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緣何處覓

115領悟

芳姐兒接了一個燙手山芋卻一點不慌張,在這二十多天的旅途中,她已經摸到了大夏朝的一些經濟政治的脈搏,能從根子上針對一些事情采取對策。

芳姐兒毫不在意這個老地頭蛇眼中的輕蔑,立刻說到:“這點小事難道還要耽誤我的行程,讓邱掌柜把產業立刻交割了,拿十萬銀票離開。當然我們也不是認慫,讓底下人留幾個機靈的當內應,趁著他們新接手或是接大單子的時候,在染料上動手腳也好,放火燒倉庫,灌水讓布匹發霉也行,只要讓花家丟臉,賠上一筆大的才好,我們不能白白被欺負。”

前來請示的老管事愣住了,有點倚老賣老地說到:“這和一把火燒了產業有何不同,暗中下手確實是能報復花家,但是別的世家人也不會因為這一次的報復而不再招惹我們莊子,因為他們也不知道我們的實力,還是會繼續搶主子的產業。”

芳姐兒看著老頭那個偽精明就覺得好笑,她反問那個老頭說到:“李管事,你還要讓世人,所有世家都知道壞事是我們莊子做的嗎?你要搞清楚,我們龔氏家族是被大夏朝斷了根基,不能曝光的勢力。還有江南世家派出的各個房頭的掌事人是什么脾氣和做事手法,你清楚嗎?搶我們家業的花朝誦是什么狗脾氣你不知道嗎?不從他的小商人最后哪一個不是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燒了自己的產業,本來可以收的十萬兩銀票,你賠給我姥爺?”

芳姐兒的氣勢讓在江湖上打拼了大半輩子的李管事感到了壓力,不知不覺汗水就濕透了自己的內衣,他心中暗自嘀咕:“新來的小主子果然不愧是老主子的血脈,果然是主子的做派。”

在李管事這里立威之后,芳姐兒不想再停留,姥爺的主要勢力還是在南威城,她有什么重大的決策和推行必須去南威城和老家伙們辯駁了一番才能推行。被芳姐兒呵斥過的李管事算是老實了,文掌柜仗著主子的授權也是一本正經地要求李管事服從小主人的安排。

四黎鎮的事情解決后,芳姐兒一改往常邊走邊玩的習慣,下令隊伍全速度前進,務必在七天之內趕到南威城。南威城是南北商人聚合的商業中心,各方勢力都有,因為不屬于任何一方勢力控制,那邊的環境算得上是安全,商業也是在合理的競爭中,這是芳姐兒一路上得出的結論。

趕路的日子不好過,好在每一處都有莊子上的人馬或者是關聯的小勢力,芳姐兒一行人頻繁換馬,不時連夜趕路,終于只花了五天便到達了南威城。芳姐兒只是有點疲憊了,但是從小沒有吃什么大苦,也沒有鍛煉習慣的翠景和文段氏就不行了,都生病了。

芳姐兒看到陪房母女都生病了,趕快施恩讓她們母女去養病,自己也落得自在。她稍微休息了半天,就吩咐召集重要管事開會。芳姐兒會前做了很多準備,她知道這次不比得前世,她和母親一直監管著的家族企業,她這個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小丫頭想服眾還需要拿出些真本事來。

在南威城執事的最大頭目就是上次在京城極力要請芳姐兒入駐江南的謀士杜某和李某,他們兩個之所以用姓氏加上某作為稱呼是因為龔家祖上的規矩,他們兩家算是龔氏家族長期的情報頭子,某就是代號和標志。他們在二十天之前回到南威城,將莊子在整個大夏朝的家當都盤點了一遍,做了有限的調整,但是最終的經管方向,他們是不敢擅作主張的,芳姐兒來了,說不服他們,他們一定還是會請主子做決斷的。

芳姐兒沒有一開始就召集所有人開類似于中層會的會議,她要和李杜兩位謀士先談談自己的大框架,為此她還要要了一塊涂了黑漆的棺材板,拿了藍色顏料做記號筆和李杜兩位溝通。

畢竟芳姐兒是穿越者,學了現代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一個朝代的經濟和上層建筑是得心應手。歷史告訴芳姐兒,在這個時代的皇權一直是和世家的成長和衰敗密切相關的,每一代新生的皇朝,開國皇帝必然是出現在新生的小世家中,衰敗都是因為世家搶奪國家和民眾的財富到了不讓老百姓和某些世家活下去,才產生了造反和新朝代的誕生。

別的封建朝代是皇權和官僚體制控制著國家的政治機構,這里則不然,居然連讀書和教育這兩塊都是世家在爭奪掌控權,說到底,所有的明君都是在國家和世家之間掌握了平衡點的君主。至于昏君和暴君無非是控制不了世家,被架空的傀儡。或者是動不了世家,只能跟著世家搶百姓骨血的豺狼。

芳姐兒對于這樣的現實既感到哀傷,也明白了一條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手段,想要活得好,就要控制世家,至于皇權什么的,她就不用怕了。但是世家這樣做,一定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作為一個現代人,她又覺得自己可以打破這個壁壘,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人生就是這樣矛盾重重的,芳姐兒覺得這樣的決斷還是以后去下,想要改變一個時代,不能光靠她,而且也需要漫長的時光。

芳姐兒是心有丘壑,面對李杜兩位謀士的時候便是一派風輕云淡,李杜兩人對芳姐兒的氣度很滿意,李某先起身將莊子上的江南產業的具體數目交給芳姐兒看看,芳姐兒仔細看了之后,并沒有很是吃驚,因為她知道,莊子上的產業像吹氣一樣漲起來都時間不是很長,就是從雪災那一年開始的,有根基的不會很多,現在一看果然如此,芳姐兒合上冊子,有話要說了。

芳姐兒對兩位謀士說到:“大致的情況我都知道,莊子上扎根多年的基業是不能丟的,這是我們的底線,至于其余的產業,不妨清理出去一批,留人不留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