫皎起來。
他苦心對孫皎告誡道,“君子慎獨,要記住君臣之禮。”
孫皎虛心接受,點頭稱是。
看著這個剛剛成年的第三子,孫靜見里外無人,對孫皎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吾不憂少主能否保守江東,能得張子布如此推許者,少主必非凡人,正因為如此,我才更憂慮汝之大兄呀。”
孫皎聽后疑惑,孫暠受孫策信任信任,屯鎮烏程,官拜定武中郎將,烏程地處吳郡腹心,向來安穩,又有何憂慮呢?
孫靜又嘆了口氣,孫皎不解,那是他不了解他的長兄。
可是身為父親的,哪里會不了解自己的兒子呢?
孫暠一向狂妄桀驁,孫策在時就多出大逆之語,如今少主繼位,孫暠是肯定不會服氣的,按照他那沖動的性格,直接起兵都有可能。
他曾經多次斥責孫暠,孫暠非但不聽,還越發我行我素。
孫靜察覺到這位兒子將來可能會給他帶來災禍,
因此在孫策平定會稽,表他為奮武校尉時,他堅辭不受,向孫策告老,言及自己思念祖宗,不想遠離故土,請求孫策讓其在家鄉留守無職無分即可。
這是孫靜的自保之策,遠離江東權力中心,以免被惹禍上身。
但看來如今,有些災禍是避不掉的了。
孫靜對孫皎言道,“汝去收拾一下,吾即日帶你入吳。”
孫皎聽后大喜,自成年后,他也想向諸位兄長一般跟隨孫策四處征戰,建功立業。
只是往日孫靜一直不讓其入吳,只讓其修心養性,如今孫靜突然轉變心意,肯帶其一起赴吳,孫皎甚為心喜。
他向孫靜拜退后,便去準備去了。
看孫皎那副心喜的樣子,孫靜心中愛子之情踴躍。
如果真有那一天,自己只能斷臂自保了,自己有五個兒子,不可能因為一子而使其余四子俱廢,
只希望到時候,這位為眾臣夸贊寬仁的少主,能夠念及親情,不行株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