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嫡醫

第11回 遇故人慈母嘆親事

第11回遇故人慈母嘆親事

第11回遇故人慈母嘆親事

作品:

作者:李敘樺

最強,最快更新!

靜和見外祖父答應教自己醫術,高興的直要蹦起來。

周定芳瞧見她,一掃愁容,心中也著實松一口氣,只說道:“如此那你隨外祖父往藥房去一遭,外祖父先教你辨識藥材,再把些湯頭歌教你,你若能悉數背誦下來,我便答應教你。”

靜和連連應是。

周定芳便找了幾本入門的醫書與她,又帶她去家中的藥房,教她辨識了諸如瓜萎、竹茹、白芥子等幾樣常見的藥材。

翌日一早,周氏便來叫靜和起床。

靜和能重生一世,自然是心懷感恩的,聽見外祖母說去拜佛燒香,倒也欣然同意,利索地起床更衣,穿了件楊妃色交頸窄裉褙子,下頭一件淺杏色襕裙,脖頸上帶了一塊小金鎖。

外祖母瞧了她一圈,點點頭道:“這樣穿戴的好,沒的小姑娘家鎮日里打扮的那般冷清。”

靜和笑笑,與外祖母和娘親一道上了車轎。

觀音寺打前朝時便有,雖喚作寺,卻已早無和尚居住,似乎某年某代住了位道行高深的比丘尼,后續便只有些尼姑在此清修,寺廟建在城西南,距離周家不遠。

方此時正直清晨霧氣升騰,寺院中奇松遍植,修篁漫山,橘紅的日光穿過飄渺云層,加上渺渺檀香,給人置身仙山福地,飄飄欲仙之感。

惠清師太在此地信女中有口皆碑,此時卻在閉關靜修,故而周氏三人便自行拜佛。

周氏母女極為虔誠,每回來都是要將寺中大小神祗拜過來,待拜過藥王佛殿,眾人便在涼亭中稍稍休息。

周太太見靜和一路拜過去,面上憂愁之色卻并未緩和,秀氣的眉心反而蹙起來,只當她是小小年紀,耐不住拜佛枯燥寂寞,因此便叫隨行的婆子帶著靜和去西門的素膳齋去買糖炒栗子來吃。

靜和想著這里都是尼姑,走走也無妨,便跟著那婆子往西門去。

因將至八月節,燒香拜佛的人頗多,四處人頭攢動,有些女眷也由男客護送,靜和唯恐有失,倒添些麻煩,便不敢出門,只在寺內找了一株大榕樹,在樹下等那婆子。

因尚摸不清老太太的意思,又煩惱梁媽媽的事,靜和想起這些又覺得心里煩悶,到底要怎么樣才能讓梁媽媽這只狐貍露出狐貍尾巴呢?

靜和一面想著一面抬手扯了一片樹葉在手中揉搓,正無聊間聽見右手邊賣線香佛品的人問一個小尼姑:“小師父,這般急匆匆干什么去?”

那小尼姑邊跑邊道:“方才有位老菩薩在十八羅漢殿暈倒了,師父差派我去請郎中呢。”

十八羅漢殿,不就是祖母和母親休息的那個地方么?靜和正要去問問清楚,卻見小尼姑已跑的沒影兒了。

靜和也不再等那婆子,顧自提步往來路上跑,約莫跑出數十步去,卻迷了方向,原來這觀音寺建的極大,有四個山門,四條道路長得差不多,那些供養佛像的大殿從外頭看也都差不多,她方才來的時候跟著那個婆子,這樣一走,便找不到路。

靜和心里又是害怕怕外祖母出事,又是著急尋不到路徑,只恨恨一跺腳,向那人多處問前來拜佛的人:“請問,十八羅漢殿怎么走?”

“從這里往后走,見著一株大榕樹,往左邊一拐便瞧見了。”卻是一個清冷的男子聲音。

靜和循聲望去,見佛塔香爐右側立著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膚色白皙,生著一對劍眉,穿一領玄色襕邊布衫,一頭烏發簡單用布帛束緊。

靜和心中擔憂著外祖母,只顧道了一聲謝。

那少年瞧著靜和快步跑遠,并未多看,轉身見隨身的長隨抱著兩個碩大的包袱過來,便抬手接了一個過來,往左邊一條道路走去。

那長隨急忙跟上,問道:“少爺,方才那位姑娘是誰?”

那少年淡淡道:“沒什么,一個問路的,”說罷又將另一個包袱從那小廝手中接了過來,那兩個包袱雖重,可在那少年拿在手中,卻顯得十分輕松。

“我自己去見我娘便是,你去山下的客棧訂一間房,這陣子我要在這里住著,過了中秋節再回府。”那少年如是吩咐道。

“少爺,這樣老爺怕是要生氣的,”小廝面上有些為難之色。

少年說道:“不必理睬他,叫你去做只管照做便是。”說罷拎著兩個包袱消失在拐角處。

卻說靜和氣喘吁吁地跑到了十八羅漢殿,見周夫人與周氏已拜完了佛,才回來涼亭中說話等候。

靜和方松了一口氣,周太太愛憐地為她擦拭著面上的汗珠,嗔道:“這孩子,我的身子骨硬朗著呢,你跑這么急,摔著可怎么好。”

祖孫三人說笑著下山,回到府門前下車,周太太瞧見府門前拴著匹馬,遂問:“老爺有客人?”

那家仆說道:“是隋家大爺來了。”

周氏疑惑問:“哪個隋家?”

周太太笑道:“你竟不記得他?是你爹當年做鄉野郎中的時候開草藥堂的那個,你爹還曾在他家藥堂坐診來著。”

周氏方才想起來,說道:“原來是他家,原本兩家也是常來往的,只是他們家前些年搬去金陵才少了聯系,他家大哥兒是不是年長靜丫頭兩三歲來著,如今來找爹爹什么事?”

周太太扭頭向后瞧了一眼,見靜和邊走邊低頭看著一本醫書,落下她二人有幾十步開外,才道:“那位隋老太爺前幾年早已過世了,只有我那老嫂子還在,前兒突然親自登門來見我,倒著實意外不小。這回上京說是想為他家哥兒進太醫院的事兒奔走奔走,我瞧著還有一重意思……”說著又指了指后面磨蹭著靜和。

周氏微微吃驚,說道:“娘,你必是想多了。”

周太太道:“你娘是誰?那隋老太太還記著和兒幼時‘孔融讓梨’的事兒,沒口子的夸獎,只是你們安慶侯府是高門大戶,她不敢貿然前去拜見。這其中意思還不明白,如今估計是打聽到你家來了,打發了峰哥兒過來。”

周氏眉心微微一蹙,反問道:“可和兒還小,尚未到議親的年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