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655章 全區會議

韓志杰他們穿著棉襖和棉褲,外面套上皮叉褲,笨拙的好像大狗熊,額頭上熱得流汗,眉毛上被凍的掛著白霜,可真是冰火兩重天。

回去后,在食堂的外面,就把藕過稱裝好了。條編的大框下面墊上厚厚的麥秸,一筐裝五十斤藕,上面再蓋上厚厚的麥秸,相當于把藕埋到了麥秸窩里。

藕上帶著一層淤泥,裝框的時候每筐藕多出來10斤,折扣后的凈重保準比五十斤多。

裝好框的藕,被放到食堂后面的地窖內,據說這樣至少能保存半個月的時間。

山本到底沒繃住,他和后來的食品專家商議了半天,提出了購買白蓮藕的打算,不過這次他們也沒多要,只打算帶一千斤回去。

至于包裝方法,這小鬼子想的辦法夠絕。他們用塘子坑里的稀泥包裹住蓮藕,直接裝到加厚的塑料袋中。然后裝木箱,中間也用麥秸保溫。

現在市場上的蓮藕價格高了,那也才三毛錢一斤,讓山本這么一折騰,一個大木箱才裝一百斤的蓮藕,蓮藕還沒箱子貴。

幸好韓屯有木工組,為了包裝麥芽糖,一直在做大木箱子,不然這十個大木箱,就沒地方買去。明天他們可是要回去了。

這都下午四點多了,韓志杰他們,只好回去接著挖藕,這次帶上磅和塑料袋,稱好了得就地裝袋,塘子坑里的稀泥,還是直接裝袋方便。

悠悠聽山本和翻譯商量了半天,也沒定下來具體的價格。翻譯在物價上也是個門外漢,根本不知道蓮藕的賣價。讓韓屯自己定價,他又怕吃虧,左右為難。

這次來挖藕,悠悠舅姥爺親自跟來了。悠悠小聲的把山本的顧慮,給舅姥爺說了。

舅姥爺把韓志杰叫了過來,倆人一商量,這一千斤藕不要錢了,直接送給送給山本做禮物。

悠悠把村里的決定告訴山本時,小鬼子是真高興,他們為難半天的事情,就這么解決了。

山本心眼是真多,回去就一頭鉆進廚房,拉著韓道強學習蓮藕的烹飪技術。一道簡單的涼拌藕,關于油鹽醋的具體用量,把個夯給急的滿頭大汗。

他做菜都是靠經驗,哪里能精確到多少克的份量,悠悠在旁邊,看著他倆瞎比劃,笑得肚子疼。

其他人看悠悠笑,就追問原因,悠悠一句句的給大家翻譯,一時間食堂的后廚,笑聲陣陣,可真夠熱鬧的。

最后,在夯手把手的傳授下,山本總算學會了簡單的涼拌藕,而且是兩個味道,一種咸一種甜,把個山本激動的,對著夯連著好幾個九十度的大鞠躬。

下午四點的時候,韓援朝又回到了韓屯村,他今天不回去了,特意留下來參加晚上的送行宴會。和他一起回來的,還有洪城縣的縣高官。

現在天黑的早,下午剛過五點,天就暗了下來,晚宴在下午的六點正式開始。

不到五點,張集公社的楊書記和張書記就來了,這是張書記受傷后,第一次到韓屯村來。

韓玉臣他們家的人,看到走路別扭的張書記,全都羞愧的低下頭,沒一個主動上前的。就連能說會道的韓玉臣,也故意躲在了人群的后面。

今天的全區會議,不知道是何原因,韓玉臣一直沒露面,就連中午吃飯,都沒出現在食堂里。

張書記說起來是真冤,例行公事的給韓玉臣的娘下個通知,莫名其妙的被毒打一頓,要不是大伙及時的趕到,他這輩子真的就癱在床上了。

他們給工作組帶來了四面錦旗,分別增給工作組、專家團、科技大和山本的團隊。

楊書記他們來到后,其他的十六個灘區村莊的干部,陸續都來了,他們也是給工作組送錦旗的,只有新石莊做了四面錦旗,其他的村莊就做了一面。

專家團和科技大,沒和他們接觸過,肯定不能送錦旗。至于山本,他們看了三十多年的打鬼子電影,不動手揍他們,就是看在韓屯村的面子上。

工作組收了十幾面錦旗,小李專門找了個箱子,把錦旗疊放的整整齊齊,小心翼翼的放了進去。這些錦旗,可是包含著張集灘區群眾的贊同和認可。

要不是工作組的幫助,灘區村莊三年的時間,也不一定能全部蓋上新房,磚瓦就沒地方買去。每個公社就一個窯廠,十七個灘區村莊重建,三年能供應上都是未知數。

在工作組的協調下,全區的磚瓦廠往張集灘區送磚瓦,民工幫助建房,三個月的時間,灘區所有的群眾都搬進了新房。

他們對工作組的感激,真的是發自肺腑的,這點從今天來韓屯的村干部身上就能感覺出來。

雖然來的都是村干部,比普通的農民見的世面多,可激動起來,農民的質樸完全表露出來。一個個拉著工作組人員的手,激動的話都說不完整。

準備好的宴席,一下子多了三十多個人,只好韓屯村的人自己擠了。好在韓屯村有十五桌,一桌上多兩個人,就坐下了。

韓屯聯中,今天晚自習取消,全體師生都參加晚宴。

六點晚宴正式開始,八個甜菜和八個涼菜全部端上桌,負責端菜的,是韓屯聯中初中的男孩子。

“三綽桌”每桌的三八都是八個甜菜、八個涼菜、八個熱炒外加四個大件。

甜菜、涼菜和大件提前準備好了,宴席開始后,廚師主要準備熱炒。

韓援朝主持的宴會,首先是洪城縣的書記敬酒,第一杯先敬來幫助韓屯創業的各位領導,接著敬專家和科技大的師生,第三杯敬山本和他的團隊這些國際友好人士。

第二個敬酒的就是張集公社的楊書記,接著就是灘區各村輪流敬酒,現在喝酒都是用的一兩八杯的牛眼盅,這一圈酒喝下來,也就是二兩酒,稍微有點酒量,就喝不暈。

敬酒的結束了,工作組和專家團他們,又開始回敬,來來往往,講究可真多,這就是中華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