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容慕之走出大殿、想要為江寒處理后事的白擒虎,忽然明白背對著他的容慕之竟然是在跟他說話,驚訝地愣了愣,這才跪下去,應道:“臣……謝寒郡主,謝晉王殿下。”
容慕之威嚴的樣子給了跪在他面前、捧著企盼的眼神的文臣武將們一種錯覺,讓他們以為容慕之簡直是提前行使帝王的權力,剛剛的“想來新君如何如何”的話,都是他們聽錯了、想錯了。他們暗暗松口氣,等著容慕之發布其他的命令。
容慕之說:“前太子容敬之,殘害忠良,弒父殺兄,意圖顛覆朝綱,雖已身死,罪尤不能贖。特褫奪爵位,貶為庶民,鞭尸示眾,葬于亂葬崗,不得立碑祭祀。協同謀反者,著刑部和大理寺定罪行刑!”
但他偏要自欺欺人,偏要為她做點事,偏要將她禁錮在自己身邊。反正她死了,沒有能力對他的決定作出任何質疑。
所以他抬起頭,平視前方,威嚴地說:“靖邊王府江家,百年忠誠,舉國上下,無出其右。如今江家一門俱成忠烈,以致后繼無人。鑒于郡主江寒遺愿,將靖邊王爵位授予將軍白擒虎,世襲罔替。”
大殿外的容慕之無暇在意大殿里的人所思所想,也不想過問他們未來命運如何。他要做的事很多,也很重要。
他的睫毛顫了顫,低頭望了一眼躺在自己懷中的那個嬌小的女孩。這個女孩從來都沒有如此安靜過,眼睛閉著,像睡著了一樣。湊這么近來看,發覺她算不上傾國傾城,卻自有一段難言的風韻。她的血和容慕之的血融在一起,反倒能壓制容慕之洶涌的悲傷。
君王氣度,不外如是。
文武大臣很滿意,尤其是刑部和大理寺,將頭磕得山響,簡直是在表忠心,是站在容慕之的立場上,表示對所有謀反者的敵視和仇恨。
容慕之想,這個姑娘一向倔強,不愿露出一點笑容來,她若是能笑一笑,應該很好看。
可惜她只對著她的家人笑,只對著蘇淮嬰笑。
他不大高興,想讓她也對自己笑一笑,就算他一次又一次舍命幫她——可他心里清楚,這輩子,他是不能強迫江寒做什么了。
裴闊聽從容慕之安排,告了禮,站起來,匆匆鉆進人滿為患的正陽殿。他很快就看到了相于枕藉的尸體,又在層層的尸體中間,見到了安然躺在那里、受人保護的蘇信。
這個老頭兒,年輕時叱咤風云,敢獨自一人奔襲三十多里,趁夜潛入敵人營寨,次日帶回敵人將領頭顱十二枚。更是在兩軍陣前,取敵人首級如探囊取物。殺伐果斷,進退有度。就是靖邊王江聽白,也時時稱頌蘇信的本領與膽略。
可惜,他敏銳地發現了陛下對他的忌憚,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于是以傷重難愈為借口,決然地卸下一身戎裝,掀過了赫赫戰功和烈烈歲月,成了一個安居京城的閑散的王爺。
人們的頭,低得更低了。
容慕之草草掃視了跪得虔誠的人們,沉吟半晌,終于說:“我知道你們是來做什么的。我不想當皇帝。”
啥?都這樣了,你說你不當皇帝?做了這么多重大的決策,你說你不當皇帝?亂也平了,人也殺了,你說你不當皇帝?
人人都在爭的位置,你說你不需要?
不不不,他一定是在故作矜持。也對,世上那個人敢明目張膽地承認自己想做皇帝呢?
有大臣自以為“懂行情”,忙直起腰來,陪著笑臉,說:“晉王殿下有堯舜之風,乃是萬民的楷模。殿下戰功赫赫,更是平定容敬之之亂的功臣,難道誰敢與殿下爭功嗎?還請殿下……”
“我不想做皇帝!”容慕之不想聽那些沒用的廢話,他認為自己前所未有的清醒。
人們噤了聲,都猜想這位皇子是不是被什么臟東西附了身。
容慕之說:“永平王之子容辭,有勇有謀,才華卓然,人品貴重,于國有功。先帝在時,常不吝贊賞。本王推舉容辭為新帝,必能使大榮國祚萬載,繁榮永生!”
誰?永平王之子?那個傳說中憨傻的小孩?那個差點被過繼給他庶出的叔叔的那個小孩?讓他當皇帝?
難道我聽錯了?
人們都在質疑自己的耳力,同時質疑容慕之的腦子。
而容慕之就在所有人的驚訝中,抱著輕得像一張宣紙的江寒,走出了皇宮。
走出去,再也不要回來了。
后來,陛下為了給太子“充門面”,讓他用“太子騎射老師”的身份,站在了太子的陣營里。逼迫他成了朝堂斗爭的工具。
這些年,他藏拙,藏功,藏鋒芒,為的,只是一個家族能安然度日,他的兒子蘇淮嬰能在風起云涌的斗爭中存活。
不得不說,這些老臣的消息真是靈通。容慕之剛剛解決容敬之的叛亂,這些人就都知道了,好像一群雀鳥,一直棲息在皇宮的樹枝上,就等著容慕之從正陽殿走出來,好一起飛過來湊趣鳴唱。
容慕之沒有馬上理會他們,他對距離最近的裴闊說:“河間王受了傷,幸而不重。請裴將軍將其妥善帶回王府療傷。至于王世子,依照河間王的意愿厚葬。想來新君會感念河間王府奮勇平叛的忠心,優厚賞賜。”
眾人心中一驚。
什么叫“新君”?新君難道不是容慕之自己嗎?縱觀整個皇室,除了在平定太子叛亂中大大露臉的晉王容慕之,難道誰還有資格坐上龍椅嗎?
裴闊除了這個疑問,最在意的還是蘇信的安危。寒郡主和蘇淮嬰竟然都戰死了,想來這一戰很是慘烈了。失去獨子的河間王,怕是要傷上加傷了。
可他的兒子就是那么執拗,那么愚蠢,愛慕著執掌西北野戰軍的靖邊王府寒郡主,無論對方多么落魄,無論她被潑了什么樣的臟水,無論她的身份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他一直不改初心。
終于,蘇信為了蘇淮嬰,改變了自己的立場,而蘇淮嬰為了江寒,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旁觀者裴闊,說不清楚這些人誰對誰錯,誰做的值得。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