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端

第151章 和親

巡幸洛州和賓州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姬繁生剛回到昊京的時候,已經是暮春時節了。

回顧這個旅程,除了在紫云山的遇刺,其他都還是足以向衡英夸耀的。

銅礦的事情本來還有些棘手,但在賓州牧的調停下,那三個大礦主都看著安分了許多。

尤其是,他們聽說了皇帝在海邊活捉了海藻精的神跡,都忍不住兩股戰戰,不敢再多生一點貪欲,恨不得立即把銅礦徹底交給了朝廷才能安心。

其他州府的官員也都對皇帝的英武真心佩服起來,民間紛紛有了“鴻音有幸,繁生中興”的說法。

至于那個海藻怪被周堯提前送回了昊京,瑯嬛閣的老閣主將那海藻精收了去,不知是煉丹,還是做藥。

據說是煉丹爐開了七七四十九天,當時整個瑯嬛閣都是一股子海藻味。

但皇帝卻越發的不開心起來,眼瞅著白芷國的國力日漸衰弱,壺鏡國得了教訓,也不敢再高價出售他們的稀罕玩意,只怕老百姓也拼命逐利而放棄了農耕本事。

四夷都開始消停下來,唯有烏延國還在那邊兵強馬壯。

五月十五,朝廷收到奏報,說是烏延國的國主請求議娶鴻音王朝的公主。

這一下,長公主的事情似乎必須得有個說法了。

蕊兒本來從賓州回來,一門心思都在那賓州牧身上。卻不料,還有這一出好戲在等著他。

禮部的新尚書是皇帝親自拔擢的制科狀元孔與德,他自然是心里向著皇帝的,第一個出來諫言,“陛下,公主和親,乃是國力衰弱時的無奈之舉。

如今我們國力昌盛,若再行和親之議,那不是徒惹四夷笑話?”

大臣們聽了這話,有贊許的,說狀元的理論水平就是不一樣,一開口就是高屋建瓴,從根源上講清了和親的弊端。

也有很多人不說話,且等著看有沒有出頭反對。

果然,一邊的大理寺卿秦瀾走出來道:“陛下,且莫聽人空語誤國。”

孔與德看了看秦瀾,這是一個中年開外的男子,肉肉的雙下巴,一雙小眼睛,看著很是溫和的樣子。

可是,一出口就指責自己空言誤國,是何居心?

朝臣們看見有人公然反對,也立即有了主心骨,畢竟這秦瀾可是太師的關門弟子。

老太師雖然又很久不上朝了,但秦瀾作為他的代言人,那依然是可以一言九鼎的。

皇帝看了看秦瀾,知道他必然是有自己的想法,那就給他一個開口的機會吧,總比窩在心里,暗暗的給自己搞事情要好得多。

“秦愛卿,不知有何高見?”

那秦瀾很是謙遜,將那笏板放在胸前認真的行了一禮,才慢慢說道。

“陛下有所不知,這公主平日里享受舉國奉養,關鍵時候,自然是要為國效力的。

與烏延國聯姻不僅是結兩姓之好,更是結兩國之盟約,不知孔尚書為何要反對呢?”

孔與德淡淡地看了一眼秦瀾,這種人嘴上說的漂亮,若是讓他的妹妹、女兒去和親,估計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不過是借著別人的便宜,做自己的道場罷了。

“陛下沒有公主,如何和親?裴淑媛腹中的龍裔還未降生,就算是公主,年齡幼小,根本不適合許婚。”

孔與德故意抬出裴淑媛來,似乎是讓秦瀾顧忌一下,若是開了和親的先河,那裴淑媛來日若是誕下公主,也免不了這樣的命運。

秦瀾似乎微微愣了一下,卻依然直言道:“我說的自然不是裴淑媛腹中的龍裔。誰不知道,陛下還有一個胞妹,也在京中。

既然同是天家骨血,雖然沒有分封,但誰又敢說她不是公主呢?”

秦瀾的話一出口,大家都不禁佩服他的勇氣。

要知道姬繁生對蕊兒這個妹妹可是呵護備至,就連這次公開巡幸都帶著她去的。

讓皇帝把自己從小一起長大的妹妹送去烏延國跟那個糟老頭子和親,他怎么不生氣呢?

果然,姬繁生拍了拍御案,“大膽,秦瀾,朕的胞妹也許你隨口議論。”

左右的武士立即知趣的站在秦瀾身邊,就等皇帝下令,就可以拖出去打屁股了。

自從恢復了廷杖的舊例,這些金戈武士就特別的威風,那可是掌握著朝臣們的性命啊。

若是下手重了,就是廷杖二十也可以讓你一命嗚呼的。

而且皇帝在氣頭上,真要打死了,也只會說這個大臣不經打,哪里會懷疑到是金戈武士搞的鬼。

因此,這逢年過節,金戈武士的過節紅包就越來越豐厚。

倒是金吾衛的黎將軍對他們約束的比較狠,收紅包可以,但是不能手上沒輕沒重。

朝臣們總是要些體面的,廷杖已經是羞辱他們了,真要是打死了,這可是傷陰德的事情。

但金戈武士們也往往比別的殿前武士們要趾高氣昂一些,畢竟是可以給大臣們打板子的。

當然,這些金戈武士也不是普通人可以做的。

他們都是從朝中六品以上官員的子弟中選取的,經過了南水營的一年集訓,這才能在殿前當差。

要是普通人也休想把這些金戈武士管理的妥當,但金吾衛的黎將軍也不是普通人。

他是安德烈的親外甥,他的母親是清河長公主,而父親更是曾征戰會昌郡,年紀輕輕就就獲得了彪炳戰功的撫遠老將軍。

在這樣的世家子弟帶領下,金戈武士雖然嬌縱,卻也是令出必行。

黎將軍對皇帝的武功那是一百個佩服,一千個贊嘆,因而忠心耿耿,時刻都想陪在皇帝身邊。

但皇帝偏偏冷著他,反而喜歡跟那些文臣們討論經史子義。

說來也怪,皇帝越是冷著他,他卻越發的對皇帝崇敬起來。

那些文臣們卻不喜歡,覺得皇帝好空談不是好事,但鴻音王朝祖訓即是如此,很多事都是需要朝臣們反復商議的。

可是皇帝只跟他們討論學術,遇到問題卻乾坤獨斷。

這哪里還有一絲議政的風范?

這次遇到烏延國要和親,竟難得的見皇帝還垂詢大家的意思。

黎將軍在一邊笑而不語,皇帝陛下這肯定又是在試探大家的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