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在秦婉兒給的選擇上,泰康還是選擇了離開,他把自己的情況講明,大家也都能夠理解。(比奇屋逼qiwu的拼音)
漫語沒有再埋怨泰康,而是略有所思的琢磨了一下,為什么她就沒有想要回家去陪陪家人呢?這就是年輕人和上了歲數的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吧。
人會隨著歲數越來越大就變的越來越是顧家,漫語是年輕人,她對家可沒有那么大眷戀。
年輕人不喜歡和家人經常聚在一起的一般都有共同的特點,最重要的一點是離家人太近了,那些遠在他鄉漂泊的年輕人就會比較珍惜和家人相聚的時間,畢竟一年和家里人待在一起的時間也不會過一星期。
而和父母同在一個城市的人就不同了,即便是在大城市里分開住,不能說是每天見,但是每年至少也有一百天見面的機會。
見面的機會一旦多了,人們就不會覺得珍惜了。
所以漫語從來都不會有對家人極度思念的那種狀態。
她和父母接觸的時間更多,即便是她處于每天加班都很忙碌的情況下,有些時候晚上回到自己單獨住的家中,也會看到前來給她送些好吃的和生活用品的父母。
所以漫語就是那一類“不懂得”珍惜的人。
當然,漫語對家人沒有那么多的眷戀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代溝吧,代溝這種東西看不到,摸不到,但卻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漫語特別不喜歡父母給自己上“哲學課”,給自己講一些人生道理。
其實這或許是每一個家庭都存在的矛盾,父母會想要把自己的人生經驗灌輸給孩子,但是孩子卻并不想要去聽這些東西。
這些人生道理的確都是有道理的,但是有些卻已經不適應這個社會了,隨著社會不斷的飛展,的確有很多曾經萬古不變的道理都變得遠不及現在這樣有道理了。
變化的不僅僅是人,變化的還有這個社會。
很多長者是沒有意識到社會的變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那些大道理已經開始被慢慢的淘汰了。
所以當他們用這種大道理來教育年輕人的時候,年輕人就會變得不耐煩。
漫語就是如此,她的父母最喜歡給她講一些大道理,讓她聽著,每一次見面都這樣,所以漫語才不會依戀家里人。
對家里人有依戀狀態的年輕人,一般家中的長輩都是真正可以給孩子一個放開自由空間的,對家里人沒有什么依戀感甚至是會有厭惡感的,大部分都是家中長輩喜歡用那些老掉牙的道理上教育課的。
年輕人的態度,取決于長者。
其實事情是不分對錯的,現在五十歲以上的年長者,當然說的是普通老百姓,對于金錢的概念還都是“積累”,說直白一點就是攢錢,就是會過日子,他們甚至可以憑借大半輩子的省吃儉用給孩子買得起價格高昂的房子。
而年輕人對于金錢的概念就不一樣了,年輕人面對的跟長輩曾經面對的東西可不一樣了。
年輕人面對的都是售價高昂的東西,三十年前一套房子才幾個錢?兩三萬而已。而現如今呢,兩三萬是一平米,而且還是二線級別城市的非黃金地段的價格,三線城市黃金地段都要這個價格。
這年頭的年輕人買個筆記本電腦都要接近兩萬塊了吧?
戴爾的外星人,蘋果的macbookpro,但凡配置要高的,都不止兩萬塊了。
所以年輕人意識到,如今這個社會,錢是攢不出來,靠著積累永遠不可能積累出錢,現在的社會,你日積月累的一年到頭攢下來的那點,還不夠第二年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度呢。
但是年長一代的人,或者說是年輕人里面的保守派永遠不會明白這個道理。
年紀大一些的普通老百姓不明白這個道理是情有可原的,他們省吃儉用了一輩子,才明白只有省吃儉用的生活,才能在孩子想要車的時候買輛車,才能在孩子想要房的時候湊出錢來買房,才能在生病的時候拿出點錢來看病……
他們不會明白紙幣流通的規律,他們不會知道每年多印出來的那么多錢都是什么原因。
就說徐云他們現在調查的這件事情,每年有多少黑錢都被這種方式轉移出國外?
傳山這種混蛋在華夏可真不少,他們這些錢雖然是黑錢,但卻實實在在的是華夏老百姓的“資本”啊!
當這些錢沒有了之后國家難道不印了嗎?當然印刷啊!錢不斷的都在印刷中!
但是太多的普通老百姓不明白,紙幣行量絕對不能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就會出現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
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
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
所以紙幣的行量如果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紙幣就會貶值。
每個普通老百姓都喜歡把一句話掛在嘴邊:“錢越來越不值錢了。”
但是每一個生活在華夏大環境下的普通老百姓都依然在堅持不懈的攢錢,堅持不懈的存款。
真的是他們不懂嗎?還是他們擔心自己若是沒有點存款,會在未來的某一天里因為生病住院沒有錢,而被醫院趕出來?
還是他們的孩子在某一天以優良的成績考上某個名校,卻會因為沒有錢交學費而被拒之門外?
或許在一個連最基本的醫療保障和教育保障都沒有的國度,攢錢是老百姓們唯一的心靈寄托吧。
只有有了這一份寄托,人們才能夠安心的在這個國度里面生活下去,大家腦子里都在想以后的“保障”,所以才會忽略現在這一刻的生活條件。
活在當下。
這四個字雖然看似簡單,可這似乎真的只適合那些任何“保障”都無需國民去擔心的國家吧。
其實,華夏的老百姓更應該明白活在當下的道理,一個污染嚴重的國家,還不活在當下?真的因為霧霾得個肺癌又能怎么樣?哪怕是把大半輩子的積蓄都花出去也根本治不好啊……
殘酷的現實。
年輕人想得開,或許可以做到活在當下,為什么?因為他們都有一種潛意識,每天吸霧霾吃地溝油,能不能活到五十歲都要打上一個問號,所以為何不活在當下呢?
本書最快更新網站請:,或者直接訪問網站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