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程萬里

第十五章 農事不能含糊

次日吃過早飯,貞繡珠就和貞三更一起去辦各種文書。

先找貞陽鄉的里長、鄉長寫好婚書,并向貞陽鄉的鄉長要一份證明三丫是農戶貞三更家親女,并推薦她應選學徒的薦書,還有一份貞三更帶女兒上縣城和郡府的路引。

貞鄉長就叫他們去岑右鄉找那邊的里長、鄉長,將婚書登記造冊,因三丫已定了親,薦書也要婆家畫押認可。

于是這日中午,貞三更又要去尋岑水生,貞錦衣便纏著姐姐要跟著他們去看看姥姥。

三人走到岑右鄉,估摸著這會兒勞力們都應當在地里做活,就沒有去姥姥家里,先拐到岑水生家的棉田。

然而田里只有舅媽和冬子在采棉。一問才知,岑水生剛剛被鄉長叫去了。三人又只得趕去鄉長家。

到了那里,院外竟十分熱鬧,兩輛大馬車停了在院門口,不少鄉民三三兩兩地圍在外頭,但都被門口穿著皂衣、拿著棍棒的差役遠遠地趕開。

貞三更看到官差便有些畏縮。

貞繡珠卻說:“咱們的事正要請岑鄉長幫辦,也是正事。”

說罷,取出婚書和繹大人的名帖走到門邊的差役面前遞上去。

那差役只瞄了一眼,道:“主簿大人在里面同鄉長們辦事,你們一邊去等著,莫要圍在這里。”說完做了個趕人的手勢。

貞繡珠還要再央告,貞三更卻扯了兩個女兒退開。

見不遠處大樹下有認識的鄉民,貞三更便過去詢問:“阿冬伯,縣里主簿大人來了么?有何事啊?”

阿冬伯道:“三更你來得正好,還不是你那大舅哥,聽鄉長傳了勸諭使大人的話,已報了五畝桑田,昨日這里又跟著報了兩戶,咱鄉里已有三戶人家報了種桑養蠶。今日縣里的大人們就來嘉獎,聽說每戶要給五百錢呢!”

貞錦衣與貞繡珠對視一眼,貞三更先驚叫起來:“什么,他家出了五畝地!”

阿冬伯點頭道:“可不是!”接著又搖頭,“真是年輕不知事,咱們莊稼人,種糧才是根本,地不種糧倒種樹,日后吃啥?啃樹葉不成?”

另一個長著大胡子的中年男子在一旁笑道:“是啊,吃了桑葉興許也能吐絲呢,比養蠶還便利些,自己吐了自己紡。”

周圍的人“哄”的一下笑起來。

貞錦衣頗感不忿:“官府既推行蠶桑,怎會讓蠶農挨餓?這不是送錢來了么?”

胡子男呲笑道:“你個小丫頭懂個啥?這點錢能買多少糧食?”

阿冬伯也道:“要是大伙兒都不種糧,哪怕有錢,又上哪里買去?且不說都不種糧,就是種的人少了,糧價也要漲上去,錢再多也不能當飯吃。”

眾鄉民便一起點頭,贊道:“到底是老人家見得多,想事明白。”

又有一個青年男子道:“我還聽說,勸諭使大人還帶了什么兩熟稻的稻種,也要發放給大伙兒試種呢。若一畝地能出兩畝地的糧,那就不怕占了田地呀。”

阿冬伯仍是搖頭:“咱這鄉里,連鄰近那么幾個鄉,誰家種過兩熟稻的?從來沒見過的東西,也不知道咋種法,萬一種不出來咋辦?再者說,就是種出來了,誰知道會不會損耗地力,要是毀了地才是大事呢。”

眾鄉民又是一陣點頭稱是不已。

阿冬伯又對貞三更苦口婆心般勸說:“你還是勸勸你大舅哥,莫要光顧著眼前風光,做那些不穩當的事,眼下就算有些小利,將來不知怎樣饑荒呢。你們到底是親家嘛。”

貞三更連連點頭稱是。

貞繡珠轉了轉眼珠,終究沒有說話。

貞錦衣一聽說推行蠶桑,加上城里招收織工繡工,就已推測出朝中定有發展絲織貿易的意圖。

初聽鄉民們談話,原本有些鄙視他們見識短淺,但轉念一想,也是因這里商品經濟太落后,對外交流也少的緣故,鄉民們日常吃穿基本上靠自給自足,向來沒有商業貿易的概念。

看這架勢,朝廷想要發展絲織業,民間的阻力怕是不小。

沒過多久,在鄉長家談事的人都走了出來。

當先是個穿官服的人,貞錦衣記得是前幾日隨繹大人下鄉的韋主簿。

他身邊卻是繹大人的兒子繹之謙,今日仍穿著那件襕衫,卻沒有罩綠羅袍,而是系了條與衣服的鑲邊同色的腰帶,看上去利落了不少。

他們后面是岑鄉長,跟著是岑水生等幾個中年鄉農。貞陽鄉的貞鄉長也在,另外還有幾個穿著體面的長者。

大概鄰近幾個鄉的鄉長、鄉老都被請了過來,可見渠安縣對這個事倒是滿上心的。

眾人頓時一擁而上往前湊,差役們在前攔著。

韋主簿卻做了個手勢,叫差役們放眾人靠得近些。隨后向繹之謙道:“繹大人,請。”

繹之謙連連搖手道:“學生可不是什么大人,只是家父事務繁忙,叫學生代他來一趟罷了。這里的事情仍是縣里作主,該當韋主簿你來說話的。”

韋主簿對繹之謙固然要客氣客氣,但也知道他并非官身,因此真做起事時,也不多推讓。

他清了清嗓子,高聲對眾人道:“各位鄉親,朝廷隆恩,以民生為念,故遣勸諭使大人下降本縣,推行蠶桑事宜。繹大人上體天意、下察民情,對尊依新令、勤于農事者,特予褒獎!此番領先上報桑田者,不論多寡,每戶皆賞錢五百,并養蠶所用物事。日后愿意試種兩熟稻者,亦另有獎賞。”

說罷就看向幾個鄉長。

岑鄉長忙上前對眾鄉民道:“父老們,咱們都是莊稼人,種桑與種稻種菜一般的,都是莊稼,都是咱們的本分。咱們做好自家本分,官府還要獎賞,這可是圣上和朝廷的天恩吶!”

見韋主簿點了點頭,又提高聲音:“依著朝廷新頒的法令,凡養蠶的,都可用蠶繭蠶絲抵減稻田和棉田的稅賦,一石蠶繭抵米八斗,抵白棉六斤。若繅成絲,十斤絲抵米半石,抵白棉四斤!”

繹之謙見眾人露出茫然之色,料想這些鄉農們并不清楚蠶絲的產量,于是上前一步解釋:“若論蠶絲出產,尋常來講,一畝桑田可養蠶**筐,此處雖是初種,一畝桑養出六筐蠶總是有的。一筐蠶至少出得了一石蠶繭,繅得出二十來斤白絲;一畝桑田就能產出六石繭,繅得出一百二三十斤白絲。況且春蠶只忙一季,其余時候大可把工夫用到旁的事情上,這又節省了多少勞力!”

他說話不像韋主簿那樣之乎者也的,聲音又清脆,鄉農們聽得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