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子里的人都這樣,他天天跟這些人待一塊兒你還想他能多想的開”,鞠敏嘆著氣卻笑著說道:“反正彩禮就是給咱爸咱媽的,他們是自己留著還是花在別的地方都行,我不管。”
鞠靜還覺得氣悶要說兩句,鞠靈把她扒拉到一邊兒對著話筒說道:“大姐,林家那邊不辦,那你們在咱家這邊辦嗎?咱家就是開飯店的,要是不辦也說不過去吧。”
“咱爸說想辦一場。他說這些年光給別人上禮了也得想法往回收一收禮金,到時候把收的禮金都給我”,鞠敏笑著說道。
“那太好了”,鞠靈高興的說道:“大姐,我要攢錢給你買一身兒最好看的衣服,到時候你穿去敬酒。”
辦婚禮新人敬酒,特別是敬自家親人是自來就有的規矩,甭管婚禮怎么簡略這個步驟一般都不會省去。鞠靈就想自己大姐在親戚面前好好的露一次臉,讓他們都知道鞠家的姑娘有多帶勁兒。
鞠老三家喜事連連,張永麗那邊的情況也越來越好。
九月她利用每個周末的時間去縣城農科所組織的培訓班聽課,學到不少東西,對她擴大養豬規模,更加科學有效的養豬非常有幫助。
現在她養的第一批豬已經出欄,第二批豬崽也已經入欄,張永麗按照培訓班教的養殖方法配豬飼料喂豬,小豬長的特別快。
此外,唯一的那一頭母豬也已經帶上崽子,再過不久就能下崽,張永梅不打算賣豬崽,她要把小豬崽子都留下來養成大豬再賣。
鞠靜跟張永麗時常通話,了解養豬的情況。
鞠靜也跟著上培訓班了,因為識字多又記了筆記,所以學的明顯比張永麗扎實明白,張永麗遇到問題找不到人解決就打電話問鞠靜。
一些比較專業的問題鞠靜當然沒有辦法幫張永麗解決,她就大著膽子去農科所找那里的工作人員咨詢,一來二去的,她跟那里的工作人員基本都混熟了。
其實很多地方都有農科所、種子公司、農機局這樣的單位,有的接地氣經常下鄉幫助農民解決問題,還會下鄉搞良種推廣什么的。有的地方的不那么接地氣,不過有問題找過去那里的工作人員也都會想辦法幫忙解決。
張永麗自己愛鉆研,又有人幫忙,這養豬事業當真是越搞越紅火。
三姐妹都替張永麗感到高興,鞠靜甚至還半開玩笑半是認真的跟張永麗說她在外邊混不下去就回來給張永麗打工,逗的張永麗笑的合不上嘴。
元旦之后鞠靈為期末考試點燈熬油的學習,鞠靜也一連在網吧加了好幾個夜班,每次回家休息都倒頭就睡,飯都沒辦法給鞠靈做。
鞠靜為啥這么忙呢?
因為老板把網吧轉讓給別人了,新老板特別會做生意,隔幾天就要搞一個活動,網吧生意越來越火爆。來上網的人增多,可網管和收銀的工作人員并沒有增多,那每個人的工作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忙忙活活又天天熬夜吃不好睡不好的結果就是鞠靜在鞠靈期末考試的當天病倒了。
她在網吧暈倒被送去醫院,醫院讓聯系家屬,她誰都不讓聯系,愣是自己打著點滴樓上樓下跑好幾趟又是繳費又是領藥的。
晚上鞠靈考完試回到出租屋發現鞠靜竟然在家還挺稀奇的。
“二姐,今天網吧不忙嗎?”鞠靈扒著廚房的門問道。
鞠靜把早就熬好的粥盛出來,又去切咸菜,一邊忙活一邊回答道:“在忙也不能不管你啊。今兒考的怎么樣?什么時候放假?”
鞠靈不覺有異,洗完手坐到餐桌邊上等著咸菜上桌:“考的還行,不能比期中差。后天出成績,取完成績再打掃完衛生就放假,我打算大后天回家,你要一起回去嗎?”
鞠靜把咸菜放桌子上,端起碗一邊吸溜粥一邊回答道:“不回,老板給我漲工資了,我打算干到春節前再回去。”
“哦”,鞠靈應道,隨便一瞥就瞥到鞠靜的左手手背上紫了一片,擔憂的問道:“你手怎么弄的?磕到哪兒了?”
其實不是磕的,是拔針后沒按好弄出來的。
鞠靜順著她的話說道:“我也不知道,當時沒覺得疼后來才發現紫了,沒啥大事兒。回家你幫咱媽多伺候伺候咱奶,我發現在飯店干活兒可比伺候咱奶輕巧多了,你別讓咱媽太累。”
“我知道,選村長順便也幫你投票”,鞠靈的注意力被她岔開,還挺樂呵的說道。
說到選村長,鞠靜的臉又耷拉下來。
張永梅真沒說錯,鞠文啟還真是個官兒迷,不知道村里誰跟他說啥了,他就成天惦記著當村長,好像不當這個村長他就活不下去了似的。
這樣說有些夸張,不過鞠文啟確實特別看重這事兒,為了當村長甚至對外說只要選舉的時候給他投票晚上來飯店玩兒就不用花錢。
他以為他在這個家還說一不二呢,張永梅知道這事兒后關起門來給他罵了一頓,還打電話給姑娘,仨姑娘又挨個給鞠文啟一頓數落。
鞠文啟想當村長的心還在,不過不敢有什么動作,只敢跟人嘮嗑的時候提一提這個事兒。
“你學習好,又發表過那么多文章,咱爸總覺得你說話有道理,回家你多勸勸他,實在不行罵他兩頓也行,讓他消停一點兒,別剛把債還清就瞎嘚瑟。他就是蹦跶成竄天猴也是連大地都不能種的鞠老三,半點兒本事沒有還嘚瑟什么勁兒啊。”鞠靜沒好氣的說道。
鞠靈應下來,還讓鞠靜別擔心,這個寒假她肯定要看好鞠老三。
期末考試的成績跟鞠靈預測的差不多,穩中有升,升的不多,就一名,不過鞠靈已經非常滿足。因為名次越靠前越想往上追就越困難,還是不能心急得慢慢來才行。
第二天她收拾東西回家。
客車開進村她差點兒以為自己進錯村了。
這才幾個月啊,小富強屯的變化著實不小。
應該說靠村邊的這幾戶人家變化不小。
特別是鞠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