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楸枰之冷子

第七十五章:土木之戰(1)

第七十五章:土木之戰(1)第七十五章:土木之戰(1):、、、、、、、、、最新網址:ishuquge

林生忽然嘆了口氣,道:“這事都過去許多年,說說也無妨。睿皇帝聰明過人,勇武擔當,雖有北狩之苦,然吉人天相,重返大明,勵精圖治。倒是那也先,死無葬身之地。天道輪回,總歸是有正道的。”

殷周一旁笑道:“不是我打擊你老兄,昔日大明二十萬將士,葬身于土木堡,滿朝大臣十室九空,可謂千古未有的大敗,可追溯到當年的靖康之恥,有過之而不及!他雖然回到大明,也被軟禁了八年,還不如在蒙古時快活。我們常常說塞外之人是蠻夷,而我們做的,卻是蠻夷的事!”

這正是我們所忌諱的,偏偏殷周說了出來。巴圖聽了,滿面紅光。我們都有些沉不住氣,林生掃視眾人一眼,道:“不錯,殷先生說得是。大明歷來都是天子守國門,從來都是血氣方剛,外敵入侵,睿皇帝親自出征,雖然被俘,卻沒有投降,無論生死關頭,還是美女佳肴,睿皇帝都不愧為大明皇帝。至于歸國之后,那是家里的事情,我們做臣子的,無權過問。”

殷周端起酒杯,敬了林生,然后說道:“只是這位皇帝,復位之后,便殺了大明棟梁之臣于大人,而且還給那位王振修了顯忠祠,呵呵,可惜大明二十萬將士葬身土木之堡,卻不如一個禍國殃民的太監。可嘆,可嘆!”

林生聽了,依舊不動聲色喝下一杯酒,道:“殷先生一向自詡博學多才,可知道這土木之變,背后的事情嗎?”殷周呵呵一笑,道:“我知道兄臺是內官,不過你可是嫉惡如仇,從不粉飾太平,莫非今日要給我們講講真事?”

所有人都被殷周的話吸引,繼而把目光齊刷刷落在林生身上,他似乎下了很大決心,道:“今夜在此也是一種緣分,咱家說的,也是先輩留下來的,至于對錯,你們聽聽便是,切不可妄加評論。”

大明王朝從來都是血氣方剛,從徐達的北伐開始,到太宗皇帝的御駕親征,病逝于榆木川,直把蒙古人打得望風而逃。許久沒有出兵,天下漸漸太平起來,特別是遷都北京之后,三代皇帝的努力,開創了強大的帝國,世間的繁華,漸漸衍生出歌舞升平的局面。宣宗可謂勵精圖治,大明空前強盛,只可惜天不假年。但宣宗還是留下了強大的內閣,確保大明穩步前行。只是隨著英宗皇帝的長大,宣德朝后的三楊開泰,慢慢打破了,逐漸轉移到以王振為首的內監手中。大明的權力從來都在三個人手里,一個是文官,一個是太監,一個是皇帝。每朝每代不是文官壓過了太監,就是太監壓過了文官,皇帝往往根據好惡,選擇取舍。王振是英宗的老師,英宗從來都很尊重這位老師,從來都叫他先生。王振是司禮監太監,幾乎所有外臣都在他面前低聲下氣,世人皆說王振專權,甚至毀壞了太祖皇帝留下的內侍不得干政的鐵牌。王振的跋扈和文官們等待時機的反撲,導致了大明無可挽回的局面!

當統一蒙古的瓦剌,屠滅了黃金家族之后,目光轉向了南方的大明。也先絕對是一代梟雄,他夢想著恢復大元的統治。仁宣之治的大明,國泰民安。歌舞升平的背后是兵備松懈,空餉缺糧,多年不聞號角之聲,控弓之士皆難求。號稱五十萬的京軍,實際上不到二十萬人,而且多是官宦子弟,濫竽充數,掛名而已。

當瓦剌四路大軍攻打大明邊境的時候,年輕皇帝的血,沸騰起來,永樂皇帝掃蕩北庭的故事早已傳頌多年,建功立業的雄心從來沒有褪色。王振更是推波助瀾,鼓動他御駕親征。在此之前,年輕皇帝至少表面上,平定了西南的叛亂,雖然只不過是小事一樁。他覺得,昔日先輩們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宣言依然威力無比,蕩平蒙古不過昨天的事情,所以,他決定御駕親征,這才是英武皇帝該做的事情。

文官們對于皇帝的沖動,開始時候表現出強烈的反對。多年沒有大的戰爭,而大明軍隊的腐朽他們或多或少是知道的,他們不能讓皇帝冒這個險。而皇帝堅決前往,王振更是拿出了往日的威風:皇帝御駕親征,朝中主官一律陪同。

文官們不再反對,主官前往是非之地,留守的副官們,心里想的很多很多。

這注定是一場失敗的御駕親征,各路京軍僅僅在京城停留了兩天,武器、糧草甚至都沒有備齊,便鼓樂喧天,離開了德勝門。

那時剛剛過了八月中秋,闔家團圓的幸福,讓這個皇帝意氣風發,躍馬揚鞭,但幾乎所有人都預感到不好,雖然暗潮洶涌,卻沒有想到皇帝的倉促出征將會一去不復返。

朝堂之上,文官和內監爭斗不休,雖然看著是王振獲勝,但背地里的反抗,一天都沒有停止過。其實雙方都在尋找第三方的幫助,這個第三方不是皇帝,而是武將們!

無論是誰統領軍隊,上陣廝殺永遠都是武將的事情。而大明能征慣戰的將軍們大多是太祖、太宗皇帝留下的后裔,英國公張輔,剛剛平定了交趾的叛亂,成國公朱勇,大名鼎鼎朱能的兒子,他們都是世襲勛貴,都有著蓋世武功,只是這些人,天生的傲慢,根本不屑文官和內監的殷勤。年輕的皇帝不再有太祖、太宗皇帝殺伐果斷,對待功臣們,太多的是尊崇與厚待,所以他們可以很逍遙自在地活著。

所以,當也先的大軍不斷敲擊大明的九邊,各處的敗報被武將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皇帝幾乎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么事。奇怪的是,文官們也沒有說太多!

這一切源于皇帝對大臣們的不信任,不信任的原因自然是王振專權跋扈的結果。私塾先生出身的王振,有著普通太監所沒有的見識和膽量,進宮之后成為太子(英宗)的玩伴,無論學習還是玩耍,潛移默化之間,使得太子對于王振有了種依賴,甚至是一種類似于父與子的關系。

宣德皇帝,朱棣夢中朱元璋送來的好皇孫,本來可以打造一個太平盛世,可惜英年早逝。九歲的太子即位,試想皇家本身的禮儀,使得父子親情不如平常百姓家那樣親切。太子的周圍,要么是太監,要么是宮女。朝夕相處王振自然成了英宗皇帝的依賴,剛剛即位,王振便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大明的三駕馬車,內廷、文官、皇帝,第一次出現了內廷和皇帝的協作,自然,文官成了對立面。

無論王振做什么,皇帝都是默許,尊其為先生,極為尊崇。皇帝如此,可想而知那些墻頭草一樣的大人們,自然對王振表現出無比的熱情,王振不再是私塾里和學生們侃侃而談的教書先生,也不是深宮大院里訓斥小太監的王公公,而是站在巍峨大殿之上,蔑視俯首的官僚,發號施令的司禮監太監。一個充滿阿諛奉承的時代,有獻媚之徒,必然有正直之士。前朝遺留下來的三位顧命大臣,楊士奇、楊榮、楊溥,所謂三楊開泰,依舊牢牢控制著大明的朝局,他們銳利的眼睛,看出王振想要專權的苗頭,聯合太后,對皇帝進行施壓,處罰王振。內官專權是不容置疑的,太祖的祖訓,是可以直接問斬的。大家本來都以為可以一擊中地,除掉大明這個潛意識的禍患,不想年幼的皇帝,苦苦哀求太后和大臣,甚至不顧及皇帝的尊嚴,在太后和大臣面前替王振求情,不惜跪拜。

無論是王振專權,還是貪污受賄,在仁宣之治余存的夕陽里,大明的朝政還算有效。大明的官員都有著努力工作的習慣,同時,也有著不服輸的勁頭。官員們謙卑聽話,各地變亂相繼平定,王振勝了,雖然只是表面的勝利,但他和皇帝,品嘗到了統治者的快樂。

請:wap.ishuquge玉楸枰之冷子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