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的香瓜人

第一百六十五章 通往電影大師的道路

影片正式開始播放,然而一開始并不是預告片上看過的開場大戰,而是一個老人帶著一家人一起來掃墓。

如果熟悉小吉伯特家庭情況的人,就會認出來,這是小吉伯特的父親,又來客串小吉伯特的電影了。

觀眾還在疑惑,不是說開場大戰嗎?大戰在哪里?

然而小吉伯特告訴大家,好戲在后面。

隨著鏡頭聚焦老頭子的眼睛,仿佛帶著觀眾回到那個年代。

巨大海浪裹挾著盟軍登陸艇,朝著海灘沖鋒而去,讓人忍不住就開始緊張了。

鏡頭給到一個登陸艇的內部視角,從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軍官的手開始,展現了一個登陸艇內所有士兵。

受不了顛簸,有的人在嘔吐,有的是拿著十字架在祈禱,請求上帝保佑自己。還有的人一遍又一遍的擦拭自己的武器,有的人則一臉冷漠。

沒有廢話,沒有客套,簡單的幾句臺詞之后,登陸艇艙門一打開,士兵們還沒來得及沖出登陸艇,就如同割麥子一般被放倒。

如果此時注意到首映禮的觀眾表情,就會看到不少人嘴巴都張成一個o形,顯然被這場開場大戲給震撼住了。

沒有打不死的人,沒有蘭博,子彈穿透身體帶來的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死亡。

“雖然很血腥很殘酷,但是艾曼紐,你不得不承認,這就是真實的戰爭場面。”蘇菲·瑪索說道。

如此慘烈的戰爭場面,印象中從來沒有哪部影片做到過。

蘇菲·瑪索同樣震驚,老實說,她知道小吉伯特有名氣,自己也和他上過床了,但從來沒有如此認真的看過這個枕邊人的作品。

就是這樣傳統的方式,卻爆發出無與倫比的能量,讓觀眾深深沉浸在其中。

真實,殘酷,血腥,這就是首映禮觀眾所總結的幾個詞。

小吉伯特沒有使用自己最擅長的快速凌厲的鏡頭剪輯和切換,也拋棄了以往華麗優美的鏡頭風格,更沒有標新立異的各種視角的鏡頭。

最關鍵的是,這個場面不是為了血腥而血腥,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真實合理的基礎上。

“這……這太血腥了,太殘酷了。”艾曼紐·貝阿有些膽小,甚至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但還是忍不住露出一個縫隙,通過縫隙來看電影。

這場面看起來慘烈至極,槍林彈雨穿透頭盔,穿透身體,有的人被削去了半個腦袋,有的人拖著被打穿的肚子,往里塞自己流出來的腸子。

相比湯姆·漢克斯的興奮,哈維·韋恩斯坦的心情如同坐了過山車一般,那叫一個跌宕起伏。

湯姆·漢克斯拖著一個受傷的士兵剛走沒幾步,那個士兵下半身就被炸得粉碎。

當初看內部試映會的時候,湯姆·漢克斯就覺得影片一定能獲得巨大成功,現在看完,他更加確定了。

但影片如果也就這個樣子,那他在奧斯卡上獲勝的希望就大了很多。

湯姆·漢克斯早就看過影片內部試映會的版本,相比那個版本,湯姆·漢克斯發現影片節奏更加緊湊了,讓人感到窒息和緊張,為士兵的命運而擔心。

除開影片開頭運用的第一視角鏡頭之外,基本就是傳統手持攝影跟隨拍攝的方式。

但是麥子不會流血,不會喊痛,而人會。

確實,艾曼紐·貝阿點點頭道:“我以前從來沒有看過如此真實的戰爭場面,這部電影通過開頭,就讓我印象深刻。”

沒想到,沒想到,光是一個開場大戲,就顯露出影片出色的品質。

如果后面的戲份還保持這個水準的話,那《拯救大兵瑞恩》就是一部質量極其出色的戰爭電影。

不過事實證明,哈維·韋恩斯坦高興得還是太早了。

第一次看到《拯救大兵瑞恩》全貌的羅杰·艾伯特則為小吉伯特感到高興,這幾年他舔小吉伯特的行為,被眾多影評人所不齒。

但是他們哪里知道,靠著吹捧小吉伯特,羅杰·艾伯特已經是全美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影評人。

他甚至還注冊了臉書賬號,是所有影評人里第一個開通社交網站賬號的影評人,上面的關注度也不少。

羅杰·艾伯特認為,影評人需要與時俱進,以往影評人能決定一部電影命運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羅杰·艾伯特需要轉型,找到新的道路,好維持自己體面的影評人身份,于是他把目標鎖定在人氣極高的小吉伯特身上。

用后來的話說,那就是吹小吉伯特能帶來巨大的流量,羅杰·艾伯特相當于掌握了流量密碼。

不過以往吹的時候,羅杰·艾伯特都被人懷疑收了小吉伯特的錢。

但問題是,大家都收錢了呀,不收錢誰還寫影評?

現在好了,這部電影幾乎所有北美影評人都在夸,這下子應該沒人說他收錢了,羅杰·艾伯特覺得自己可以使勁夸夸了。

小吉伯特顯然在風格上做出了極大的改變,他知道大場景不能很好的表現出戰爭的緊張,殘酷,以及那種恐怖,所以把視角更多的聚焦在個人上。

米勒上尉顫抖的手,倒在沖鋒路上的士兵,那一張張恐懼的臉,構建了一個足夠真實的場景。

影片還是充斥著各種爆爆爆的場面,但和《勇闖奪命島》那夸張的風格不同,在戰場上爆炸是很正常的,沒有人覺得爆炸不合理。

相反,如果不爆炸,那反而還奇怪呢!

影片帶來的真實感,讓看電影的觀眾感受到戰爭的慘烈。

在這里,沒有人是不死的,一切都來得那么突然。沒有不切實際的僥幸,沒有中彈后活蹦亂跳的主角,也沒有垂死掙扎的反擊。

生命在這里是如此的脆弱,傳達了戰爭所帶來的恐懼。

通過戰爭的慘烈來表達反戰的態度,這不新鮮。但小吉伯特做得好的地方在于,這些場面看起來都過于真實了,影史上從來沒有如此表現手法的戰爭影片。

等開場二十多分鐘的大戰結束,影片節奏放緩,首映禮的觀眾才發現自己手心早就冒汗了。

不少人是掐著腿看完這場開場大戰的,腿幾乎被捏得通紅通紅的。

羅杰·艾伯特問法國同行:“現在看,你認為這部電影怎么樣?”

這個法國影評人也頗為實誠,說不出違心的話,只好說道:“確實不錯,小吉伯特在這些場面上還是相當拿手的,希望文戲部分不會讓我們失望。”

影片繼續,得知詹姆斯·瑞恩的幾個哥哥都死在戰場上,于是馬歇爾決定讓這個孩子從戰場上撤下來,回到家中。

當馬歇爾將軍說出“那孩子還活著,我們要派人找到他,讓他回家。”

影院內不由自主的響起了掌聲,先是一個掌聲,隨后更多的掌聲后知后覺的響起來,所有人都起立鼓掌。

光是開頭這短短幾十分鐘,就值得大家送上一個掌聲了。

首映禮前方的主創們備受振奮,在影片剛開始沒多久的時候,就收到了掌聲,對影片主創們來說,是從未預料過的場面。

蘇菲·瑪索和艾曼紐·貝阿也在鼓掌,小手拍得通紅。蘇菲·瑪索還一臉驕傲,看,那就是拯救我,脫離魔鬼掌控的導演,他是如此之棒。

哈維·韋恩斯坦,羅杰·艾伯特,呂克·貝松都人都送上了自己的掌聲,這掌聲顯得很真誠,不是正常的商業應酬的掌聲。

這部電影,它值得掌聲。

馬歇爾這個角色是克里斯托弗·李飾演的,老頭也參加了首映禮,此時已經被開場大戰震撼得說不出話來了。

比起那些年輕沒見識過戰爭場面的觀眾,克里斯托弗·李可是真實經歷過戰爭場面的。

小吉伯特能夠拍出來,他很開心。

任務被交給約翰·米勒上尉,由他帶領一隊士兵,找到詹姆斯·瑞恩,讓他從戰區撤離。

由此,影片拋出了一個扣人心弦的問題,為了一個士兵,就派出八個精銳士兵,到底值不值?

觀眾還不知道最后這八個人都會犧牲,但不妨礙大家對影片展開討論。

“我認為不值得,八個士兵去拯救一個人,明明這些士兵在戰場上能做出更大的貢獻,這么做不值得。”有后排的影迷說道。

一旁的影迷不同意:“可是我們要考慮到,詹姆斯·瑞恩的哥哥們都戰死沙場,他是瑞恩家族唯一的獨苗了。

為國家做出這么大的貢獻,他應該享有從戰場上活下來的權利。

為國家流血流汗,最后卻換來一個凄慘全部戰死,一張慘白的陣亡通知單,這對一個母親來說,太不公平了。”

“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你也要考慮到,這些士兵也有兄弟姐妹,也有家人,有父母,有孩子,有妻子。

難道為了一個家庭,就讓其他八個家庭全部破碎嗎?”

“影片還在繼續,我們且看看后面發展劇情吧!”

聽著后面影迷的爭論,哈維·韋恩斯坦知道,《拯救大兵瑞恩》成功了。

小吉伯特成功的讓觀眾開始思考影片拯救這個主題,到底值不值得,要不要做這個交換,都是觀眾自己要思考的問題。

一部好的電影,做到拋出一個疑問,然后由觀眾解答還不夠。

完整的講述一個故事,讓觀眾自己給自己提出問題,再來回答這樣做到底值不值。

這樣的手法,顯得更高明。

影片這個水準太出色了,哈維·韋恩斯坦覺得,如果明年奧斯卡上公關工作沒做好,那《英國病人》就危險了。

影片節奏放緩之后,略顯平淡的敘事節奏,同樣很體現導演的功力。

可以這樣說,從前的小吉伯特只會煽情,玩恐怖氣氛和炸炸炸。

但是在《拯救大兵瑞恩》上,小吉伯特進步相當明顯,正走在一個通往電影大師的路上。

可怕的是,小吉伯特還年輕,他還在進步。

他的未來,很值得期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