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459章 粉碎機

人們都想到一塊去了,附近就這一個粉條廠開工,沒幾天的時間,收的地瓜就堆滿了院子,可是群眾送地瓜的還接著來。

人手可以雇,現在是農閑季節,每天一元錢的工資,能雇個壯勞力。他們又在親戚家借了頭牛,兩個石磨全開動,收的地瓜也磨不出來。

生地瓜放的時間長了,容易變質腐爛。嚇得他們,趕緊停止收地瓜。

紅英舅媽的弟弟,帶著人去附近的村莊借石磨。現在大家都打面吃,很少有磨面的,各村的石磨都閑著。

愛國舅舅對內弟說:“別借石磨了,我去趟臨水,給你們買個粉碎機,現在磨地瓜,過后還能加工飼料,一年四季都能掙錢。

不然你借了石磨,還得再借牛,院子里的棚子也得搭建,一臺粉碎機,把什么事都省了,人也少受累。”

今年的春季,韓屯村的養豬場,從農大購進了一臺飼料粉碎機,粉碎機也能打生地瓜。

“姐夫,粉碎機好是好,可是俺們村沒電,也沒法用啊。”紅英舅媽的弟弟撓著頭說。

愛國舅舅看著他,笑的不行。“你腦子咋不會轉彎,你不看各村的打面機,沒電不一樣打面,用柴油機帶啊。”

“那不得再買個柴油機,這一共得多少錢啊?”

“咱不買柴油機了,一步到位,干脆買個拖拉機帶,空閑時你開著拖拉機去各村加工飼料,這樣能也方便大伙。

農忙時除了自己用,還可以幫著別人犁地,一畝地5元錢,一天能犁五十畝,一個季節就能把買拖拉機的錢掙回來。”

“還得買拖拉機啊,我不管了。姐夫你說了算,反正我啥時候掙回來了,啥時候還給你。”紅英舅媽的弟弟想通了,笑嘻嘻的耍賴。

愛國舅舅帶著他,去了臨水農機站,下午就把機器買了回來,還拉回來兩桶柴油,一共花了5000多元。

一臺粉碎機,把什么事情都解決了,十臺石磨也沒它的效率高。積攢的地瓜,兩天就磨完了。

消息很快就傳出去,好多人托親拜友的,又開始往這里送地瓜。這次他們有了經驗,放心大膽的開始收購。

到了10月底,還有送地瓜的,不過這時候送過來的地瓜,都是好地瓜了。

地瓜收的多了,相當于原來的幾倍。村外的樹林里,掛滿了地瓜粉兜子,麥場里,曬滿了地瓜絲,夠喂幾十頭豬的。

周樓村的群眾都說:“他家是得了閨女的祭(好處),別管粉條賺不賺的,光是這些地瓜絲干,就能喂幾十頭豬,賣豬也能掙七八千。”

原來的七間房子,就不夠用了,光是東西就放不下。愛國舅舅接著張羅著給他們蓋房子,關鍵是托關系買磚瓦。

他們把自家的宅基,和村里人倒換在粉條廠旁邊,又花錢買了隊里的一部分空閑地,粉條廠的面積擴大到五畝多。

愛國舅舅又花費了2000元錢,在廠里新建了10間寬敞的庫房,四周壘上高大磚圍墻。

附近的村莊一片嘩然,大伙都會算賬,買粉條廠、拖拉機和粉碎機,再加上新建的廠房圍墻,這些加起來,得8000多元,最起碼閨女家得給7000元。

人們紛紛議論:“韓屯這幾年可是賺大發了,這給娘家都是七千多,自己家肯定比這多,他們家最少有一萬元,咱幾輩子也掙不了這么多錢。”

也有人說:“他們爺倆都在村里當干部,聽說那大兒子還是個廠長,不得貪幾個。”

“這人可真大膽,仗著家里人當大官,貪來的錢也敢顯擺。”

反正是說啥的都有,也有搗鼓韓屯村的群眾的。可是,這些話到了韓屯村的耳朵里,大伙都偷著樂。

公社里開會學習,村干部湊在一起,都羨慕舅姥爺。“看人家韓支書這村干部當的,外面嚷嚷的這么厲害,自己村里沒一個敢吭聲的,這就是本事。”

“嚷嚷幾句算什么,人家韓屯至今沒分地,全縣估計也沒這樣的,人家村里有一個動靜的嗎。”

“聽說他們村又吃上食堂了,比五八年吃的都好,見天白饃燉肉,這都吃了一年多了。”

“我要是在他們村啊,我也不吭聲,能跟著享福比啥都強。”

“還不是人家祖墳上冒青煙,攤上好兒了。聽說國家新興的政策,正好讓他兒趕上了,連跳三級當了這么大的官。”

“可不咋的,你看看人家的兒,當官后給自己村里辦了多少好事,光是廠子都建了好幾個。”

“他村的廠子不算啥,聽說各村的服裝廠,都給他們村里交錢,能不富足嗎。”

愛國舅舅拿出幾千元錢給岳父家辦粉條廠,就引起了這么大的反響。

現在韓屯村家家有幾萬元的存款,要是這個真相曝光,還不得炸了鍋。

難怪村里的人,發誓賭咒的瞞著分紅的事情。

韓屯村的人們,絲毫沒受議論的影響,照樣按部就班的上班生活。不過,大伙也接受了教訓,給親戚家幫忙,最多出一二百元,沒人敢超出伍佰元。

進入冬季,農村的集市上,熱鬧了起來。人們的購買力強了,賣東西的自然就多,集市的范圍跟著擴大。臨街的一些胡同,也擺上了攤子。

集市上的居民,有能力的就在自家的門口擺攤,沒能力的,在家門口出租攤位,一張床收五毛錢的攤位費。靠著院墻擺一溜窄床,每個集市都能有幾塊錢的收入。

擺攤的不僅有個體戶,供銷社也在主要的街道上擺攤,而且是天天趕集。

每個供銷社都組織了專門的人員和貨物,用解放牌貨車拉著,每天都去附近的集市上擺攤。

以前好多需要用票證的物品,現在也不要票證了。由于供銷社使用國家的定價,而且不會出現缺斤少兩的現象,人們還是喜歡去公家的攤位上買東西。

個體戶比起他們來,也有自己的優勢,他們總能進到供銷社沒有的流行貨,而且價格靈活。

供銷社沒有的,他們賣的價格高,供銷社有的貨物,他們就薄利多銷。而且他們是小本買賣,掉頭快,基本上不壓貨。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