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W:552H:587A:CU:file2.qidian/插pters/20109/18/1660052634203662474735000654743.jpg]]]◎請耐心看完:
許慎《說文解字釋“洗”為“灑足也”,釋“澡”為“灑手也”。據此看來,古代的洗澡與現代的洗澡意義并不完全吻合。而只有將許慎對“沐浴”的解釋與“洗澡”合起來,才是完全意義上的洗澡,因為“沐,濯發也”,“浴,灑身也”。
《禮記內則曾對洗澡規定為:
五日則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潘請;足垢,湯請洗。
一般人們洗澡程序為:“浴用二巾,上下绤。出桿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屢進飲。”人死了也要剪去手腳指甲,洗澡后才能發喪。至于“孔子沐浴而朝”,則為眾所熟知。春秋時期,人們對洗澡是嚴肅而又認真的。洗澡若想舒服、徹底,當然是在熱水池中最為理想。
浴池較明確出現,約在秦始皇當政期間。唐代杜牧《阿房宮賦中就有“二川溶溶,流入宮墻”、“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的句子。從這里可以推斷:阿房宮中是筑有水道的,外面的渭、樊二川之水,可以引流入宮。宮人洗浴之后的脂粉水,又通過水道流出,以至使“渭流漲膩”。由此可以想見阿房宮中是有浴池的,而且數量不少,質量也不低。它表明了阿房宮中水道是經過精心規劃、設計的,設計者考慮了地形、坡降、流向,使水道既能吸納河水,又可經過循環排出臟水。阿房宮中甚至有過濾渭、樊之水的設施,使其晝夜不舍,汩汩流瀉。
貴族作為社會上層的代表者,需要整潔的外表,以與其赫赫聲威相匹配。南朝《世說新語就主張洗澡后必換新衣,可見貴族將洗澡作為講究衛生的一個內容,并建立了一套程序。但是貴族不可能使洗澡成為少數人的“專利”,即如對僧侶來說,洗澡則是侍奉佛事的必備條件之一。
唐代義凈將自己在印度所見僧人日常行儀法式,寫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其中就有“那爛陀寺有十余所大池,每至晨時,寺鳴健推,令僧徒洗浴”的記載。中國的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中國的僧侶也是嚴格遵循洗澡這一習規的。《南齊書中提到的三卷《沐浴經及《僧祗律等經典中均有勸人多造浴室的文字,敦煌壁畫中有描繪僧眾洗浴的場面,都是洗澡習規的佐證。高承《事物紀原曾解釋四月初八“洗佛日”道:“以法水洗我心垢,今我請僧洗浴,以除身垢。”闡明了通過洗浴來尊佛的意愿。中國的寺院很早就有浴室,如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寶光寺園中置有非常大的浴室。陜西扶風法門寺遺址就曾發掘出當時的浴室。
自此之后,我們無論在典籍中還是小說中,都可以經常看到講究洗澡的僧侶的身影。他們視洗澡為莊嚴的儀式,像《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中的長老那樣,在結束自己生命之前只有一個要求:“快與我燒桶湯來洗浴”然后換了一身新衣服再“坐化”。宋元時期,洗澡已遍及百姓。莊季裕《雞肋編云:“東京數百萬家,無一家燃柴而盡用煤炭。”看來,市民享用熱水澡的機會是很普遍的。范成大《梅譜還說:臨安的賣花者為了爭先為奇,將初折未開的梅枝放在浴室中,利用浴室的濕熱蒸氣熏蒸處理以便使處于休眠狀態的花芽兒提前開放。這顯然是洗澡對人民美化生活的影響。
《馬可波羅游記告訴我們:在元代杭州一些街道上有“冷浴澡堂”,“由男女服務員為你服務,這些澡堂的男女顧客從小時候起,就習慣于一年四季冷水浴,認為這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馬可波羅還記下了杭州“所有的人,都習慣每日沐浴一次,特別是在吃飯之前”的這一良好風習。
《樸通事諺解則一絲不茍地展現了一幅元代大都的“市民洗澡圖”——當時公共浴池除洗澡外,還可撓背、梳頭、剃頭、修腳,不過價錢不一樣,洗澡要交湯錢五個,撓背兩個錢,梳頭五個錢,剃頭兩個錢,修腳五個錢,全套下來,一共十九個錢,并不貴,一般老百姓還有這種承受能力。浴池里還有放衣裳、帽子、靴子的柜子,
洗澡的程序是:
到里間湯池里洗一會兒,第二間里睡一覺,又入去洗一洗,卻出客位里歇一會兒,梳、刮頭,修了腳,涼完了身,巳時卻穿衣服,吃幾盞閉風酒,精神別樣有。
這和現代人洗澡無甚兩樣。
從洗澡可以看出,宋代開啟了許多史學家所認為的“近代生活習俗的先河”。擬宋話本《濟顛語錄曾寫道:天未亮,城市還在熟睡,而浴池已開門迎客洗澡了。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近現代,澡堂多在門首粉墻上置有“金雞未唱湯先熱,紅日東升客滿堂”的對聯,就是這種習俗的反映。洪邁《夷堅志記:一般人家建房都有澡浴的房間。
元代《析津志有士庶之家,“聘女將嫁之明日,家人送女兒入堂中澡浴”,男方之家“一應都散湯錢”的記載,可見洗澡已融合進婚俗禮儀。宋代還出現了淋浴裝置。《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元宵之夜,在御街上扎縛的燈山上有跨獅子、白象的文殊、普賢,他們“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搖動,用轆轤絞水上燈山尖高處,用木柜貯之,逐時放下,如瀑布狀”。據此推測,在浴池中裝置類似的絞水、貯水、放水器具,以當時的機械制作水平來看,是完全可能的。南宋李嵩所畫的《水殿納涼圖中,就畫有水閘所控制的人工瀑布裝置,依此原理,它是可以轉化為淋浴裝置的。元代的銅漏計時則是比較明確體現出淋浴器面貌的裝置了。值得一提的是陶宗儀《元氏掖庭記中所記的皇宮洗浴。皇宮浴池紋石為質,金石鏤成,奇花繁葉,雜置其間,上張紫云九龍華蓋,四面皆蜀錦幛幃,跨池三周。橋上結錦為亭,中匾為鸞,左匾凝霞,右匾承霄,三匾雁行相望。又設一橫橋接于三亭上,以通往來。貴妃洗澡時騎在放置池中的溫玉狻猊、白晶鹿、紅石馬等動物玩具上,作“水上迎祥之樂”游戲。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展露的是另一番景象:
奉御湯中以文瑤密石,中尖有玉蓮,湯泉涌以成池,又縫錦繡為鳧雁于水中,帝與貴妃施鏤小舟,戲玩其間。
唐代帝王、妃子洗澡竟這樣鋪陳富麗。妃子們洗澡時,還在水中放了香料。如元代妃子洗澡的“漾碧池”旁有一“香泉潭”,“香泉潭”積香水以注入“漾碧池”中。有一小宮女,就因洗這香水澡愈益顯出體白面紅,似桃花含露,贏得了皇帝的歡心,稱她為“夭桃女”、“賽桃夫人”。在水中放香料洗澡,并不自元代始。香料在很大程度上應理解為藥料。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五有一則洗澡藥方:
丁香沉香青木香真珠玉屑蜀水花桃花鐘乳粉木瓜花柰花梨花紅蓮花李花櫻桃花
制法是“花、香分別搗碎,再將真珠、玉屑研成粉,合和大豆末,研之千遍,密貯。常用洗手面作妝,堅持一百天,其面如玉,光凈潤澤,臭氣粉滓皆除”。咽喉臂膊用此藥洗,也是這樣。洗藥澡不僅使皮膚白皙,而且防疫健體,所以歷久不衰。從《太平廣記董奉條知道:在漢代有人身痛,皮膚脫落,此人因“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藥澡效力于可見一斑。宋代東京的藥鋪則出售專門的“洗面藥”,元雜劇《謝天香細致刻畫了婦女用“熬麩漿細香澡豆”洗浴的場景,這標志著“藥澡方”已很盛行。清代《三農紀中就直接將“枸杞煎湯”洗澡藥方,作為健身必用之道向人們推薦。
唐宋溫泉浴也很流行。劉斧《青瑣高議前集《溫泉記講的是四川書生張俞過驪山時與一仙子在一金碧射人、彩楹瑣窗的大室內洗溫泉浴的故事。唐代無名氏《梅妃傳中也有“同浴溫泉”的蹤跡。盡管它們主要是對貴族而言的,但卻是唐宋溫泉浴的如實場景。
明代,溫泉浴逐漸推廣開來,并發展到室外。《西游記第七十二回中的溫泉浴場景就相當可觀:
那浴池約有五丈余闊,十丈多長,內有四尺深淺,但見水清徹底。底下水一似滾珠泛玉,骨都都冒將上來。四面有六七個孔竅通流。流去二三里之遙,淌到田里,還是溫水。池上又有三間亭子。亭子中近后壁放著一張八只腳的板凳,兩山頭放著兩個描金彩漆的衣架。……那泉卻是天地產成的一塘子熱水。
明人唐桂芳用詩吟詠了類似的東南溫泉:“我來欲浣塵俗緣,垢膩澡盡瘍痱痊。”道出了從洗溫泉澡中尋求享受和強身的心態。明清的溫泉浴較之以前的水平要高得多。明代《食療本草、《食品集都對明代的溫泉進行了科學的總結,提出:
溫泉水,味辛熱,有毒,切不可飲。惟治諸風筋骨攣縮及肌皮頑痹,手足不遂,無眉發,疥癬諸疾在皮膚骨節者,須入浴之。浴訖當大虛憊,可隨病與藥,以飲食補養。非有病人,不可輕入。
到了清代,出于強身健體的考慮和對自然科學的偏愛,康熙摸索出了一整套洗溫泉澡的經驗。康熙五十年(1711),年已70的大學士李光地身患毒瘡,康熙就指授他去洗溫泉澡,即“坐湯”泡洗。李光地遵囑進行了洗溫泉澡的治療,毒瘡很快就得到了愈。康熙還對他所喜愛的昌平湯泉進行了考證,其用心無非是為了推廣洗溫泉澡的功效。這一時期的學者統計各地溫泉總計多達二百二十余處,不能不說與康熙提倡洗溫泉澡有關。
明代的名士屠本畯還將“澡身”與“賞古玩”、“名香”、“誦名言”并列,表明明代的洗澡較之以往更加講究。《酌中志記述了明代京城已實行“擦澡”,清代揚州評話《清風閘(又名《皮五辣子)中一節就細致描寫了理發、刮臉等洗澡程序,尤寫擦澡中的“捶背”,這是“一家功夫”,不但要捶出節奏,還要捶出名堂,什么“八哥子洗澡”、“喜鵲登梅”、“霸王亂點名”等等。捶到最后,再拍三巴掌,叫“鳳凰三點頭”。這一描寫使人更加神往這一可以增加體內熱量,促進毛細血管舒張擴充,加快血液循環,可吞噬體內病菌,提高免疫力,對散胃寒、瀉胃炎具有特殊效果的擦澡。
清代的洗澡,還注意吸收外來先進之風,為己所用。如故宮武英殿西朵殿浴德堂后建有一穹窿浴室,室內頂、壁滿砌白釉琉璃磚,其后有水井,覆以小亭,在室之后壁筑有燒水用的鐵制壁爐,用銅管引入室內。這是典型的阿拉伯式洗澡樣式,在這種浴室內是可以洗“蒸氣浴”的。據說庚子以后,北京開始用西法鑿井取水洗澡,故宮及三貝子花園就有這樣的鑿井。這是中國洗澡史上別一段風味。
但是若講集中國古代洗澡之最高水平者,還是要推清代的慈禧太后。北京昌平縣小湯山就有慈禧的一個浴池,據測量,它長455米,寬290米,深140米。池壁是由經過加工的10塊巨石壓縫交口鑲拼而成的,由10塊方形石板鋪成。與它相鄰的是一蓄水池。洗浴時,溫泉水從石縫中涌入蓄水池,將滿時把南壁上的一個閘門打開,水穿過暗槽流入浴池。這個浴池設計可謂別致精巧,不愧溫泉池之冠。
普通老百姓的洗澡雖然沒法與慈禧相比,但洗澡的設施等卻也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如清代揚州的“新豐泉”,是用白玉砌成的池子,面積達丈余,中間隔為大小數格,近鑊水熱的為大池,次者為中池,小的不太熱的池子為娃娃池。貯衣的柜,環列在廳,兩旁為站箱。內通小室的是暖房,侍者還可為洗澡者按摩……這種洗澡樣式在江南極為常見,日本所出《清俗紀聞非常逼真地描述了這種浴池的面貌:浴池外黃色竹籠制桌后坐著收錢人,入口門頭上刻有“浴殿”,兩柱上貼著一副對聯:“楊梅結毒休來浴,酒醉年老沒(莫)入堂。”有坐在用藤條箍牢的大盆中和泡在石砌的水池中兩種洗澡者,洗盆澡的可用木制水杓盛地上水桶中的水添入盆中,在池中洗熱水澡的,池燒口在外,由一人專職燒水。燒水者手中所握的竹管乃是專為調節池中溫度吹火用的……這種浴池和《清風閘中一節《大鬧澡堂十分一致。如門口所貼對聯,浴池分水燙的頭池,水不燙的二池。稍有不同的是,《清風閘所寫這個“白玉池”大門里迎面白粉墻上有個大紅顏色的“忍”字。這是告示各位澡客進門先與忍字照一面,“遇事不能發脾氣;要著氣,要打架,請出去斗;人在澡堂子里,身上一絲不掛,精赤條條,滑手滑腳,淘氣打架要出事”。這不禁使人想起清代《點石齋畫報上一幅題為《無衣無褐的圖畫,畫的是江南一浴池,洗澡兩少年的服裝被突來數人全部掠走。這顯然是有意報復的惡作劇,不過卻使當代人更加清楚地窺見了當時江南鋪陳清潔的浴池內部景象。
洗澡更為動人的另一種景象則是在室外,據《萬歷野獲編等典籍記載:自明代較為明顯地出現了六月六日這天,男人、婦女、小兒、老漢,甚至帶上家養的貓犬等動物,“亦俾浴于河”。這是因為百姓認為一年四季中盛夏發病率最高,為防病須洗澡,這也是長久以來人民洗澡習俗的一種集中體現,至今有許多地區人民還保持著六月六日洗澡這一有益于健康的風習。
本文節選自:到古代中國去旅行。以后,在費嬌嬌的減肥過程中,我會貼一些有助于減肥的小方子,希望大家喜歡,費嬌嬌的減肥過程,敬請大家關注。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