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間的秘密談判,在1920年底達成了最終的協定,為此雙方外務人員共進行大小商談一百二十次。談判的難點還是臺灣和庫頁島之間的交換,日本需要庫頁島的石油,但是也不極度不愿意放棄臺灣。日本朝野有這么一個共識,“臺灣是日本的生命線”。應該說這個共識很精確,九十年后,日本海上運輸百分之八十的船只走的就是臺灣周邊。臺灣可以說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線的咽喉,掐住了臺灣,就等于掐住了日本的喉嚨。
中方堅持此前中日英美法五國達成的共識,庫頁島由中日共管。日本想得到庫頁島的獨立控制權,就必須拿臺灣來換。石油可以說是日本的血液,同樣“缺”石油的中國政府,自然要表現出足夠的強硬。
談判因此陷入僵持,不間斷的持續了整整六個月,最終在石油的誘惑下,日本政府提出歸還臺灣,但是要拿庫頁島以及遠東海岸線周邊約二十萬平方公里的實際控制權。談判期間,英美介入,英國提出日本歸還臺灣,作為自由貿易區中國不得駐軍。這一方案作為日本方面的補充,美國對此表示認同。外界看來,在英美的壓力下,中日之間最終達成協定。
1921年元旦來臨前夕,在英美政府的監督下,中日簽署協定。日本獲得了庫頁島在內以及遠東沿海二十萬平方公里的托管權。根據這一協定,雙城子要塞將納入日本托管的范圍。這是日本政府在談判時堅持的一點,在英美的斡旋下,中國政府作出了讓步。坦白講,沒有雙城子要塞,日本政府不會放心所謂的遠東托管區。即便是有了雙城子要塞。也不過是心理上的一種安慰。
促成了中日協議后,英美兩國迫不及待的提出了海軍條約的談判。歷史上華盛頓海軍條約,終于在美國人的推動下閃亮登場。
中國一直不是海軍大國,所以對這個條約表示無所謂,美國政府主張中日海軍噸位應該保持相當的數量,對此日本政府堅決反對。英國則支持了日本的觀點,引起了中國政府的強烈不滿,經報紙報道后,引發了1921年上半年國內持續的反英浪潮。中國政府在海軍條約的談判上。一改初衷,態度強硬的要求獲得跟日本一樣的地位,否則就不加入華盛頓海軍條約,外長顧維鈞在國聯大會上甚至威脅要退出國聯。
中國用退出國聯作為要挾一事,美國倒是樂于看見的。英國當然不能接受。同時也不能接受中國和日本的海軍噸位保持一致。于是繼續扯皮,繼續談判。
海軍對于日本來說就是命根子,相比之下民國的海軍并不是那么重要,而且民國的造船工業相對落后。正是因為以上的緣故,談判才得以繼續下去。談判持續拉拉扯扯一年多,最終歷史還是回到原點,1922年2月6日。華盛頓會議期間,英美法日意中六國,就限制海軍競賽達成一致。共同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根據該條約規定。六國主力艦噸位比為5:5:3:2:1.75:1.75。根據條約,中國可擁有主力艦20萬噸,航母8萬噸。
這個主力艦不能超過20萬噸,是日本的底線。對此。在航母的噸位上,日本沒有堅持。英美默認了日本在主力艦問題上的態度。在航母問題上選擇了支持中國。
總而言之,在是一次搞平衡的盛會,在美國的大力推動下,在英國的日漸虛弱無力維持的局面下,美國通過該海軍協定,獲得了與英國一樣的海上地位的同時,還拉扯出一個對抗英國盟友日本的中國海軍。根據協定,美國不能向中國出售三萬噸以上的主力艦,這個明顯難不倒美國和中國。在美國政府的默認下,一些“過時的”技術,通過民間的途徑來到中國。這些都是后話了,不管怎么說,歷史上的“海軍假日”時代來臨了。
整個1921年最牽動世界的大事,還有蘇聯政府發起的西伯利亞反擊戰,蘇聯舉全國之力反擊,一次性集結了陸軍五十萬,火炮兩千多門,戰車三百輛。戰役自1921年5月1日打響,面對蘇聯強大的攻勢,白俄政府的鄂木斯克防線僅僅堅持了三天。整個反擊戰持續了四十五天。6月15日,高爾察克率殘部約五千人退至伊爾庫茲克,中國政府隨即禮送處境。1921年8月,高爾察克在美國組建流亡政府。
蘇聯發動戰役期間,中國政府象征性的派出了一支總人數約五萬的(一個步兵軍,韓三個步兵師)軍隊,經伊犁往西,開進阿拉木圖。沿途蘇軍不戰而退,毫無抵抗,跟游行似的。進入阿拉木圖后,中隊不管英美怎么叫喚,就是不肯像上次那樣賣力氣了。
美國公使瑞恩斯在鄂木斯克失守后,緊急求見方劍雄,得到的答案是“中國不可能打到莫斯科去,沒這個必要,也沒這個能力。從鄂木斯克戰役來看,白俄政府沒有挽救的價值。美國政府可以出兵西伯利亞,中國政府愿意提供必要的幫助。”
時值華盛頓海軍談判的關鍵時期,在主力艦噸位上美國出賣了中國的利益,這一答案被美國一部分政治人物解釋為,這是中國政府對美國政府出賣盟友的一種回答方式。尤其的是,這一腔調在美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認可,美國總統哈丁因此被詬病諸多,美國國會多名議員,公開在批評哈定在華盛頓海軍協定談判期間對日本進行妥協。一些美國經濟學家在報紙上大量撰文,稱1921年第一季度,美國產品(含在華企業)在華市場份額出現大幅削減,比歷史同期下降了百分之十五,其中美國農產品對華出口遭到重創,不足兩千萬美元,創1914年以來歷史性新低。由此,對中美關系的未來表示擔憂。華盛頓會議期間,一些美國農場主串聯上街游行,抗議美國政府對日妥協,導致中國政府大量減少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
時光飛躍,異時空的歷史來到了1923年。
沈陽,自民國開邊以來,去奉天回歸沈陽之名,短短數年,沈陽憑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條件,快速的躍居國內大型工業城市。共和黨執政之初確立的以東北、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為中國重工業發展三大核心的理論,在過去的五年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1918年,共和黨大選獲勝,第二個執政期內,沈陽當仁不讓的接管了東北工業發展的大旗。湯化龍在內閣會議上喊出了,“開發東北,建設東北”的口號,隨著1920年中德民間合作全面展開,沈陽境內一口氣誕生了五十余家獨資、合資企業。
1923年的頭一天,沈陽機車廠內外披紅掛彩,一片喜慶氣氛。自歐洲戰爭歸國后,離開軍界從政的遼寧省長張作霖,此刻在戒備森嚴的沈陽賓館大堂內很有耐心的等待。跟著張作霖一道的,有他的把兄弟張作相。自歐洲貴國后,張作相離開軍政界轉入商界,沈陽機車廠就是張作相為首的一幫昔日奉軍兄弟合伙的產物。
今天對于奉軍這些舊人來說,是一個很特殊的日子。經過三年的建設,從最初的引進德國技術由德國人主導生產機車,到今天全部由沈陽機車廠自主生產的機車正式下線。可以說,這標志著中國機車領域的一個新的記錄。
當初離開軍界急流勇退,是張作霖主導的結果。原因很簡單,張作霖為首的這些奉軍將領,自身素質太差,根本就跟不上國防軍現代化的節奏。經歷過歐洲戰爭的張作霖,對此感觸更深。于是在回國之后,主動選擇了離開軍隊。退役后的張作霖從商,先在東北開辦了一家農機公司,與蕪湖方面合作,就地在東北生產農用三輪車,當年就收回了投資。中德民間資本合作期間,張作霖抓住機會,引進了德國機車技術,拉上一幫舊日的兄弟合伙,創建沈陽機車廠。1922年1月,第一臺合資生產的機車下線,同年趕上各省大選,張作霖積極參選,并在選舉中獲勝,成為了新一屆遼寧省長。
參政之后,張作霖放棄了商人的身份,至少是表面上從企業中徹底分離出來。所以企業都歸到舊日兄弟和其子名下。
今天來此,是特意要求民事委員會委員長方劍雄出席沈陽機車廠,游龍一號機車正式下線的儀式。實際上方劍雄是途徑沈陽,這一趟的目的是黑龍江的大慶。
過去的幾年,東北最大的特點就是重工業的發展,國內工業巨頭歐亞集團、北方工業集團,先后在東北投資。因此引發了東北民營工業的投資熱浪,其中東北士紳群體,在這次投資熱潮之中不甘寂寞,紛紛掏出棺材本搶占大型企業的周邊配套產業。像沈陽兄弟機車廠這種企業,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民國鐵路行業發展迅猛,沈陽兄弟機車廠,自合資投產以來,一共生產了機車三十輛,全部都是國家訂單。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