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

第八百五十五章 俯瞰

第八百五十五章俯瞰第八百五十五章俯瞰←→:

蠻荒天下,四條劍光如虹,劃破長空,劍光所至,一處處云海盡碎。

陳平安頭戴蓮花冠,青紗道袍,背夜游劍。

寧姚身穿一件法袍金醴,背劍匣。

齊廷濟與陸芝御劍遠游。

陸沉將神識凝為一粒芥子大小的身形,將那頂蓮花冠的一朵花瓣作為道場,端坐其中,好像覺得趕路有些悶,就一個蹦跳起身,打了一套拳法。

齊廷濟以心聲笑道:“隱官好像是在照顧我們的御劍速度,不然可以更快。”

當下的陳平安,可謂游乎天地之一氣,就像一葉扁舟,在光陰長河始終順流之下,反觀其余三位劍修,就需要蹚水趕路。

陸芝有些心不在焉,撇撇嘴,她在忙著打量那只劍盒里邊所藏之劍,各有銘文,小小劍盒,估計就是一件白玉京重寶,有那芥子納須彌的神通,使得盒內八把長劍,小巧袖珍若飛劍,劍名分為秋水,游鳧,刻意,鑿竅,南冥,游刃,蜩甲,山木。八把古劍,劍氣盎然,皆蘊藉一份大道真意,難怪白玉京三掌教先前在城頭掏出此物,滿臉肉疼神色,估計是陸沉自身道脈的傳家之寶?

陸沉一邊花俏走樁,呼呼喝喝的,跟個江湖武把式差不多,一邊好奇問道:“陸先生,老大劍仙就沒有幫你安排退路?”

照理說,以陳清都最不愿與人欠債的脾氣,對陸芝這個戰功卓著的外鄉女子劍修,肯定會特別厚待。

陸芝看在劍盒的份上,就與陸沉實誠說道:“確實找過我,想讓我去神霄城煉劍,沒答應。”

不然老大劍仙會與文廟打聲招呼,等到南婆娑一役結束,陸芝就可以趕赴青冥天下。

陳清都其實先后勸過兩次陸芝,一次是讓她不要死心眼,太過刻意追求第二把本命飛劍“北斗”的煉化,先躋身了飛升境再說。

第二次,就是希望陸芝遠游青冥天下,例如在白玉京撈個不記名的客卿身份,先在那邊安心煉化兩把本命飛劍,破境、煉劍兩不誤,等躋身了飛升境,要是覺得白玉京那邊修行無趣,規矩太多,就去大玄都觀找孫懷中幫忙,隨便撈個道官身份。

陸沉說道:“陸先生遲遲未能破境,殊為可惜,老大劍仙的建議很好啊,到了白玉京,我,還有余師兄,肯定都不會約束陸先生,為何不答應?”

陸芝給出一個很陸芝的答案,“懶得跑那么遠的路。”

一來不愿意老大劍仙為自己,去跟文廟打交道。再者那座青冥天下,人生地不熟的,她沒臉皮跟人借錢。

陸芝在劍氣長城,就是個從無閑錢的窮鬼,身為大劍仙的俸祿,以及所有戰場殺妖的報酬,都拿來填補那個飛劍“北斗”煉化的無底洞了。

陸沉聽見了她這個說法,非但不意外,反而覺得理所當然,對陸芝又高看一眼,忍不住多看了她幾眼,打定主意,看看將來有無機會挖墻腳。

在磨礪第二把本命飛劍“北斗”的一事上,陸芝實在是耗費了太多心神和精力,她雖然是浩然人氏,只不過她對家鄉天下,好像沒什么感情,從不談及,以至于不少劍氣長城的年輕劍修,一直覺得陸芝就是本土劍修。

而事實上,陸芝那把在劍氣長城從未現世的本命飛劍,南斗掌生,北斗注死,又與青冥天下擁有一份天然道緣,畢竟有那玉京群真集北斗的說法。

當年跟隨倒懸山一起遠游青冥天下的十六位劍修,由元嬰老劍修程荃領銜,如果陸芝愿意點頭,順便也好對其余十五位劍仙胚子,有個照應。

只是陸芝沒點頭,陳清都也就作罷。

與一個不惜拿命去換取城頭刻字的女子,說什么如何如何便大道前途不可限量,好像沒什么用。

連陸沉都聽到個小道消息,師兄余斗曾經私底下讓倒懸山的那位大弟子,捎話給陸芝,邀請她去白玉京,擔任一樓之主。可惜在陸芝那邊吃了個閉門羹,師刀房那位看門女冠,最后都沒能與陸芝見上一面。

陳平安突然開口道:“陸芝你其實可以在陸掌教的南華城掛個名,當個記名客卿,以后就是半個自家人了,就像不常串門走動的遠房親戚。”

白玉京五城十二樓,三位掌教,各有一城,此外二城十二樓,或是三脈掌教附屬,或是自立門戶的道脈。像那青翠城是大掌教的修道之地,南華城更是陸沉的一畝三分地。

齊廷濟附和道:“我沒意見。”

既然都是半個自家人了,那么陸芝就沒必要歸還那只劍盒了吧。

寧姚點頭道:“是好事。”

陸沉斬釘截鐵道:“陸先生愿意屈尊當南華城的客卿,貧道歡迎之至,只不過親兄弟明算賬,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陸芝說道:“沒興趣當什么客卿。”

這趟聯袂遠游,已經路過不下百余個蠻荒天下的王朝、宗門、仙家勢力,但是陳平安的表現,就只有兩個字,克制。大多是低頭看幾眼,就帶著寧姚他們一掠而過,不作任何停留。一顆道心,古井不波。

陳平安說道:“在《丹書真跡》倒數第三頁,記載了三山符,但是根據書上記載,此符除了使用次數,好像還有個至為關鍵的局限,陸掌教可有破解之法?”

陸沉笑道:“倒也不難破解,就是有點耗錢,當然還要用上一門白玉京秘法作為引渡。當年師兄在玉皇城為天下各路道官傳道,三山九侯先生暗藏其中,聽了三天兩夜,被師兄看破,就與三山九侯先生請教過一些符箓學問,貧道當時就在一旁看熱鬧呢,后來師兄首創三山符,那道初符的繪制過程,貧道有幸都瞧在眼里。”

此符是以觀想之術,打造出三座類似山市的渡口,就像在天地間開辟了三扇門,位于光陰長河之畔,形成山水相依的格局。

但是根據《真跡》的注釋批注,所觀想三山,修士需要自己曾經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