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楸枰之冷子

第十二章:大明(3)

隨機推薦:

土木之變

老朱好讀書,特別是歷史書,對于漢唐滅亡的原因深有感觸,深知宦官之亂對于朝廷的影響。洪武十七年頒布了《皇明祖訓》,嚴禁宦官干政。特意在宮內置高三尺的鐵碑,上鑄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并規定宦官不得任文武官,文武官員也不得與宦官有文件往來,宦官官位不能超過四品,并不準其讀書識字。如果真能實行下去,大明會是另一番情景。

而老朱家的遺傳病卻是不相信任何大臣,特別是朱老四,因為殺戮太多大臣而讓皇帝自己吃不消朝政的復雜和艱辛,一方面建立了內閣,另一方面啟用了一些宦官協助皇帝處理政事。朱朱們認為宦官沒兒沒女,沒有欲望,自然會聽命于皇上,自然可以委以重任。傳說五代十國有個南漢皇帝就是這樣,但凡想在朝廷為官的,一定要閹割了自己。有時想想朝堂上一群沒有胡子,說話聲音怪怪的人們,商量著國家大事,也是很搞笑的。

宣德皇帝留下了三楊開泰(楊士奇、楊榮、楊溥)的內閣,輔佐兒子英宗的同時,也開啟了大明宦官參與朝政的開始。王振是個蹩腳的讀書人,科舉之路他是搞不定的,但他忽然有一天想進朝廷,就閹了自己,果然如愿進來宮。因為通曉文字,深得宣宗喜愛,讓他伺候太子。

王振知道太子意味著什么,曲意奉承,深得太子倚重。宣宗走得早,十年仁宣之治,留下一個富庶的大明,也留下了動蕩的危機。太子即位,是為英宗,王振自然是最受寵的司禮監太監。因為三楊和太黃太后的存在,他不敢越大格,待太皇太后歸西后,三楊病的病,退的退,英宗開始對他言聽計從,尊稱其為先生。他便悄悄地把太祖的鐵牌子弄走,完全把握了朝政。對于朝臣的反抗,他最大辦法就是肢解那些反對者,錦衣衛聽命于王振,任意屠戮大臣。王振另一個本事就是喜歡挑起邊境戰事,幸運的是,他打贏了許多戰爭。

元朝滅亡后,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逐漸接受南北朝的現實,開始和大明來往,幾經輾轉,瓦剌出了一位太師也先,野心勃勃,一直期望能重新恢復元朝的豐功偉績,所以,他總在尋找著機會。他每年都進貢馬匹給大明,換取茶葉等。原本相安無事,但這一年,也先派出龐大的進貢隊伍進京,期望換取更多的賞賜。王振似乎看出了端倪,壓低了馬價。瓦剌使者憤怒而去,秋七月,也先大舉入侵,邊關告急,而英宗卻興奮起來,因為,王振決定皇上親征,郕王監國。廷臣紛紛諫阻,大明太平日久,現在的軍隊根本沒有經過訓練,皇上不聽,他的血液里流淌著祖先的勇武,勢必御駕親征。強悍的旨意,不容置疑的出兵,大軍很快到了宣府,卻趕上大風雨,可謂狼狽不堪。又有人進諫,王振更加狂怒。成國公朱勇等人向他請示匯報,都膝行而前。尚書鄺聎、王佐觸怒王振,被罰跪草中。他的黨羽欽天監正彭德清借天象勸諫,王振也不聽從,甚至說天命如此,即使滅亡,也要前進。八月己酉,皇上駐蹕大同,王振更想北上。這時,鎮守太監郭敬逃了回來,告訴他說敵勢很強,王振這才害怕了。馬上回師,到達雙寨,雨很大。王振最初想取道紫荊關,經蔚州邀請皇上幸臨他的家鄉,又恐怕人馬踐踏家鄉的莊稼,便又改道宣府。看來王振是想在老家留個好名聲。但士兵們迂回奔走,壬戌日才到達土木堡,而且沒有水源。瓦剌騎兵追了上來,假意講和,卻又乘著明軍不備,突然襲擊,官軍大敗。而且英宗被俘,王振竟被亂軍所殺,是為土木之變。敗報傳到朝廷,京師震動,百官先是抱頭慟哭,接下來都御史陳鎰等人在朝廷上奏告王振的罪行,憤怒的朝臣當場打死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和毛、王這兩名宦官。郕王命將王山押往市場碎尸,并誅殺王振的其他黨羽,王振家族不分老少全部斬首。王振專權七年,抄沒他的家時,獲得金銀六十余庫,玉盤一百只,高六七尺的珊瑚二十余株,其他珍玩無數。這是景泰朝最正經的說法。

京師保衛戰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京城大官富戶紛紛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張南遷。于謙、陳循、王直堅決反對,北京是為天下根本,剛剛由行在轉為國都,不能輕易放棄,主張保衛京師。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朱祁鈺九月六日即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也先挾明英宗要挾明廷之計不逞,遂于十月率大軍進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十三日,于謙、石亨率軍與瓦剌軍戰于德勝門外,瓦剌軍大敗。隨后又轉戰至西直門進攻明軍,也被明軍擊退。

瓦剌軍不甘失敗,又在彰義門組織進攻,明軍佯裝失利,瓦剌軍追到土城,被潛伏在民居內的明軍火槍手阻擊,死傷無數,不得推進。加上天寒地凍,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以及源源不斷而來的勤王之師,也先害怕被圍殲,遂退軍,到十一月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解嚴。

于謙和主戰派官員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大明王朝轉危為安。

奪門之變

瓦剌攻打京師失敗,灰溜溜回到了蒙古大草原。英宗便顯得有些多余,是殺是留成了燙手的山芋。最終,為了緩和和大明的關系,同時也是為了惡心大明,瓦剌決定將英宗送回去。畢竟,一年的光陰,英宗成了許多蒙古人的朋友。權力面前無父子,何況是異母兄弟?景泰帝不愿接回英宗,他擔心自己的皇位。而于謙說了句“天命已定”,才使得英宗能夠回到北京。兄弟二人在宮門口寒暄幾句,互相謙讓皇位,幾個回合后,英宗便被送入南宮靜養。錦衣衛自然嚴加防范,表面是保護太上皇的安全,實際是監視英宗,甚至南宮里的樹木都被砍伐一空,吃穿用度都不夠,錢皇后還得做些針線送出賣掉貼補家用。至于兒子的太子之位早就被廢掉。人說皇權無親情,看來是有幾分道理的。

景泰做了八年皇帝,兒子卻死得很早,自己身體也不好,幸虧有于謙等人在,大明依舊向前發展。不過,隨著時光的流逝,景泰生兒子的愿望越來越遠,大臣們自然希望景泰能夠恢復英宗兒子的太子之位,景泰一直說自己還年輕,還可以有兒子,直到大病不起,才下令增加前太子的供奉,并決定第二天早朝,當眾宣布。朝廷上下多少明白,若皇帝不測,前太子會繼位。經常被訓斥的徐有貞、曹吉祥、石亨卻想做出非常事,他們深知自己半斤八兩,與于謙等人的距離越來越大,一旦新皇登基,自己依舊靠邊站,他們瞄準景泰臥床不起,帶人進入南宮,迎回英宗。英宗皇帝隔著門聽了他們的計劃,他再看看自己蝸居八年的南宮,與其老死于此,不如放手一搏,他義無反顧地答應下來。

急促的景陽鐘敲起,大臣們原本以為景泰同意恢復英宗兒子的太子之位。當于謙等人踏入朝堂,太監高呼:“叩拜皇帝!”待抬起頭來,正中坐著的卻是英宗皇帝。一切都晚了,于謙等人只得承認英宗復辟。景泰正在病中,聽得鐘聲,問:“是于謙嗎?”這位皇帝竟然想到是于謙要篡位,可悲呀!當得知是英宗復辟,只得說:“好!”

英宗一面犒賞擁護自己復辟的朝臣,一面殺了于謙等大臣。“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就這樣走上了刑場,天下冤之,卻又無可奈何。于謙心系大明安危,平日里專門研究兵事,甚至四處派出爪牙,卻對曹吉祥等人的密謀充耳不聞,倉促之間大勢已去,確實很可惜。只是太多疑點,惹得后人揣測。許多事情于謙應該是知道的,只是他不想做別的罷了。

英宗當時是不想殺于謙等人的,他知道這些人是大明的棟梁,而曹吉祥等人說,不殺這些人,就意味著英宗復辟是錯的。英宗只得應允,后來還是后悔殺于謙,對于擁立他復位的人開始甄別使用,最終除掉了那幾個害群之馬,出于同病相憐,解除了建文帝兒子的軟禁,但大明開始走向衰敗。他是一位奇怪的皇帝,當了二十二年皇帝,八年囚徒,臨死時最大的功勞就是,廢除嬪妃殉葬的先例!高速文字本站域名xuanyge手機請訪問wap.xuanyge

地圖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