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405章 成伙房

趙芬的奶奶又耍開了小聰明,托媒人對親家說:“韓屯還沒說分地的事,讓趙芬的對象先在他家分了地,再去辦理結婚證,把戶口遷到韓屯村,這樣就能多分一份地了。”

在趙芬和爹娘不知道的情況下,她就把事情辦下了。她的打算是好,可是趙芬對象的村里不樂意。

特別是現在分組了,每個組就幾十口人,他要是不走,占用的是組里人份額。

他們組里的人直接找到公社里,讓公社的干部幫著協調。韓屯村的干部知道后,就去找了趙芬的父母。

結果一家人除了老太太,其他人都不知情,還在家納悶那,咋說好的去辦理結婚證,沒有音信了。

經過老太太的瞎摻和,趙芬的結婚證反而辦的比景芝都快,把寶山奶奶后悔的,到處嚷嚷:“真是虧大了,俺花朵似的好閨女,白白便宜了他們,一個豆都沒出。”

景芝的婆家雖說是男到女家落戶,可是全部是按娶媳婦準備的,各種禮節不僅沒省,比其他人還多。

相比較下,趙芬的婆家由于時間倉促,反倒是沒什么準備,比別人看著寒酸了不少,不是缺這就是少那,寶山奶奶百般不如意,也沒了辦法。

大部分村莊安定下來,韓屯村成了另類,和韓屯村作伴的,還有石廟村的兩個生產隊。

他們忙完了三秋,接著把韓屯的簸箕柳買過去,開始忙著收割簸箕柳,曬條子。

對這種特殊情況,公社里也撓頭,像韓屯村的這種情況,他們也沒好辦法。

別的村莊,集體經濟薄弱,能分到各戶,韓屯村的肉食廠可是幾百萬的資產,根本沒法分開。

石廟村的兩個隊,只有一個養豬場,還有輛拖拉機,還是比較好分的,可是他們那兩個隊,群眾就是不愿意分開,他們跟在韓屯的后面學,感覺挺好。

這兩個隊在石廟村的東面,離韓屯村比較近,大伙卯足了勁,積累資金,準備從韓屯村把高壓電接過去。這時候讓他們分開,大伙都不樂意。

這次派下來的工作組,倒是沒堅持多長時間,就撤了回去。聽說別的地區,也有這種情況。

省委派了調研組,最后決定尊重群眾的意見,不愿意分開的村莊,可以保持現狀。

不過,群眾愿意分開的時候,必須無條件的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任何人不得阻攔。

就這樣,韓屯和石廟的兩個生產隊,依舊和原來一樣,基本上沒什么大的改變。

石廟村的兩個生產隊,因為沒分地,今年和韓屯村一樣,接受了縣種子站的委托,給種子站繁育齊麥一號原種。

全縣就剩下了這兩個村莊沒分開,縣種子站為了便于管理,把原種的繁育工作交給了這兩個村,并一直持續了下去。

石廟的兩個隊,還加大了養豬場的規模,都建立了大型的養豬場,他們沒有別的集體項目,只好在養殖上做文章。

他們從夏季開始,也把屬于自己的塘子坑圍了起來,利用塘子坑養魚。

還有就是成了的獨立的服裝廠,單獨給韓屯村的服裝廠聯系,收入歸隊里所有。

隨著集體經濟的解體,各村的服裝廠卻保留了下來,現在除了深南特區,國家依然限制個人企業的發展,服裝廠成了村里集體經濟的唯一來源。

今年麥季,國家改變了征購政策,群眾分的口糧增加了一倍,秋季收獲更是全部分到了群眾的手里。

家里有年輕婦女的,都想法買個縫紉機,練上幾天就能加入服裝廠,先從簡單的工序做起,一天最少也能賺一元多。

整個秋季,從事服裝加工的人數劇增,兩個月的時間,從一萬多發展到近2萬人,大小服裝廠800多個。

姥姥和大舅媽及時調整了布局,現在韓屯村的服裝廠,基本上不加工服裝了。只留了一個組,以做樣品為主。其他人都成了質檢員,分別負責檢驗質量。

今年童裝熱賣,款式種類也多了起來,各種漂亮的童裝上市就被一搶而空,不過做工都比較簡單。

韓屯村每天的人流量那叫個多,拿貨交貨的,加上送鞋墊和布鞋的,每天都在百人以上,中午飯就成了問題。

張集公社的群眾離家近,中午就能回去。可是,其他公社的人,離家較遠,半天的時間根本回不去。

加上天氣涼了,這么多的人,在誰家搭伙都是問題。關鍵是韓屯村的人都有自己的活計,忙起來自己家的飯都顧不上做。

二萬從業工人,每天給韓屯帶來二千元的管理費,這可是筆大收入,村里對這些人的吃飯問題也開始上心了。

經過大伙幾個晚上的商議,決定在村里成立伙房,每天中午做一頓飯,就是簡單的一個大鍋菜。

村里的饃房也提前開始,來人自帶干糧的,就給她們溜熱。

伙房和學校里的伙房合并,桂蓮和“小老媽媽”兩個人負責做飯。

伙房設在服裝廠的最后一排,挨著村里的東西街。兩間伙房,三間餐廳,伙房和餐廳之間用玻璃窗隔開,留著一溜推拉窗口。

餐廳里擺放著兩排長方形的桌子,四周配上長條凳子。統一的大瓷碗,靠南墻一排自來水管,方便大伙洗手刷碗。

餐廳內還配備了一個50升的保溫桶,里面盛滿了開水,就餐的人隨時可以喝到開水。

“小老媽媽”把親家接了來,幫著看孩子,做家務。王蘭芝自然是沒意見,她們娘倆的關系更好了。

大伙和“高高三”開玩笑,問他:“老高叔,你們家的兩頭驢咋栓一個槽上了?”

韓屯村的肉食廠,肉和油都便宜,而且方便,隨時都能購買。“小老媽媽”和桂蓮的手藝都好,做的菜聞著就香。

一毛錢一份素菜,二毛錢一份肉菜,村里的人時間緊了,特別是家里沒老人做飯的,中午就不回家做飯,在伙房買著吃。

住在村醫院的病人,也不自己做飯了,跟著伙房打飯吃,不過他們用自帶的碗筷,端回到病房去吃,刷碗筷也在醫院那邊。

饅頭就用小麥換,也不用蒸饃了。自打饃房開始了,村里人基本都是換饃吃,很少有蒸饃的了。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