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254章 偉人逝世

悠悠把姥姥按到電腦前,把新中國大事記調了出來,講解著讓姥姥看。

看到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幫”的信息,姥姥還是不敢相信,“這能是真的?”

悠悠強迫姥姥接著往下看,77年12月恢復高考,78年12月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撥亂反正,中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姥姥看完這些,喃喃自語:“這要都是真的,咱們總算要熬出頭了。悠悠啊,你得到的這個到底是什么東西,真的能知道以后的事情。還有你這里面的人都在那里啊?”

這么深奧的問題,悠悠自己真不明白,只好無奈的告訴姥姥,自己也不明白。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自己和后世,只是通過電子商城聯系,不會出現意外。

經過一年多的觀察,姥姥也基本上放心了,就沒再追根刨底。

第二天,人們自覺的帶上黑紗,胸前佩戴小白花,以此表示自己的哀思。大伙干著活,再也沒了往日的喧鬧。

舅姥爺把自家的收音機拿來,大伙認真的聽著,不時的傳出抽泣聲。

以后的幾天,全村籠罩著沉重的氣氛,許多人的眼睛都哭腫了。大家悲慟萬分,以各種方式悼念偉人的離去,將主席的畫像貼在農家堂屋的中堂上,還有擺供品、上香的。

9月18日,是主席召開追悼會的時間。村里在房臺上搭起了靈堂,正中掛上套著黑框和黑紗的主席像,周圍插著松枝和一朵朵的白花。

由于洪水把有線廣播的線路沖斷了,舅姥爺就把自家的收音機拿到了靈堂。下午全村人都來到了靈堂,三點追悼會開始。

隨著收音機里傳來“向偉大領袖和導師遺體三鞠躬!”,大家恭敬的對著主席像鞠躬,兩三歲的孩子也跟著大人鞠躬。好多大人情不自禁的痛哭出聲,孩子緊緊的拉住大人的衣襟,安靜極了,到沒有一個哭的。

接著響起了氣勢磅礴的東方紅歌曲:

東方紅,

太陽升,

中國出了個**,

他為人民謀幸福,

他是人民大救星……

這高昂、激情的偉大頌歌,激動著億萬人民的心,激發了億萬人民對偉大領袖和導師的無限思念,他老人家永遠同我們在一起。

最后,收音機里傳來:“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抓革命促生產,把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進行到底。”

這給全村人指明了方向,追悼會結束后,大伙自覺的接著干活,一直干到天黑的看不見了才收工。

這以后的日子,大伙的積極性都很高,始終秉持著化悲痛為力量。好像只有多干活,才能寄托對偉人的哀思。

9月23日,秋分節氣到了,該播種小麥了。今年的耕地被水淹了,大水退去還不到倆月,留下的泥漿剛能站住人。

也不用耕地,直接就能播種。這次村里除了菜園,就沒留春地,一千多畝耕地全部種上了小麥。

種上小麥,就開始收割簸箕柳。生產堤上的柳條長勢良好,河灘地里,去年插栽的柳條也很好,就是前些日子剛插的柳條,雖然細點,也能用的上,而且是用來編制精致的工藝品。雖然工藝復雜,用工較多,但價格較高。

進入陽歷的10月,隊里的母豬陸續產仔,這次是第二窩,數量多了,一共186頭豬仔。

10月6日上午十點,大堤上的高音喇叭又響了起來,大伙都停下手里的活,仔細的傾聽,畢竟離的遠,傳來的聲音有些模糊。

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幫”。姥姥和悠悠對視了一眼,心照不宣的點了下頭,姥姥小聲的說:“竟然是真的。”

從此以后,姥姥再也沒有懷疑過悠悠的預言,對悠悠可以說是言聽計從。不過,她老人家每到初一十五,必然偷著上香,祭拜老天爺,保佑悠悠平安健康。她相信本地的傳統說法:孩子過于聰慧折壽。

主席去世,大伙化悲痛為力量,抓緊時間干活。這次粉碎“四人幫”,大伙就有些彷徨了,有點不知所從。

人們私下里偷偷的議論:“這是要改朝換代了吧,一朝天子一朝臣,這還不到一個月,就翻天了。”

舅姥爺及時的制止大伙的議論:“咱老百姓別管那么多,安心的干活才是正理,掙到自己手里的錢才是真的。”

大伙聽了,都覺得舅姥爺的話有道理,別管外面咋樣,咱老百姓的根本就是種地,只有種好了地,才能吃飽穿暖。掙到手里的錢,才能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現在村里有了掙錢的門道,咱就得把握住,外面的世道再變,天上也不會掉餡餅,還是好好的干活吧。

收割完簸箕柳,大伙接著收苜蓿草,最后割大堤上的“葛八根”。等一切收割完了,接著去掃大堤下的樹葉。

今年大伙明知道飼草充足,還是習慣的去掃樹葉,每天早上天不明就起床,繞三華里路去大堤,也不嫌辛苦。

10月23日,是農歷的九月初一,姥姥帶著悠悠,趁著趕張集,出去了兩天。把三處院子的冬桃、冬棗、和石榴都摘了回來。

冬桃甜度極高,桃香濃郁,口感也好,易儲存。冬棗品質更好,清脆可口,酸甜適中,就是后世,冬棗也是一百多元一斤。這兩個品種,常溫下保存二個月沒一點問題。

并且購買了好多的蔬菜,這是今年的最后一批陸地蔬菜了,姥姥買了好多,回去放地窖里,起碼能吃上一個多月。當然悠悠得用空間里的存貨,不斷得補充著。

忙忙碌碌的一個月過去,時間就到了10月底。二舅來信催姥姥去部隊,伺候二舅媽坐月子。農歷的九月初六,大舅愛國送舅姥姥去了部隊,走時帶著冬棗、冬桃和石榴,加一塊有五六十斤,大舅當了搬運工。三舅媽過月子,只好讓娘家媽伺候。

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