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卸設備到位之后,剩下的就是安裝選礦廠的工作。治金工業部在臨高安裝有一套從舊時空帶來的選礦廠設備。為了節省海運噸位和為未來的冶金機械制造積累經驗,最終還是決定在三亞安裝一套自制的選礦設備。
選礦廠的基建工程年前就完工了。選礦廠的技術并不復雜。機械總廠對選礦設備制造已經有了一些經驗積累,過去已經給甲子煤礦建造過洗煤廠。
選礦廠要比洗煤廠要復雜些。技術要求也高,由于穿越集團還不能制造大型電磁鐵,磁力選礦完全沒了可能,選礦廠只能立足于技術簡單的水力跳汰選礦法。這種工藝對設備的技術要求比較低。
為了便于冶煉,鐵礦石在運往鋼鐵廠前要進行一定的篩選。篩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冶煉的效率,增加出鐵比率,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含鐵量65以上的鐵礦石可以直接進入平爐煉鋼,45%以上的用于高爐煉鐵,低于45%的礦石要通過篩選、粉碎和燒結的程序,把礦石的含鐵量提高到45以上才能煉鐵。低于30%屬于貧礦,一般就棄之不用了。中國鐵礦一個特點就是貧礦多,所以鋼鐵公司一般都要進口鐵礦石。而進口的鐵礦石基本上就是經過選礦廠處理過的精礦粉。
田獨和石祿的礦石屬于富礦,對通過篩選礦石提高含鐵量的要求不高,選礦廠主要是立足于礦石粉碎和分級。不管是平爐還是高爐,都需要將鐵礦石破碎到一定的顆粒大小才能充分利用。礦石的顆粒要細、大小一致才能提高鋼鐵的產量。
三亞的選礦廠設在田獨礦務局所在的田獨鎮,便于就近使用田獨河水庫的水源;跳汰法需要大量的水:大約每處理噸礦石需要30004000公升的水,屬于水資源消耗大戶。所以選礦廠還配套建造了水循環回收利用系統。包括排水道、三級沉淀池、過濾池和抽水設備。選礦主要是利用水的浮力,對水質本身要求不高,可以使用簡單處理的循環廢水。
礦石用軌道車送到選礦廠之后,首先進行粉碎碎。粉碎要進行三次,粗碎、中碎和細碎。最終將鐵礦石破碎為510MM礦粒。礦石首先被倒入圓簡形的粉碎機。粉碎機的原理很簡單,一個大型的圓簡,簡內安裝有許多鑄鐵條,在皮帶的帶動下圓簡高速轉動,將簡內的鐵礦石砸碎。破碎機內部的破碎棒有不同的尺寸可以通過更換來調整破碎大小。但是選礦廠為了連續生產的要求,每個工序都使用專門的破碎機,以節約更換破碎棒的所消耗的時間。每一次破碎結束之后,礦石都要倒入震動式篩選機,通過震動篩選將破碎的礦粒分開,符合進入下一步工序標準的礦石倒入第二臺破碎機,不能通過篩孔的倒回粗碎機中繼續處理。
三次破碎結束之后礦石倒入螺旋分離器進行選礦。
螺旋分離器處理礦石的效率很高,金屬礦石回收率可以達到96,而且勞動強度很小。螺旋分離器的外型類似公園里的螺旋滑梯。其原理是:礦石在水的作用下,因為重力沿著螺旋線向下流動,由于摩擦力和離心力,比較輕便的廢石顆粒緊貼在螺旋槽的外緣移動,重的礦石則換面的沿著內線向下移動。到一定的位置上,礦石顆粒就被安裝在螺旋槽內緣的截取器排出了。
經過螺旋分離器出來就是中礦。中礦經過水力篩處理之后再使用搖床進行處理最后得到就是精礦。至于中礦,本身可以用來重復進行跳汰加工。
整個選礦廠裝備有跳汰機、震動篩選機、螺旋分離器、粉碎機、水力篩和水搖床,另外準備建造刃立方米容積礦石燒結爐一座用來燒結礦粉。經過刻試整個選礦廠每小時可以處理礦石刃噸。由于設備相對簡單,只要能保證足夠的水源,擴大處理能力是很容易做到的。
馬裊半島沿岸的海浪在拍打著岸礁幾艘中發和小發艇靠泊在岸邊的小海灣里,隨著波浪起伏著。這里土地貧瘠,到處野草和裸露的紅土地。不多的幾株樹木在海風中搖晃著。馬裊半島上沒有文瀾河兩岸常見的水稻田,大片大片沒有開發的荒地之間點綴著少許的旱田,此地在舊時空就是所謂的“金牌港經濟開發區”,屬于海南省的經濟開發區。不過在舊時空,盡管取了一個吉利的名稱,金牌開發區依然步履維堅,89年的滾裝碼頭項目、93年的600萬噸/年煉油項目等一系列大型項目都未能落戶在此。到21世紀初這里還只是一處工業用地的儲備地。
本時空里企劃院把這里定位于未來的臨高的重工業區,由于紅牌開發區在舊時空一直磕磕絆絆,企劃院最終把這里安名為“馬裊工業區”。
原先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穿越集團的鋼鐵、重化工企業一般設在文瀾河河口地區和百仞城外。即受限于可利用的土地面積,沿河大多數是開發多年的水田,用來做工業區對農業來說是一種浪費,水稻田地基的建筑處理也很麻煩,發展潛力有限,又有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問題。企劃院在規劃中將鋼鐵、化工產業的大型化生產基地逐步轉移到馬裊半島的開發區去。
澄邁戰役之后,元老院的勢力擴展到了整個海南島,原本臨近前線的馬裊半島成為了臨高政權的統治核心區域。馬裊公社屬于“久經考驗””:瓊州海峽的制海權由海軍控制,而伏波軍的陸軍基地就設在馬裊公社。新建的鋼鐵和重化工工業區安全有了可靠的保證。
馬裊半島三面臨海,東臨紅牌港,北臨瓊州海峽,距離海口衛所65公里,距離臨高縣城12公里。建筑總公司規劃的開發區由東西部二個組團構成,規劃面積205平方公里。這里的土地開闊平坦,大部分是旱地,僅有少量水田。基建條件好。當地的全部常住人口僅有馬裊公社的將近一千名鹽場工人和家屬,沒有需要大量搬遷的居民點。適宜搞成片開發的大規模工業區。
開發區本身有擁有紅牌港這一天然港口,區內海岸線總長約為165公里。有一定的建港條件。
企劃院在臨高縣內的實施的道路建設:“小十字路”計劃已經完成。當時為了備戰而緊急開工的博鋪——馬裊公路在幾千戰俘勞工的日夜建設之下完成了路面鋪設工作。開發建設工業區的的交通運輸環節已經得到初步解決。
按照計劃,鋼鐵工業的第三期擴建應該從1630年的4月開始的,但是期間受到澄邁戰役的影響,一度處于半停工的狀態,不過戰爭一結束工程就恢復了。受惠于戰爭紅利——大量的俘虜勞動力投入使用,工程勉強趕上了進度。隨著伏波軍開始占據整個海南島,威權所及,許多物資的征集調運速度也大大加快,特別是建筑所需要的大量木材,供應開始充分起來。
季無聲穿著一件占滿塵土,黑乎乎的工作服,站在一個廢土堆積成的小山丘上俯視著整個鋼鐵聯合企業的工地。未來的馬裊鋼鐵聯合休就將在這片荒蕪土地上崛起。這里是臨時的施工指揮部:集裝箱改裝的臨時房就在山丘頂部夯實的平地上。風力發電機和風速計的槳葉在海風中飛快的旋轉著。
山坡下面是臨時工棚,專門供技術工人居住。一臺鍋爐的煙白正在冒煙,為整個工地的提供熱水和熱飯。飲用水是用牛車牽引的水槽車從幾公里之外的馬裊基地的自來水廠送來。馬裊河的河水在那里經過了凈化處理,送到這里再經過煮沸之后就可以安全的食用了。
工程的力工來自第二次反圍剿作戰中的俘虜,也包括在瞻州、澄邁、文昌、瓊山等地進行的治安戰中抓來的“特殊勞工”。他們全部住在馬裊陸軍基地的俘虜營里,每天以中認為單位來工地上工。另外一部分則來自各公社的“派工”和直接的招募勞工,通過應募做工的方式來短時間參加建設賺取報酬已經成為本地農民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
從各個工廠運來的建設物資在堆料場上堆積如山:成捆的用來澆鑄驗的鋼筋、竹筋;鋼和熟鐵的型材;各種規格的建筑用木材、竹材;成垛的紅磚和板瓦;堆放在遮雨棚下的無數袋的水泥;成排的雙輪翻斗手推車;來自馬裊鹽場的苦鹵工廠的耐火磚……
工人們正在修筑運輸便道,鋪設臨時的貨運軌道將成噸的貨物運到每一處工地。五六臺移動式鍋駝機噴射著黑煙和白氣,為吊機、打樁機、攪拌機等臨高本地產工程機械提供動力,打樁機的呼哧聲,吊機的吱嘎聲和攪拌機的轟鳴聲混合在一起。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