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535章 運動服

“他們村有個外國人,專門收繡花鞋和鞋墊,一個新門簾能賣一百五六,夠買個新縫紉機的。”

幾天過去,他們就打聽清了。“怪不得人家過的好,他們村的支書是國家的功臣,就因為沒文化,放著高官不做,自愿回村種地。只有這樣沒私心的人當干部,才能一心帶著大伙過奔日子。”

“俺聽說咱們種的齊麥一號和新棉種,都是他們村繁育的,氨水也是這個村帶頭用的。”

“咱地區造氣死鼠洋灰缸的韓書記,就是這個村的,是支書的兒子。咱農民的兒子,當多大的官,心里也裝著老百姓。”

“聽說韓支書的妹夫是早先的皇親,頭些年下放全家回娘家。現在人家平反了,不僅自家開了兩個大公司,還幫著娘家村子開了個服裝廠。全縣的服裝廠,都從他們村里接貨干。”

“會治腦膜炎的吳醫生,也是這個村的,是韓支書家的親戚。”

“那女醫生就是吳醫生的姑姑,在外國開大醫院。那外國人是她男人,他們可有錢了,去年過年給了村里五千元錢,全部買了煙火,看煙火的來了上萬人。”

“俺長這么大沒見過放煙火的,五千塊錢得買多少煙火啊?”

“聽說放了三個多小時,買的洋煙火真的能上天,漫天灑滿各色的花雨,比彩虹都漂亮。”

“看到代銷點里的老頭了吧,他就是那個下放的王爺,人家在韓屯住習慣了,放著京都的王府不住,繼續在韓屯養老。”

“俺還真見過,老人待人一團和氣,看著卻不像咱莊稼人,沒想到這么大的來頭。以后,俺得多去幾趟代銷點,給王爺多嘮兩句,以后告訴俺孫子,爺爺年輕的時候,見過老王爺。”

村里在防臺上,給悠悠家的代銷點,安排了兩間臨街的房子。

本來代銷點里人就多,韓屯和石廟兩個村,一下子多了二千多的民工。姥爺和冬梅姐倆人,忙的焦頭爛額,每天都得補充貨物。

現在勝男舅媽可以直接從臨水給代銷點發貨,加上悠悠通過商城作弊,每天過千的營業額,代銷點里的貨源也有保障。

這次的民工和以前不同的是,大家都帶著十多元錢,買東西也比原來大方了。看到合適的東西,提前買了放著,怕最后缺貨買不到。

雖然這次來的都是男民工,買東西沒婦女心細。沒想到大老爺們識貨的挺多,在他們眼里,韓屯代銷點里的東西,啥啥都好。

這兩年,物資的供應比較寬裕,除了布票和糧票,其他東西基本上都放開了。不過供銷社和代銷點,還是執行國家統一的價格。

價格一樣,質量還真的有差別。縣級紡織廠生產的秋衣,和臨水地區生產的,價格相同,質量確實差。

0.32元一條的白毛巾,大小相同質量差別大了,一個廠家一個樣,搭手一摸就能感覺出來。

悠悠家代銷點里的東西,不論是勝男舅媽發的貨,還是悠悠從電子商城偷渡來的,質量絕對上乘,價格比起國家定價來,只低不高。

村級代銷點私人經營的性質,已經被供銷系統默認,在貨物的定價上比較隨意,雖不相同但差別很小。原來九分錢一盒的東方紅香煙,村級的代銷點現在都是買一毛。

悠悠家代銷點里的東西,質優價廉分量足,可千萬別小看分量,一家兩戶的不顯,次數多了差別就大了。

最明顯的是用提溜打的醬油醋,平著和稍微傾斜,能差出半兩來。

大家嘴上不說,可自家帶的瓶子有數,一斤的玻璃瓶瓶口細,差幾錢都能看出來。

悠悠家買這些東西,別說一兩毛錢的醬油醋了,就是一塊錢的散酒,也是給灌到瓶嘴。

人們買醬油醋和散酒,基本上都用一斤的玻璃瓶瓶子,大小稍有差別,但最多超不過半兩。

大家都說,在韓屯點(點,代銷點的簡稱)上買醬油醋,能多吃兩頓。

半兩醋不值一分錢,即便是八毛辣一斤的散酒,批發價七毛,半兩才三分五,利潤還在10。

悠悠家的代銷點不靠這些東西掙錢,可就是這些不起眼的東西,給自家打出了名號,取得了良好的聲譽。

令悠悠意想不到的是,民工買的最多的依然是海魂衫。不過現在熱銷的是滌綸海魂衫。

滌綸海魂衫結實耐磨不褪色,一件比純棉的三件穿的時間都長,關鍵是好洗不褪色,穿了二年的衣服,洗干凈和新的差不多。

盡管價錢貴了一倍,每件價格高達7.8元,面市就將純棉的海魂衫擠出了市場,成了壓倉底的滯銷貨。

悠悠在電子商城定做的滌綸海魂衫,特意迎合了現在人的喜好,加厚亮麗密度大。

大伙都說韓屯代銷點里賣的海軍服,手摸著骨扎(厚,密度大),看著也鮮亮,穿著得勁舒服。

后世的化纖,雖然沒有純棉的舒適,不過和現在的化纖相比較,質量那是明顯的高。

民工來的時候,穿的是棉襖,干起活來就渾身冒汗,脫了棉襖里面就一件單衣。

這時候,自家做的衣服都比較肥大,套在棉襖里沒覺出來,單穿私下里進風。現在剛到初春,不到十度的氣溫,吹到身上還是挺冷。

穿棉襖熱,穿單衣冷,買件海魂衫套里面,問題就解決了。彈性良好的加厚滌綸海魂衫,舒適的貼在身上,保暖又隨意。

“黨的政策就是好,土地承包剛兩年,咱也有錢買海軍服了。原先在電影上看過,也見過城里人穿,沒想到咱農民也能穿上。

海軍服看著好穿著更好,快趕上毛衣厚實了,怪不得城里人愛穿。”

年輕的民工不買海魂衫,他們買運動服,這也是受韓屯村的影響。韓屯村的男青年和孩子,基本上都穿運動服,看著特精神。

現在別說是農村了,就是城市里,穿運動服的依然很少,好多農村人根本就不知道運動服。

直至現在,公社的供銷社里,根本就沒有賣運動服的。洪城縣的百貨大樓,進入八十年代才有運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