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143章 條絨褲子

另外,現在的條絨布還易倒絨,穿不了幾次,腿彎和臀部受壓就會倒絨,看起來比別的地方亮好多,而且越遠越明顯,屁股那里亮堂堂的,給人一種違和感。

后世的條絨布又叫燈芯絨,就沒有這些缺點了。不論是純棉還是化纖,都不會褪色和倒絨,而且柔軟彈性好,穿著非常舒適。

當然,純棉和化纖的價格可是差別大了,這對悠悠來說不是問題,反正她也沒準備用純棉的布料。不是怕價格高,主要是化纖的結實抗造。

后世有種高仿的化纖條絨,外觀和純棉的很像,用特殊的方法才能鑒別出來,悠悠決定就用這種高仿的條絨布料,和線呢布一樣,也用加厚的。

后世里靠先進的儀器才能鑒定出來的化纖布,現在人們更看不出來,再說現在還沒有化纖的條絨布,人們也想不到能有假冒的條絨。

高仿條絨每米六元錢,一米半的寬幅,一條褲子最多用一米一。加工費也便宜,一條褲子才一元錢。

現在的人們對條絨衣服還是非常向往的,悠悠記得姥姥就不止一次的說過:等家里的錢寬綽了,也給媽媽做件條絨褲子穿。

高腰褲的臀圍寬松,褲腿也較寬松,比現在的七寸的褲腿少了半寸,套棉褲不行,套毛褲絨褲的沒問題,比較適合城市的年輕人。他們冬天一般不穿棉褲,都是在褲子里套毛褲或絨褲。如果是厚實的條絨褲子,就更合適了,擋風又暖和。

姥姥唯一的不滿就是這褲子的腰是寬松緊帶的,和現在的不一樣。

現在農村老人還是穿大襠的褲子,褲腰能提到胳肢窩,和臀圍一樣肥,掩起來一尺多扎上腰帶。

年輕人穿的褲子是開門的,女式的在右邊開門,男式的前開門,盡管還是偏肥,也比大襠的褲子可體。

松緊帶的褲子只有孩子穿,年輕人出力干活,得扎腰帶,這樣才使得上勁,有句流行語就是“勒緊腰帶干革命”。

其實,問題就在松緊帶上,現在的松緊帶質量不太好,還沒筷子粗,布料稍厚就得穿兩根。重生之五歲小蘿莉

也有寬的松緊帶,價格就高多了,一塊錢一尺,人們買上一寸,用來做春秋穿的深鞋,又叫“松緊帶鞋”。

這時候一條帆布的腰帶三毛五分錢,人們還不舍得買,大多數人是自己做條布腰帶,誰舍得花兩塊多買二尺寬松緊帶做褲腰。

后世的松緊帶質量好價格低,四五毛錢一米,在服裝上的用途非常廣。

做成開門的褲子也行,可是加工費就高多了,一條褲子得三塊錢。

悠悠從商城里找了一條適合姥姥穿的,直接從倉儲區提出來,讓姥姥穿上感覺一下。

姥姥換上后,彎腰踢腿,蹲下起來,蹦了幾下,還搬了個沉重的方茶幾,感覺非常好。

“這松緊帶的褲子還真好,穿著方便還得勁,不過它能撐下來嗎,別穿一年沒松緊了。”

姥姥的擔心大家也應該有,不過悠悠沒當成事,隨口回答:“不可能壞的,要是壞了,就用腰帶扎著唄,褲子還是能穿的。”

姥姥聽了也覺得不是問題了,供銷社賣的絨褲松緊帶也撐不了一年,人們就是用腰帶扎著穿。

選好了布料和款式,再選顏色。悠悠決定還是以現在的顏色為主,黑的藍的醬色的墨綠的,紅的稍加改變,選了酒紅色,另外悠悠還選了一種卡其色,和醬色差不多,就是顏色淺了一些。

商城里的褲子布料和加工費加一塊,成本也就是塊錢。現在做一件條絨褲子,七尺半布,就得九塊錢。加上布票的一塊五,還有松緊帶的錢,成本最低也得十二塊錢。

想到百貨樓里列寧服上衣十四一件,悠悠覺得自己的短風衣,十五塊錢絕對好賣。褲子就按成本價銷售,十二元一條。

自己給李保國的批發價,成本價上稍微加些錢,風衣十二元一件,褲子十元一條,賣一身衣服他最低能賺五元錢。

通過一個夏天的實踐,悠悠不準備做男裝了。主要是適合這個時代的男裝太少了,除了干部服就是綠軍裝,連件中山裝都少見。魔域

男裝還是繼續賣綠軍裝吧,省心利潤還高。男女老少都喜歡,悠悠在上搜了一下,綠軍裝從六十年代一直流行到十年代中期。

姥姥聽了悠悠的想法,提出了疑問:“褲子是不是賤了,連本都不夠,要是問起來咱咋說啊?”

“姥姥,咱的夏裝也不夠本,李保國不是沒問嗎?”李保國那就是個人精,不該說的話絕對不會出口。

悠悠訂好了樣品,終于完了一樣心事。同時也帶著期盼,盼著秋裝能給自己帶來一筆大的收入,畢竟秋裝的價格高出夏裝好多。

夏裝賣出去近3萬件,總價也不到萬。秋裝賣出去一萬件,就能收入十多萬元。

至于成本,比說十幾萬了,就是上億元,對于自己來說,也不過是九牛一毛。再說了,從自己穿過來后,光靠新增的業務,就使自己的商城排名晉升到前五了。

農歷的七月七日,剛吃完午飯,桂香和桂萍就來悠悠家買紅糖。提著的籃子里放著韭菜和兩個雞蛋。

姥姥問她們:“桂香,今年你們打了多少面?”

“今年的麥子好,俺們撿的多,有四十多斤,打了三十斤面。麥麩子賣了一塊錢,都買成糖,多包點糖饅頭。”桂香顯得特別的高興,悠悠聽得一頭霧水。

桂萍對悠悠說:“下午不去割草了,咱看俺姐她們過七巧節去。”

悠悠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到了七月七,的“節”。現在可沒有節一說,是這個時代的禁忌。不過,農村未婚姑娘過乞巧節廣為流傳,就是現在也沒人禁止。

在農村,乞巧節是未婚姑娘的節日。七個姑娘組合在一起,從麥收過后就開始做準備。

趁上工歇息的空閑時間,在收割后的麥田里拾麥穗,集中存放在一起。

2

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