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第四百三十三章:南國諸鎮_sjwx
第四百三十三章:南國諸鎮
第四百三十三章:南國諸鎮
金烏西墜,赤霞染透半壁蒼穹,如野火焚天。
中軍帳內,一名甲士手持引燃的火折半跪在燈架之前,火折斜傾,焰舌順著燈芯游走。
伴隨著最后一盞燭火被引燃,中軍帳內逐漸明亮了起來,明黃的光暈如水般漫開,將大帳中央的沙盤照得纖毫畢現。
陳望站在沙盤之前,中軍部的參謀們對照著手中的輿圖和情報,在沙盤上不斷調整標記。
隨著一面面各色的旗幟落下,戰局態勢也隨之逐漸的分明了起來。
就在陳望觀察著著沙盤的之上的局勢之時,帳外一陣急促的腳步打斷了他的思緒。
帳簾很快被守衛的甲士掀開,陳望沒有抬頭。
能夠不經通傳進入中軍帳內,現在營中除了胡知禮之外,就是陳功了。
胡知禮如今就在他的身側,來人自然只會是陳功。
“總鎮。”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陳功的聲音比起他的人更先入帳。
少頃,陳功身著赤色箭衣,手按著腰間的雁翎刀,已是闊步入帳。
“兩鎮的兵馬都已經統計完全了?”
陳望放下了手中的指揮鞭,站直了身軀,問道。
“都已經統計完全了,情報司的人也已經檢查了,兩鎮交上來的兵冊沒有問題,不是糊弄朝廷的那一份。”
朝廷財政困頓,餉銀發放從來都是短缺,少有足額的時候。
逼迫的將校們不得不虛報人數,多要餉銀,不然根本無力給養軍兵。
所以將校們手上一般有兩本兵冊。
一本是應付朝廷,虛報的人數。
另外一本則是將校自己查看,有多少的兵,兵冊上便有多少人。
陳功走到近前,將手中的統計好的數據遞給了陳望。
“左鎮三萬五千七百四十六人,猛鎮三萬三千六百零三人,倒是和情報司之前探查的情況沒有差上多少。”
陳望翻看了一下手中的文書。
“不過這將校的數量確實有些多了。”
左鎮一共有十一營,猛鎮共有八營,按理來說只有十九名營將,算上副職,坐營,最多也就六七十名將校。
但是文書上記錄,坐營、游擊及以上的將校,竟然多達一百二十位。
不過這也符合一貫的情況。
歷史上曹文詔兵敗湫頭鎮,記載游擊以下死者二十余人。
當時曹文詔麾下兵馬僅有三千人。
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戰事過多,戰功的累積。
不過大部分的都是虛職,很多游擊,坐營、在軍中實領實際只是千總,或則是把總。
“貿然裁汰,恐怕會引起很多波瀾。”
陳功眉頭微蹙,這么多的將校肯定不行,但是要裁汰也是一個麻煩。
這么多的冗員自然是需要整頓,但是在南國諸鎮新附之際就貿然裁撤,難免動搖軍心。
如今武昌城還有三十萬的西軍,雖說這個數據的水份頗多,西軍能戰者并不多,但是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陳望自然是也知道陳功的考量。
陳望第一個想到的辦法就是軍銜制度。
不過很快陳望就否定了這個想法。
大明實際上其實也有自己另類的軍銜,就是散階和勛位。
不過這些東西,越到后面就越亂。
就連戚繼光也說過:“今之武銜,猶婦人髻上珠花,徒為觀美。”
現在還不成熟,就推出這一項制度,也只會造成混亂,再者俸祿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都是需要考慮的地方。
陳望沉吟了片刻,很快便做出了決定。
“整編肯定會引起不滿,些許波瀾,不成問題。”
軍隊整編肯定會出現諸多的問題,山東鎮的裁汰也同樣如此,不過高杰、惠登相、馬進忠等人畢竟出身流寇,軍中的將校并不算多。
裁汰的那些舊軍,大部分都被調入了衛所之中,作為屯軍。
“整編還是依據原先山東鎮的整編辦法。”
“未能達標者,充入衛所作為屯軍,兩鎮改制,全部按照我軍軍制,一應軍餉待遇皆按照實職發放,虛職一次性補償銀錢清空。”
明朝的鎮戍營兵制,因為地域的不同,編制也有很大不同,極為混亂。
很多營鎮內還有哨官這一職,代替的是百總,不過百總有時又和哨官混用。
既然要整編,就要整編的徹底一點。
“整編還是由兵務司負責,軍法司、訓導司協理,中軍部統管。”
陳望將手中的文冊,遞給了站在了一旁的胡知禮吩咐道。
“軍法司、訓導司要下到局一級的話有些困難,現役的軍法官和訓導官可能有些不夠……是不是先設到司一級……”
胡知禮思索了片刻,回答道。
軍法司內確實有不少后備的軍法官,但是南國諸鎮接近七萬的兵馬,還是有一定的缺額。
“軍法官、訓導官不夠,可以先從各鎮的戰兵之中抽調填補,后續加緊培訓學習即可。”
陳望搖了搖頭,否決道。
“只有將軍法官、訓導官設到局一級,才能夠保證部隊的紀律和戰力。”
“軍法司和訓導司必須直接設到局下。”
陳望重新將目光放回到身前的沙盤之上,再度出言問道。
“中軍部整編的計劃準備的怎么樣了。”
胡知禮聞言,從懷中拿出文件,放在了沙盤的邊緣。
“初步的整編計劃已經制定好了,后續若有問題,會按照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陳望點了點頭,示意胡知禮繼續說下去。
“崇禎十四年,左部原有十三營,經左良玉整編之后,變為十一營,但總人數未變。”
漢中鎮大刀闊斧的對于軍隊改制,左良玉也同樣在效仿。
如今原先應對漠南蒙古應運而生的鎮戍營兵制早已經不適應時代。
一營兩三千的兵馬,已經難以應對如今各地復雜的戰局。
所以左良玉也對于麾下的軍隊進行著改編。
“左良玉直轄有五營,共計一萬五千人,統管的都是左良玉往昔的親信。”
“左良玉自管一營,其余四營由王允成、郝效忠、徐勇、李國英任營將,每營五千人。”
陳望神色沉凝,這四個人雖然他只見過王允成,但是另外三人其實也老熟人,史料上的老熟人。
這四人里,除了王允成,另外三人都是品德有虧,最后投降了清廷。
郝效忠做到了清廷的湖南右路總兵。
徐勇在進攻南明的戰事上不斷立功,一路升任清廷的湖廣總兵官,不過不久便被孫可望所擒殺。
至于李國英,比起郝效忠、徐勇更甚,甚至一路做到了清廷的四川總督,得以善終。
不過現在這一切都不會發生,陳望也沒有任何清算的想法。
左良玉麾下的這四將,并不庸碌,完全可以出任一地,有著統領一師的能力。
“其余六營,則是由七十二營的降將統管。”
“分別是劉國能、李萬慶、許可變,王光恩、馬士秀,杜應金。”
這些名字對于陳望來說也都是老熟人。
除去杜應金之外,其余的五人都在史書留下過許多痕跡。
不過陳望也清楚,除去這些在史書上留名的人之外,還有很多隱沒在洪流之中的人。
譬如如今統領著萬民軍鋒銳營的果毅將軍張成義。
斬將、奪旗、先登、破陣四功俱得,以一介小兵,成為了一方將帥。
“各營人數有多有少,人數最多的是劉國能,麾下有六千人,其他營大多都是兩千到三千左右。”
“劉國能?”
聽到這個名字,陳望不由的笑了一笑。
劉國能,算是他真正意義上的老朋友了。
他領百總之后,打的第一戰就是在邠州。
當時劉國能和一字王拓先靈、撞天王高應登領兵來襲,被他們打的丟盔棄甲。
后面在進剿湖廣的時候,劉國能已經投降,后面陳望和劉國能又見過了數面。
歷史上劉國能歸降之后,沒有再度叛降,殉城而死。
六人也都是刀槍里面摸爬滾打的出來的,能力不比左良玉麾下的四將弱上多少。
“猛鎮有多少兵馬?”
“猛鎮有兵馬八營,各營人數不一,猛如虎鎮下有兵馬六千,曹變蛟、羅汝才、劉光祚麾下各有兵馬五千,另外四營則有三千到四千,營將是曹鼎蛟、張忠、刁明忠、杜先春四人。”
曹鼎蛟沒有跟著曹文詔北上松錦。
曹文詔很清楚,去往松錦是一條不歸路。
所以讓曹鼎蛟也跟著曹變蛟一同南下。
那時候曹變蛟已經是總兵,但是曹鼎蛟卻還是只是參將,以參將之職,幫著曹變蛟統領軍隊。
不過隨后隨著戰事的持續,明軍很多營將戰死。
在曹變蛟控制了軍隊之后,自然也就將曹鼎蛟派了出去,分管一營。
曹鼎蛟如今在明廷內部,只是領著副總兵的職位。
“第一期軍校學員的名單,可以把曹鼎蛟也加進去。”
陳望猶豫了一下,說道。
陳望對于曹鼎蛟的印象很深。
曹鼎蛟雖然沒有曹變蛟那么變態的勇武,以及對于戰爭時機的判斷。
但是曹鼎蛟也有自身的優點。
曹變蛟擅長帶領騎兵,而曹鼎蛟則是完全的步將,指揮步卒得心應手。
在湫頭鎮之戰時,就是曹鼎蛟指揮著步卒,擋住了流寇的第一波沖擊。
曹鼎蛟為人持重,善于防守,指揮一營不成問題。
在跟著曹文詔時,曹文詔領兵出擊,很多時候都是將中軍的指揮權交給曹鼎蛟。
這一點,倒是和當初胡知義還在軍中的時候差不多。
陳望當初只統管漢中一鎮的時候,很多時候也是讓胡知義幫忙協理中軍。
依照曹鼎蛟的能力,單獨帶領一師完全不是問題,只是經驗欠缺一些。
曹鼎蛟善守,正好可以將其安排譬如徐州這樣的戰略要沖。
其余的三人,陳望只是有一點記憶,都是明時邊緣的武將,沒有多少的功績,記載也很少。
“兩鎮改編合一,暫時都列在湖廣鎮的序列之中,分為十四營,依照我漢中鎮的編制每營設五千人。”
中軍部出具的整編計劃,只是關于軍兵裁汰,將校調升這些。
具體整編成多少各營,設下多少個師,還是需要陳望來做決定。
因為情報司送來的情報原因,陳望原先對于左猛兩鎮實際上就有一個大致的概念,所以心中從一開始就有了一套腹稿。
眼下得到了更為詳細的要求,陳望自然也可以優化原先的方案。
“除去張忠、刁明忠、杜先春、杜應金,四人作為副職,其余人仍領營將之位。”
左猛兩鎮共有十九營,猛如虎并沒有歸順,只是士兵被收攏,所以只需要裁汰
陳望并沒有替換兩鎮將校的事情。
眼下大勢已成,南國諸鎮已經沒有了選擇,目前為止只有跟著他一條路走到黑。
太過于大刀闊斧,反而不利于穩定。
“兩鎮合并之后,歸屬湖廣鎮管轄,共設三師,”
“湖廣鎮第二師,下轄五營,由左良玉統領,任師長,下轄曹鼎蛟、李萬慶,王光恩、王允成四將。”
湖廣鎮第一師,是原先湖廣六營,由周遇懋統管。
“湖廣鎮第三師,下轄五營,由曹變蛟統領,任師長,下轄劉國能、羅汝才、郝效忠、徐勇四將。”
“湖廣鎮第四師,下轄四營,由劉光祚統領,任師長,下轄馬士秀、許可變、李國英三將。”
劉光祚的能力平庸,作為師長,肯定是不太合格。
不過劉光祚首先表態,自然是要千金事骨。
如果劉光祚在后續的表現還行,陳望自然也不介意讓劉光祚坐穩師長的位置。
整編還是要打散建制,不能完全沿用舊制。
除去各營的將校被分散之外,基層的軍兵和中層的將校,也會隨之而變動。
雖然此舉在短時間內,會因為熟知本部軍兵情況的將校調離,使得軍隊的戰斗力短期下降。
但是目前對于陳望來說,這一點戰力的是可以接受的,后續的穩定值得暫時的波瀾。
而且……
武昌城就在南面。
用三十萬西軍作為試刀的金石。
很快擴建的湖廣鎮戰力問題,也不會再成為問題。
《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十四年九月圍其城,四面力攻,國能不能支,城遂陷,被執。
賊猶好謂之曰:“若,我故人也,何不降?”
國能瞋目罵曰:“我初與若同為賊,今則王臣也,何故降賊!”
遂殺之。事聞,贈左都督,特進榮祿大夫,建祠。:sj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