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程萬里

第一百九十七章 不負所托

憑著從歷史書以及小說影視等等得來的印象,不論起因如何,自古以來這類的事都不會有什么好結果,聽繹之謙說到“萬言書”,貞錦依心頭大震,忙問:“什么萬言書?是要查內監貪污么?”

“還不止,”繹之謙也知事關重大,神情嚴肅起來,伸頭卻往外望了一下,確定窗外沒有人聽壁角,方小聲道,“還有江安錦官院,江安署理布政使石大人告發督辦衙門的奏章上了月余,內閣竟還沒批復,反而要調石大人回京。此外還有上諫請裁撤各地錦官院,又或是停修外染織局的,也都如石牛入海。大伙兒聽了都甚是不平,以為朝中必有奸臣蒙蔽圣聰,因而要上書請圣上接納這些諫言,甚至還說要把市舶司也一并裁撤了。”

“竟有這么多要求?”貞錦依是真正地震驚了,要依了他們的諫言,從染織和互市下手,新政中最賺錢的生意去了一半,那新政還怎么往下搞啊?

繹之謙看著她的臉:“你也給嚇著了?我初聽時也嚇了一跳呢。然則他們都說,這些都是招致朝野靡費之舉,又滋生貪官污吏,不除之,不足以令政清人和。”

貞錦依眉頭一皺,仰臉看著他問道:“這些奏疏都是由通政司送進內閣的,京中舉子們有在通政司還是在內閣任職?奏疏講了些什么,他們如何得知?”

繹之謙被問得愣了一下,想了想才答道:“書墅里的人都這么說,想來,便是舉子和教授們沒在朝中,他們總有些親朋故舊在里頭,所以傳了出來。”

貞錦依搖頭:“私傳朝中奏章,這些人要是膽大包天,要么是有意搞事。圣聰哪有那么容易給蒙蔽的,圣上不批復,自有圣上的道理。”

繹之謙滿眼問號地問道:“你覺得他們的諫言不對?”

貞錦依搖頭:“水至清則無魚。這些營生因過往財物多,財帛動人心是難免的。但不可因噎廢食啊。別的不說,當初我在錦官院時,聽說一年向海外賣出的絲綢錦緞,僅江安一處一年就能換回數百萬兩白銀。再算上民間的交易,各省互通有無,銀錢流轉,受益的行當甚多。江安物阜民豐,大半是靠這個。貪官固然該查辦,但也不能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潑出去了吧。你,你這都是聽誰說的?”

其實她真正想問的是“你是否真的沒有參與”,但畢竟繹之謙之前表過態,再追問就顯得太不相信人了。

繹之謙老實答道:“是在書塾讀書時,好些同窗都在傳。有的還拉我去和京中別的書院書塾的秀才舉子們聚談。大哥也說傳言不可盡信,叫我不要去和他們瞎混,免得被人當槍使。我才沒有去。”

“恩,大哥為人老成持重,你聽他的就對了。”貞錦依算是放心了些,“最好請他再尋熟人打聽打聽這些傳言的由來。”

青年人,尤其讀過書有知識的青年才俊,難免會關心政事。然而他們畢竟涉世不深,得到的消息很可能是有人特意過濾甚至扭曲過的。

貞錦依來自信息社會,深知消息來源的重要性,也懂得謠言傳播是怎么回事。況且她本身就在染織局里,也很想知道外面的真實情況。

然而繹之謙卻搖頭:“京里不同江安,我們家在這里的故交有限得很。倒是大哥說了,京城那些勛貴子弟,憑恩蔭也能得個貢生,不必經縣試鄉試上來,徑直就可會試。他們有的是空閑清談。我們卻要一層層憑自己考上去,好容易走到了這一步,得把心思多用在讀書上,明春好生掙上功名,才好回去見父老。我也覺得大哥說得有道理。”

“對對對!”貞錦依真心誠意地贊同,“你能這么想就對了,幸虧有個好大哥啊!”

繹大少爺夫婦還真是頭腦清楚的人,她很慶幸有這樣的人在身邊。

但想繹大少爺這樣說多半是出于謹慎,未必盡知這里頭的厲害,回頭還須再提醒提醒大奶奶朝局中的派系之爭,讓他們夫婦心里多一些底。

遺憾的是,誠先生和繹大人都不在這里,否則跟他們商量商量,以他們的老道和人脈,更能多看清一些朝中紛爭的狀況。

其實這時候江安也頗不平靜。

內閣下令調石大人回京的消息傳出,景州不少讀書人亦如京城舉子一般,風傳是因為石大人查布政司與錦官院的貪污案得罪了人,被那些貪官疏通朝中勢力,這才將他調回去任個閑職,以免他再查出更多的貪腐之事。

因而石大人離開景州那天,景州百姓舉著萬民傘,蜂擁在城門外送行,其中大半是年輕的書生。

有兩個老舉人還被推舉出來,捧了盛了雙新靴子的托盤上前,依著“貪官留帽,清官脫靴”的民俗,請石大人留下舊官靴。

石大人很是感動,團團作揖謝了眾人,還應眾書生所請,收下了上千人署名的“萬民書”,答應帶去京中,交到圣上手中。

前來傳令的吏部主事有些哭笑不得,勸道:“石大人并非罷官免職,回京是因刑部有案子要他查,說不定還要高升呢。”

那些送行的哪里肯信,倒是有人往他手里塞銀子,拜托他在路上勿要為難石大人。

吏部主事推拒唯恐不及:“你們敬石大人是清官,難得反要讓我做個貪官不成?”

送行的人這才罷了。

景州城內外的秀才舉子們參與寫萬民書的最多,唯有景州書院舉子多,功名之心也甚重,在山長和誠教授等人的約束之下,舉子們都在書院埋頭預備明春的會試。

石大人回到京中,果然不負所托,從速將“萬民書”呈送內閣,并附上奏疏,諫言盡快判決江安布政司諸官之罪,以及查辦錦官院督辦珞興陽等人。

內閣當即由朱閣老親自擬票貼黃,送呈御書房。

御筆監的設立雖說擱置,因奏章日益增多,批紅時正昌帝還是交給了黎安民執筆,自己只是口述。

朱批以“事涉人員財物眾多”為由,下旨由戶部會同吏部、御史臺細查。幾部接了旨各自派出干員去江安查賬目、核人證物證。

因正昌帝特意關照,據實查對,不可牽扯過廣,不可滋擾地方,派去的人謹慎核查,直查了一個多月。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零點看書手機版閱讀網址:.lingdiank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