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隱忍二十年,漢武帝被架空了

第141章 分而治之

第141章分而治之第141章分而治之→、、、、、、、、、、、、、、、、、、、、、、、、、

“好吧,既然大家都這么認為,那就按仲舒先生的計劃執行。”

最終,在眾人的勸說下,漢武帝微微點頭。

等娜拉婭、李廣、霍去病等人離開后,宮殿內只剩下漢武帝和董仲舒。

漢武帝疑惑地看著董仲舒:“董愛卿啊,你一向心思縝密,今日主張不統一宗教,想必還有其他考量吧?”

董仲舒恭敬地微微欠身,神色認真,緩緩說道:“陛下圣明。其實,這一想法,很大程度上受了天子的啟發。這些年,天子在處理諸多事務中,始終秉持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理念,成效顯著。”

“南方城邦的情況極為特殊,宗教與民眾生活緊密交織,強行統一宗教,看似簡單直接,實則后患無窮。”

劉徹也是深以為然的點頭。

他目光沉穩,條理清晰地繼續闡述道:“不同的宗教信仰,雖讓民眾存在分歧,但也使得他們難以形成統一的強大力量來對抗我們。”

“加之他們的種姓制度,階層分化明顯。我們只需讓統治階級中的高種姓認同并尊崇我大漢制度,利用他們對底層民眾的掌控力,便能實現間接且有效的統治。”

“如此一來,既能減少我大漢直接治理的成本,又能維持當地的相對穩定,徐徐圖之,長治久安可期。”

“妙啊,你們這些讀書人,真是……不同尋常啊!”

劉徹聽著,眼中的疑惑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恍然大悟與贊賞。

他微微頷首,感慨道:“想不到據的理念,竟能讓你想出如此周全的策略。看來這些年的實踐,確實讓據摸索出了些有用的思路。”

董仲舒點頭認同,補充道:“天子心懷天下,在各地考察與施政時,積累了大量實際經驗。也讓臣深刻認識到,唯有尊重各地實情,靈活施策,才能真正讓大漢的恩澤惠及四方。”

“此次對南方城邦的策略,正是借鑒了天子的思路,不強行推行統一模式,而是因勢利導,順應當地的宗教與社會結構,方能在穩固統治的同時,收獲民心。”

劉徹不禁拍案叫絕:“妙啊,有你這般能領會圣意的臣子,是我大漢之幸。”

董仲舒謙遜地躬身:“陛下過譽了,能為天子,為陛下分憂,為大漢的基業添磚加瓦,是臣的榮幸。”

劉徹端坐在主位之上,看著下方的董仲舒,滿意的神色溢于言表,之前因理念分歧而生的芥蒂早就蕩然無存。

他微微前傾身子,神色轉為凝重:“如今大漢局勢不容樂觀。”

“還請陛下明說。”

董仲舒抬眸,眼中滿是疑惑,目光落在劉徹身上。

劉徹長嘆一聲,語氣中滿是憤怒與痛心道:“桑弘羊和金日磾,竟拉攏南方氏族叛變!想朕當年對他們那般信任,委以重任,他們卻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實在可惡!”

他的手重重地拍在扶手上,道:“而且,朕也著實不解,據這南方大開發之舉,太過激進,怕是給了這些心懷不軌之人可乘之機。”

董仲舒聞言,臉上閃過一絲訝然。

短暫思索后,他拱手說道:“陛下,桑弘羊和金日磾雖有異動,但他們亦有諸多劣勢。南方氏族雖被拉攏,可各懷心思,并非鐵板一塊。且其叛變之舉師出無名,難以獲得廣泛支持。反觀我大漢朝廷,兵強馬壯,民心所向,此乃我朝之優勢。”

頓了頓,董仲舒目光變得深邃道:“陛下,依臣之見,天子推行南方大開發,實則是高瞻遠矚。長安城如今人口暴漲,人滿為患,各行各業競爭激烈,發展空間受限。南方大開發,不僅能疏散人口,緩解長安壓力,更是為大漢開拓新的疆土,尋找新的發展機遇。臣猜想,天子定有更為長遠的規劃,絕非僅僅著眼當下。”

劉徹陷入沉思。

接著,董仲舒微微躬身,語氣堅定道:“為今之計,可先全力征服摩揭陀國。待統一之后,以其為依托,支援陛下的南方大開發計劃。臣已初步擬定詳細方針,摩揭陀國資源豐富,可將其物產運往大漢,充實國庫;其人力亦可為我所用,參與南方建設。”

“同時,派遣得力官員前往,加強對摩揭陀國的治理,傳播大漢文化,穩固統治。如此一來,不但能解決當下叛亂危機,更能為大漢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劉據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贊許道:“愛卿所言,正合朕意。只是平叛之事,還需從長計議。”

董仲舒目光一閃,接著說道:“陛下,臣以為可聯合西南夷共同攻擊桑弘羊叛軍。西南夷與南方接壤,熟悉當地地形與風土人情。”

“他們的加入,能讓我們的軍隊如虎添翼。且西南夷部落眾多,若此次能攜手平叛,不僅能增強我軍實力,還能借此機會再次加強與西南夷的聯系,將其徹底納入我大漢的勢力范圍,可謂一舉兩得。”

劉據輕撫下巴,沉思片刻道:“聯合西南夷,此計甚妙。但西南夷各部落心思各異,如何能讓他們心甘情愿出兵相助?”

第141章分而治之第141章分而治之→、、、、、、、、、、、、、、、、、、、、、、、、、

董仲舒不慌不忙,條理清晰地說道:“陛下,您忘了臣在西南夷也是有些威望的?”

劉徹看著滿是自信的董仲舒,這次恍然,人家就是在西南夷成圣的啊!

劉據眼中光芒大盛,道:“好!愛卿,此計大善。你這就派人前往西南夷部落,商議聯合平叛之事。”

董仲舒躬身行禮:“陛下英明。”

在漢武帝劉徹和董仲舒的聯合謀劃下,大漢的軍事行動迅速而有力地展開。

劉徹目光如炬,手指在巨大的輿圖上劃過摩揭陀國南方的廣袤區域,聲音堅定道:

“此次出征,務必速戰速決,拿下南方城邦,開我大漢疆土!”

漢軍精銳在將領的帶領下,如洶涌的潮水般奔赴南方城邦。

大漢將士依照劉徹與董仲舒制定的戰術,時而正面強攻,展現大漢軍威;

時而迂回包抄,出其不意地打擊敵軍。

南方城邦的軍隊雖頑強抵抗,但在漢軍有備而來的攻勢下,漸漸力不從心。

歷經數月艱苦卓絕的戰斗,漢軍終于攻克了摩揭陀國南方的各個城邦。

戰火漸息,漢武帝便開始大刀闊斧的推行種姓制度。

將摩揭陀國人分為不同等級,婆羅門掌管宗教祭祀,剎帝利負責軍事與行政,吠舍從事商業與農業,首陀羅則為底層勞役。

隨著時間推移,種姓制度在摩揭陀國逐漸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