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風第四百四十一章功成_wbshuku
第四百四十一章功成
第四百四十一章功成
兩萬契丹騎兵第一次沖鋒碰了個頭破血流,居然有七千多契丹精兵喪生,不過已經打出火的契丹將領并沒有因此而退縮,.\這一次他分別將手頭的兵將重整旗鼓后,從兩側和正面同時發起了進攻。
不過當這名倔強的契丹將領在發布完進攻的命令后,便被兩枚同時而至的炮彈連人帶馬轟成了碎片。主帥的陣亡對于這支騎兵部隊的打擊是難以估量的,同時這也是楊崇岳在接到王順的信件后給炮兵發布的固定命令。一旦發現敵軍主帥方位所在,只要在火炮的打擊范圍內便立刻集中火力先轟殺敵方主帥。
主帥雖死但命令還在,契丹騎兵依然按照已經策劃好的方案繼續向宋軍發起沖鋒。如果說這支契丹騎兵第一次沖鋒便采用這樣的戰術的話,那對這支手持熱兵器的宋軍來說是相當棘手的。不過現在宋軍已經開始穩扎穩打起來,尤其是在出人意料的情況下居然硬扛住了契丹騎兵的沖鋒,這對于宋軍將士來說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由于宋軍將領手中有望遠鏡,所以契丹騎兵調兵遣將的陣勢并沒有逃出宋將的眼晴,針對契丹騎兵的調遣和進攻方向,宋軍士兵也開始按照主帥的要求有針對性的進行移動。這一次契丹騎兵的進攻對于宋軍來說相對剛才的突然襲擊就輕松了許多,火炮陣位已經排放完畢,在射殺了契丹主帥后,火炮便根據契丹騎兵開始集結的地區開始了射擊。契丹騎兵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還沒有出發便受到了宋軍遠程火力的打擊,這實在是超出了他們戰爭常識之外。
火炮接二連三地轟炸使得契丹騎兵集結非常不順利,在沒有做多少準備的情況下,契丹騎兵開始他們第二次沖鋒。這一次三面同時進行。可惜宋軍的表現比剛才更加出色,從容地整理隊列后,在火炮打擊過后,契丹騎兵一進入火槍的最大射程之內,宋軍便在戰鼓的指揮下開始射擊。
有了剛才的經驗,現在的宋軍射擊目標更有針對性。由于是三面進攻,盡管契丹騎兵事先的集結被火炮所擊潰,沖擊陣形也是散亂不堪,但這樣對宋軍的火槍手來說反而更麻煩了。像剛才那樣射出去的子彈未必會像剛才那樣百分百的擊中敵人。不過宋軍士兵在火槍最大射程之內,首先瞄準射擊的便是敵人的戰馬,然后在敵人逐步逼近后,再瞄準騎手進行射擊。
這樣一來對契丹騎兵的傷害反而更大,因為在騎兵沖鋒的過程中,如果子彈打中了戰馬,那騎手必然會跌落在地上。在戰馬如此高速行進的過程中落馬,就算運氣好不被后面的騎兵踩踏,單是這跌落下來所造成的傷勢也會讓騎手痛苦不堪直接失去戰斗力,跌斷手腳被俘也是遲早的事情。而且契丹騎兵也并非是傻子,盡管不知道宋軍士兵手中拿的是什么武器,但也清楚是火器的一種,他們在沖鋒的時候也在馬背上利用自己的騎術作出種種動作,使得宋軍無法準確地瞄準射殺騎手。但是宋軍采用的是先馬后人的策略,這大大壓制了騎兵個人騎術給宋軍士兵所造成的難以瞄準的困難。只要戰馬完蛋,騎手也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這一次沖鋒,最靠近宋軍的距離也還有五十丈,比上次還慘,不過三面攻擊分兵所造成的結果便是每一面契丹騎兵損失都是要比第一次小的多。不過加起來陣亡的契丹士兵損失也是相當可觀的,估計也有三四千之多,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在其集結的時候直接被火炮轟炸而死。
這一場騎兵和步兵之間的遭遇戰日后被寫入了大宋軍中的戰例課程之中,也許在這次戰斗過程中,大宋熱兵器部隊的戰術上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除了被動等契丹騎兵攻擊給對手造成巨大難以承受的損失之外,沒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就連對手在第二次發起沖鋒失敗潰逃的時候,這支軍隊的指揮官也沒有把自己的兩千騎兵派出去繼續追擊,而是在等友軍到達后配合友軍追擊契丹殘兵,最終固然是完全消滅了這股契丹騎兵,但是其被動攻擊的劣勢也是顯現無疑。
不過這場戰斗的意義是深遠的,想象以一萬步兵來對抗兩萬騎兵,自古以來能夠成功抗住的也許用一只手便可以數過來。但是能夠做到自身無一人傷亡,這就足以震撼人心了。任何一個稍懂軍事的人都明白這其中包含著什么意義。而且最重要的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也就是說只要給熱兵器步兵以足夠的時間,他們將會是任何敵人最可怕的惡夢。如果一個人不懂軍事的話,那也可以從這場戰斗的結果看到,本來大宋守城技術無雙,再加上火槍的話,那天下估計沒有什么人能夠突破大宋的城池了。
熱兵器作戰的首次登場,使大宋的軍事水平揭開了新的一幕,也正是這一戰最終確立了大宋統治高層大力發展熱兵器的決心,這也使得大宋的火器發生了質的改變——以火槍、火炮為核心的武器系統將會得到更加深入的發展,由此轉變而來的戰術研究也將會進行。這一切看似簡單,但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宋人如果真的下決心對某種武器系統進行深入研究的話,那樣日后衍生出來的作戰方法將會層出不窮,到時候熱兵器部隊被動防守的局面將會被打破。甚至只要隨著火槍和火炮的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達到后世的應用水平也是很難說!
當王靜輝走到楚州的時候,這才收到已經過去了八天的這場戰斗簡報。在看過這簡單的戰斗介紹后,他沉思了良久。他不知道這火槍火炮能不能夠使得宋人真正抵抗住游牧民族的入侵,會不會在日后某個時刻大宋屈服后,這些火器反而被游牧民族所掌握成為壓迫漢人的幫兇?!王靜輝對此并不清楚,他只知道后世元朝的有關歷史上有過元蒙軍隊用火器使用在西征的戰斗中。至于到時候會不會重演這一幕,他心底是沒有什么絕對把握的。
“只有徹底征服一切對手才能夠高枕無憂!”王靜輝心中暗暗想到。他倒不至于想著殺光所有的游牧民族,但是只要大宋能夠給他們足夠的壓力,讓他們保持對大宋的恐懼感,想來大宋平安上兩三百年也未必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等兩三百年后,以大宋今時今日的發展速度,恐怕達到后世十八世紀中后期的水平都有可能,社會制度還不知道要變成什么樣呢?!不過有一條是真的,只要大宋能夠保證自己一路領先,自身足夠強大,外敵也絕對不敢招惹大宋!”王靜輝有些出神地想到。
不過王靜輝卻沒有閑著,他立刻把心中對熱兵器的一些想法整理了一番,從而寫出了數本奏章。這段時間他們選擇乘船前往汴都開封,除了和老婆站在船頭欣賞沿途的風光之外,其他時間都是在船艙中的書案邊伏案疾書。而趙淺予和他的徒弟還有一直跟隨他身旁的趙公公幫助他整理已經寫出的文字,這一切一直持續到了他們快要看到汴都城墻為止。
在王靜輝從楚州到汴都的這半個月當中,大宋北伐軍隊在遼國南部橫沖直撞,中路軍楊崇岳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便讓析津府屈服在他的炮口之下。析津府守將蕭兀納在析津府城頭和他的將領們被火炮擊中連尸體都找不到。圍困了幾日后城中群龍無首,在宋軍的強勢威逼之下獻城投降。
析津府沒有遭到太大的破壞便落到了大宋的手中,這個消息徹底震動了遼國統治高層。這對大宋來說更是一劑強心針。析津府的完好程度對大宋日后能夠守住燕云來說意義重大,有了這座契丹人經營了百年之久的堅城,到時候大宋完全可以依托這座堅城建立一系列衛星城寨來協助防守,從而依托長城建立一道銅墻鐵壁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析津府的勝利標志著長城以南完全成為大宋的國土,至此大宋熙寧北伐的全部戰略目標皆都實現,籌謀了數年之久的燕云計劃在大宋的自身積累實力和一系列外在因素共同的作用下,終于瓜熟蒂落,而大宋也隨著這次北伐的勝利,自信心大大加強。
不僅如此,無心的特種部隊在得到加強之后,便在遼國中京道腹地橫行無忌,差點兒讓呂大防的跨海登陸作戰部隊全部變成騎兵。由于無心的戰果豐厚,使得跨海登陸作戰部隊不得不變成了特種部隊的運輸隊伍,停泊在來州港口的船隊每天都要往返于大宋和來州之間,以便運送戰利品。
王順所率的西路軍在支援楊崇岳攻打析津府之后,其余各部不過才五萬人而已,但是就憑著這五萬人橫掃遼國西京道。他們跨過了長城進入了真正的草原,不過在一年半以前為了報復阻卜人,他們已經將遼國西京道上最為強大的白達旦部完全擊潰,加上后續不斷的騷擾,致使其殘部不得不向東部遷移。
這一次王順率部放棄了析津府的戰功北上,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徹底將白達旦部消失。王靜輝曾經在給王順的信中隱約暗示了阻卜人對大宋日后的威脅。現在遼國已經江河日下根本無法對大宋造成任何威脅了,打擊阻卜人在王靜輝眼中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個時候的阻卜人居然能夠對遼國產生巨大的沖擊,這不能不讓王靜輝對生活在后世內外蒙古地區的阻卜人上心。
作為南阻卜部的白達旦部已經被定西軍打擊過后,逐漸走向了分裂衰退的境地,但是王順不認為窮追猛打是多余的,相反他比大宋任何人都對游牧民族的威脅更加上心。他的河套平原可是緊緊貼著阻卜部活動的范圍,如果阻卜部對大宋構成威脅,那第一個受到沖擊的將會是他。
雖然南阻卜部的白達旦部已經遭到了巨大的打擊,實力已經不足為慮,但是一旦北阻卜部的磨古斯再次強大起來的話,那樣南阻卜部的白達旦部說不定也會跟著有咸魚翻身的可能性,這是王順所絕對不允許的。所以這次北上進入西京道的北部就是為了完成徹底瓦解白達旦部的任務,讓南阻卜部徹底消失,為日后應付北阻卜部沒有后顧之憂而做充足的準備。
對于大宋人來說定西軍進入西京道北部是在戰略上為日后爭取優勢,而對于實際承受其壓力的白達旦部和西京道其他部落而言,王順和他的軍隊是徹頭徹尾的災難。只要在他們視野范圍內的一切部落都是他們所要攻擊的目標,人口、牲畜全部都是他們的戰利品。
因為白達旦部實力在這近兩年的時間內沒有多大的起色,他們的兄弟北阻卜部在同樣受到定西軍的打擊報復之后,對西京道已經持徹底放棄的態度,這其中也包括了白達旦部。所以靠自身恢復實力是非常緩慢的,這兩年來連上次戰爭的創傷都沒有愈合,再次碰到定西軍這群堪比蝗蟲的煞星,他們面前只有投降一途可走。
王順在楊崇岳攻克析津府的時間里如同旋風一般從西京道北部席卷而過,只有少量不成氣侯的小部落漏過了他們的搜索。至此遼國西京道北部也成為一個巨大的“無人區”。王順從他的“戰利品”中挑選出一半精壯男丁,還有大量的牛羊馬匹牲畜交給從河東路出發的那兩萬宋軍,讓他們把這些戰利品護送回汴都開封,交給樞密院來處理。剩下的三萬定西軍又分出一萬帶著剩下的“戰利品”返回河套平原,而王順則帶著剩下的兩萬定西軍向東南前進。
在王順眼中如果按照王靜輝事先的打算,這場北伐戰爭到現在應該可以算是結束了。不過在沒有接到朝廷樞密院的正式批文的情況下,這場戰爭就還沒有結束。在他眼前要么直接向東,像東路軍跨海登陸作戰部隊那樣進入遼國中京道橫行肆虐一番;要么向析津府進發會合楊崇岳。自從進入西京道北部草原后,他就和中路軍失去了固定的聯系,他現在還不知道楊崇岳已經拿下了析津府。不過按照中路軍的實力,拿下析津府已經是十拿九穩的事情。他只需要趕過去會合,也可以堵住朝廷中某些人的嘴巴。
最終王順還是率領部隊放棄了挺進遼國中京道大鬧一場的誘人想法,快馬加鞭地向析津府趕去。他的部隊沒有多少補給了,在這茫茫大草原上,如果不是情報局提供幫助,又給地圖又提供向導的,他們不要說去追殺南阻卜部殘余部落,搞不好在這里迷路稀里糊涂做了枉死鬼也說不定。向東路軍那樣大鬧中京道確實很誘人,但是他的補給可不允許他這么做,最現實的選擇便是向楊崇岳那里靠攏,既能夠得到充足的補給,又可以給朝中守舊力量一個交代,免得給人落下飛揚跋扈的印象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楊崇岳在攻克析津府后,便立刻沿長城一線收拾遼軍殘余,這里已經沒有什么嚴格意義上的遼軍主力了,多是一些幾十人左右的契丹殘兵四處奔逃。在利用優勢兵力控制了長城一線之后,楊崇岳也沒有繼續向北進發,只是穩守長城,除了加固一些險要地點的城寨防務之外,同時也是在等待朝廷的下一步命令——到底是否有必要向北繼續討伐遼國!
到底有沒有必要繼續討伐遼國,這是擺在大宋君臣面前又一個重要的命題,其重要性不亞于數月前決定何時出兵遼國一樣。當王靜輝回到汴都開封后,滿大街都是販賣報紙的報童。他現在才剛剛回到開封,并不著急入宮面圣,況且皇帝趙頊在得知他北上汴都之后,除了路上收到過催促他快些北上的信件之外,也就沒有什么了。
打開報紙可以讓王靜輝以最短的時間來了解大宋的局勢,當看到所有的報紙上都是統一口徑的報道宋軍一個又一個大捷消息的時候,王靜輝的嘴角微微翹起。在這些報道中,他也看到了幾個熟悉的名字,里面有自己的學生,也有自己非常看好的將領。從各種消息上來看他們都很順利,都在這次北伐當中取得了很多戰功,這也足夠讓他驕傲的了。也許在這個時代有人曾經認為即便是收復燕云的榮耀也未必能夠趕上三榜進士、垂拱殿帶花、頭名狀元的風光,但是他卻不會天真地認為一個狀元就能夠頂得上整個燕云!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