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華

第四十章 民艱

明宮,謹身殿中。

“皇爺,”一名立侍的太監輕輕道:“燕王世子來了。”

“叫進來,”一道蒼老而渾厚的聲音響起:“把簾子卷起來罷。”

很快有宮女子上來,輕輕將簾子卷起來此時皇明的一應建筑和擺設與后世清朝流傳下來的不同,就以華蓋殿為例,中為寶座,座旁列鎮器,座前為簾,簾以銅為絲,黃繩系之,簾下為毯,毯盡處設樂殿兩壁列八個大龍櫥,其中貯藏著三代鼎彝,櫥上皆大理石屏。

御座上方罩著簾帳,是有帷幔有簾子隔開外面的,古人有言曰:“簾者,所以隔別內外,防閑廉恥,彼能卷之而無嫌忌。”早在五代史中就有記載,孟昶曾封寵臣王昭遠為卷簾使。而在此時,皇帝的登極大典上,就用了兩位將軍做卷簾人,后來冊封皇太子時也用了將軍做卷簾人,所以后世中一本名著西游記中提到的“卷簾大將”沙和尚,就是從這兒出處的。

這一點是很明顯的漢族制式風格,不過斷送在了清朝。但是仍然保存在日本和韓國的一些禮儀文化中,比如后世日本明仁天皇舉行的即位大典上,天皇和皇后在“高御座”和“御帳臺”兩座帷帳處登位,并坐在帷帳內與來賓見面。而韓國首爾景福宮勤政殿內寶座后面也有屏風,也有寶蓋,也有懸簾。

朱高熾見到了天顏,當即伏拜在地:“孫兒高熾,見過皇祖父。”

“起來,”朱元璋和顏悅色道:“兒是從諸王館過來的么?”

“回皇爺爺,”高熾道:“孫兒是從大本堂過來的,今日雖沒有先生授課,但是孫兒還是想要查看一些典章,所以聽聞皇爺爺傳喚,走來的快。”

“兒勤勉,”朱元璋欣慰道:“朕傳你來,也無他事,你且站過來些。”

朱高熾依言往前走了幾步,站在了階下。

“上階來,”朱元璋招手道:“朕這里有通政司來的奏章,三百四十五本,是一天朕必須要看閱完的,各地奏章,都呈報的事情不同。朕今兒交給你一個活兒,你給皇爺爺分類奏章,看上面寫的事情差不多的,就分成一類把你認為緊要相關的,單獨拿出來最先呈奏。”

朱元璋如此吩咐了,朱高熾倒也沒有面露難色,也沒有推辭拒絕,就躬身行了一禮,然后跪坐在御案旁邊,將散落的奏章一一起來。

就這樣爺孫兩個靜悄悄地,偌大的殿里,只有簌簌地翻閱和落筆的聲音。

如此一個多時辰之后,朱元璋終于抬起了頭來,指著自己面前的奏章問道:“兒給朕看的奏折,都挑的是各地稟明旱澇災情、軍民墾邊和修渠塘水利的折子,為何兒要挑這些奏折上報呢?”

朱高熾站起來道:“回皇爺爺,尚書中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又有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之言。如今各地旱澇災情關乎百姓的生存,而墾地和水利之事,有與耕稼息息相關,乃是百姓的衣食之源,是民生之所資。孫兒覺得這樣的事情乃是最要緊的事情,所以就擅作主張挑出這樣的折子來,還請皇爺爺恕罪。”

朱元璋聽完之后,十分高興,問道:“兒生在皇家,沒嘗過苦頭,如何知道民間疾苦?”

“兒雖然天潢貴胄,”朱高熾答道:“但是自幼誦讀祖訓,皇爺爺愛民如子之切,孫兒如何不耳聞目染?且孫兒在北平時候,每年春耕時節,父王就令我們兄弟三人去體察民情,途中未乘坐車轎,而是一路騎馬前行,為的是可以看到沿途老百姓的生活情形,知道百姓生活的不容易。孫兒也曾一日走過五十里地,北平周邊的縣城,稼穡畝產,俱都了然于心。”

朱元璋驚訝道:“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