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

第316章 玉不琢,不成器!

第316章玉不琢,不成器!第316章玉不琢,不成器!←→:

吳敏反駁道:“官家去大理國,路途遙遠,臣是反對的。第一,朝廷不能沒有主持大局的人,官家在,朝廷才穩定。”

“第二,長途跋涉,不僅是路途遙遠,半路也容易出問題。”

“一旦官家有個三長兩短,官家的施政就會半途而廢。”

“第三,官家出行,也會有很多人跟隨。”

“出行的人太多,一方面浪費國帑,另一方面也擾亂地方百姓。”

吳敏神色肅然,旗幟鮮明道:“綜上所述,臣反對官家去大理國。尤其太子的年紀不大,也不適合長途跋涉。”

王宗濋一貫是小透明的。

涉及政務,從不表態,此刻卻旗幟鮮明的站出來,開口道:“官家,臣也反對。”

“官家的安全,大于一切。”

“不能說去大理國安全,就降低了戒心,”

“我大宋目前,正在進行一項前所未有的大事業,大宋能否光復華夏偉業,能夠遠超強漢盛唐,就在此一舉。”

“所有的一切,都系在官家的身上。”

“換做其他的任何人,都無法完成這樣的任務。”

“唯有官家,才能完成。”

王宗濋洋洋灑灑一番話,擲地有聲道:“請官家明見。”

徐處仁附和道:“請官家三思而行。”

就連一直沒有表態的陳東,此次也站出來,表態道:“官家,實在是天下未定,一切系于官家一身。”

“太上皇時期,舉國淪喪,人心頹廢。”

“唯有官家登基,一掃沉疴,鼓舞人心,重塑軍魂,肅清吏治,才有了現在的基業。”

“官家不是一個人,而是寄托了無數人的期待。”

陳東拱手道:“請官家明鑒。”

毫無意外,所有人都反對,沒有一個人支持。

因為皇帝的安全太重要了。

趙桓笑了笑,并沒有什么懊惱,也沒有什么急躁的,因為現在談的不是政務,而是離開的事情。

反對的所有人,都是為了他的安全。

偏偏,趙桓卻不這么認為。

皇帝是身系天下安危,可是,趙桓卻不愿意一直待在九重深宮,不愿意始終被拘禁著。

趙桓面對所有人的反對,不急不躁的道:“你們的擔心,朕也清楚。”

“第一,朕帶著太子出行,不會有太多的人,只有少數禁軍隨行,足以保證朕的安全。”

“此前太上皇微服私訪,帶去的人也不多,也沒有造成什么影響。”

“所以,不會浪費國帑,也不會擾亂百姓。”

“第二,朕這一趟去大理,就是要長途跋涉,就是要磨礪太子。”

“朕打下的江山,不僅要靠諸卿的治理,也需要太子來延續。如果太子無能,連守成之君都做不到,如何延續大宋輝煌呢?”

“讓他去外面看一看,增長見識,增加見聞,總歸是更好的。”

“朕也沒打算一直當皇帝,等到太子成年,時機合適了,朕就禪位給太子。”

“早早的磨礪,也是好事兒。”

“第三,朕雖然離開了東京城,可是朝廷中有諸卿在。一應大事,你們能夠處理,朕還有什么擔心的呢?”

趙桓目光落在了李綱的身上,問道:“李卿,你是首輔,能處理政務嗎?”

“能!”

李綱回答。

趙桓又看向吳敏、徐處仁、陳東和王宗濋,且一一詢問能否處理政務,能否守住大宋江山,所有人毫無意外回答能。

趙桓聳了聳肩,笑道:“既然諸卿能守住,朕有什么擔心的呢?一旦遇到了大事情,你們可以八百里加急來通知朕。”

李綱皺眉道:“官家,還是要慎重。”

趙桓說道:“朕已經很慎重了,實際上沒有諸公在朝,朕也不可能放心去。因為你們是朕倚仗的臂膀。”

“你們在,朕就在。”

“朕和你們相輔相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朕相信諸公,相信你們能運轉朝廷的一切。”

政務短暫的交出去,趙桓并沒有任何的擔心,因為軍權始終在他的手中。只要是東京城的軍隊不動,地方上的駐軍不動,朝廷就亂不了。

現如今的大宋軍隊,都在趙桓的控制下。

除此外,朝廷中有樞密院在,加上軍隊的調動需要他的命令,他不相信東京城能出什么亂子。

就算趙佶是太上皇,可是幾年過去,趙佶早就是昔日黃花。

更別說,趙佶曾經鬧得天怒人怨。

朝廷沒有支持趙佶的人。

諸多的原因下,趙桓有十足的自信,他環顧政事堂的宰相們,拱手道:“諸卿,朕走一趟大理國,是為了大宋的百年傳承,是為了將來能出圣天子。朝廷大事,拜托諸卿了。”

李綱見皇帝拱手,連忙九十度躬身道:“臣,定不負官家厚望。”

“臣,定不負官家厚望。”

一眾政事堂的宰相,全部都齊齊躬身表態。

皇帝的話,都已經說到這個份兒上,顯然是下了決心,不可能再有任何的變故。

趙桓見所有人都同意了,臉上也露出燦爛的笑容,吩咐道:“今天的時間不早了,臨近午時,諸卿留在宮中,和朕一起用膳。”

他朝黃經點了點頭。

黃經立刻吩咐了下去,御膳房的人很快就送來了一應午飯。

趙桓和李綱、陳東等人吃了午飯,送走了一眾宰輔,心中也松了口氣。

有了這些人在,朝廷亂不了。

中午的時候,趙桓睡了個午覺,簡單午休后,下午又吩咐人召見樞密使宗澤。

宗澤主持樞密院的事情,事務也愈發繁忙,可他的精氣神卻極好。

歷史上,宗澤想要北伐卻被勒令撤軍,高呼三聲渡河病逝,死不瞑目。這一世,因為趙桓的煽動,大宋出現了全方位的變化。

宗澤也得到了重用,更是肉眼可見的看到大宋崛起。

大宋正在一步步的輝煌。

大宋會比開國時,更加的輝煌,更加的璀璨,而他們這些輔佐皇帝的臣子,也一定不會輸給開國功臣的。

宗澤進入紫宸殿,行禮道:“臣宗澤,拜見官家。”

趙桓擺手道:“宗公,坐!”

宗澤道謝后坐下,主動道:“臣聽政事堂的相公們說,官家要微服私訪,帶著太子殿下去大理國嗎?”

趙桓笑道:“有這回事兒。”

宗澤卻沒有阻攔,沉聲道:“官家微服私訪,要教導太子,臣是沒異議的。唯獨一點,官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切不可大意,更不可以身犯險。”

趙桓說道:“宗公放心,朕知道怎么做。”

話鋒一轉,趙桓繼續道:“朕請宗公來,就是提醒宗公,樞密院負責軍隊的調動。沒有朕的命令,樞密院不能下調令。除非是西夏國入侵,或者是北方金國所在的區域出現反叛,不能輕舉妄動。”

宗澤表態道:“官家放心,沒有您的手令,誰都不能調動軍隊。臣這里沒有調令,殿前司、侍衛親軍步軍和馬軍更不會出兵。”

趙桓笑道:“有宗公這個鎮國柱石在,朕也就放心了。”

宗澤感動道:“官家言重了,臣愧不敢當。”

只是,內心依舊激動。

官家說的是鎮國柱石,可見對他的器重。

趙桓繼續道:“還有一件事,你樞密院要著手提前準備。”

宗澤道:“請官家示下。”

趙桓沉聲道:“明年開春后,朝廷休養生息的策略,應該就要改變了。剩下的西夏國,也該納入我大宋的疆土。”

“從現在起,就可以大批安插探子,進一步了解情況了。”

“這是要悄悄進行的,不能走漏消息。”

“一旦打草驚蛇,不利于明年出兵。”

趙桓提醒道:“宗公一定要暗中安排,明白嗎?”

宗澤也是眼前一亮。

終于要來了。

他一直就等著滅夏,因為拿下了西夏國,大宋的版圖就徹底恢復了過來。到時候,再往西域擴張一些,大宋在疆域上就大一統了。

宗澤心中激動,表態道:“請官家放心,臣會悄然安排的。”

趙桓點了點頭,仔細和宗澤一番密談后,送走了宗澤,卻再一次召見了殿前都指揮使劉鞈。

劉鞈一直在對軍隊進行改制。

時至今日,早就完成。

不論是萬歲軍,亦或是步軍司、馬軍司,只要是朝廷掌控的嫡系軍隊,都在基層設立了指導員,專門負責軍隊的后勤,以及諸多考核等。

實際上,這是分化軍隊主將的權利。

曾經的軍隊主將,掌握了軍隊的軍政大權,一切都是主將說了算。

擱在太平盛世,軍隊主將的影響力不足,文官地位比武將地位高,所以武將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影響。

到了亂世中,這樣的軍隊就容易出問題。

恰是如此,皇帝喜歡用太監當監軍,或者是安排其他的文官去監軍,出現外行指導內行的情況。

不這么做,皇帝又不放心。

安排了監軍,又影響軍隊的戰斗力。

趙桓現在的改革,卻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指導員也是軍隊的一份子,不會出現外行指揮內行的情況。

軍事上的事情,由主將負責。

后勤生活等各項事情,是指導員負責。

等于是雙領導,確保了軍隊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問題,確保軍隊不會失控。

劉鞈的年紀也不小了,背脊都有些佝僂,行禮道:“臣劉鞈,拜見官家。”

趙桓笑道:“劉卿,你的殿前司負責所有的指導員事務。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關系軍心的關鍵所在。”

“你要通知下去,培養軍中將士敢戰善戰的斗志,要讓他們保家衛國,為接下來大宋的全面崛起做準備。”

劉鞈聞弦歌而知雅意,問道:“官家的意思是,從大理國回來,要準備出兵解決西夏了嗎?”

“哈哈哈……”

趙桓笑道:“知朕者,劉卿也。”

劉鞈神色謙遜,恭敬道:“官家過獎了,臣會先鼓勵備戰,不會傳出要攻打西夏的消息。”

趙桓贊許道:“劉卿負責,朕就放心了。”

對于殿前司要負責的諸多事情,趙桓也做了諸多的安排。

一切說完,劉鞈才起身告退。

趙桓起身回了后宮,和皇后說了離開的事情,晚上也留在了寢宮休息,好好安撫了皇后,讓朱璉依舊留在東京城。

第二天上午,大清早。

趙諶穿著普通的衣裳,背著一個背囊,來到了趙桓的身旁,行禮道:“父皇,兒臣已經準備好了。”

趙桓笑道:“既然準備好了,咱們就出發。”

今天的趙桓,也沒有穿皇帝的緋紅衣袍,就是普通的衣衫。

這一趟出行,趙桓身邊有關勝、楊再興隨行,身邊有十多個禁軍隨時保護。除此外,還有一支四百人的禁軍士兵暗中跟隨,確保一旦遇到了突發狀況,能夠隨時應對。

軍隊中的士兵,不僅有步人甲,還有震天雷。

這樣的陣容下,就算遇到了一支軍隊,禁軍也能闖出去。

這一次去大理國,正常情況下可以先走水路去成都府,再從成都府沿著陸路南下大理國。

趙桓要培養趙諶,讓趙諶成長起來,卻沒有走水路,反而是選擇了走陸路。

唯有如此,才能見識到各地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