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天兵在1917小說>天兵在1917最新章節列表 >天兵在1917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天兵在1917-17 發動機之爭(下)
更新時間:2015-02-26  作者: 馬口鐵   本書關鍵詞: 歷史 | 外國歷史 | 馬口鐵 | 天兵在1917 
正文如下:
可能有同志會說,既然要追求高空高速性能必須給發動機增壓,那就增壓唄,能是什么難事?

還別說,這個問題還真心是不簡單。因為不同發動機構型的增壓方式是不一樣的。咱們從頭開始簡單的說一說吧!

之前曾經說過,活塞式航空發動機主要有三種構型——星型、V型以及直列。在二戰中應用得最普遍的還是星型和V型發動機。之前說過,這兩種發動機又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冷卻形式——風冷和水冷。

星型風冷發動機在功率較小的時候,性價比更高,而功率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1500馬力左右的時候,相對于水冷發動機就沒有優勢了。

這么說吧,星型氣冷式活塞發動機因為構造限制,幾乎只能使用機械增壓方式!實際上就算用機械增壓就夠費事了,至于渦輪增壓,想一想,給每個氣缸的進氣回路分別安裝壓縮機就很要命了,而渦輪增壓還要求安裝廢氣渦輪,這么兩套設備給星型發動機裝上去就夠設計師掉頭發了,而且就算能裝上去,成本和重量幾乎也是不可接受的。其系統的復雜性和可維護性更是令人發指!

也就是說,星型氣冷發動機天生就不適合使用渦輪增壓。可能有同志又要說了,既然不適合用渦輪增壓那就不用唄。不是還有機械增壓嗎?

話是這么說沒錯。但是機械增壓方式和渦輪增壓方式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其潛力不可同日而語。簡單的說,機械增壓方式的好處是在發動機的任何轉速都能發揮作用,油門響應快,壞處是要吃點相當多的發動機功率,系統的重量也比較大。也就是說機械增壓方式將抵消掉相當一部分功率,這對于本來每提高一點兒功率就很艱難的活塞發動機而言,代價確實比較大。

而渦輪增壓系統則不一樣,這種增壓方式并不直接從發動機中引出功率。而是在發動機的排氣回路中安裝一個廢氣渦輪,用廢氣回收的功率帶動壓縮機完成增壓。這種方式對發動機的功率影響小(因為發動機排氣背壓增高,發動機出力會有所下降,但是相對于機械增壓要小得多)。不光是消耗的發動機功率小,更重要的是渦輪增壓系統重量輕,可靠性相當優秀。

當然,渦輪增壓也有一個小問題,那就是廢氣渦輪必須在發動機轉速達到了一定的轉速時才能開始正常工作,在發動機轉速較低的時候,增壓渦輪其實是在“休息”的。也就是說渦輪增壓不像機械增壓是線性工作的,其油門響應比較慢。

不過這點兒小缺點是瑕不掩瑜。對于戰斗機和截擊機來說,等爬上高空的時候,渦輪增壓系統絕對可以正常工作了,這根本就不是啥問題。

不過渦輪增壓方式比較適合液冷發動機(液冷發動機使用機械增壓也沒有任何問題),風冷發動機幾乎可以說跟渦輪增壓無緣。作為一個穿越者,尤其是一個準備大力發展遠程航空兵,準備發展一只戰略空軍的李曉峰而言,為高空遠程轟炸機護航的只能是裝備液冷渦輪增壓的V型發動機,而不是空冷的星型發動機。

而且說句心里話,二戰中蘇聯根本就沒把液冷發動機的優勢發揮出來,比較成功的AM38液冷發動機大規模的裝備給了伊爾2這種其實并不太需要液冷發動機的機型,而迫切需要AM35的米格3卻只能站一邊干瞪眼。

尤其是在增壓技術方面,蘇聯不是一般的爛,大規模應用的都是機械增壓,幸虧對手德國人也沒有高空戰略轟炸機,大部分空戰都是雙方攻擊中低空的斯圖卡和黑死神引發的,讓蘇聯碰上美帝的B17、B29機群,真心是沒轍。

這種局面肯定是李曉峰不愿意看到的,總不能讓蘇聯的高空戰略轟炸機不帶護航就勇闖德國防空森嚴的腹地吧?那幾乎等同于作死。

在李曉峰的提醒下,阿爾克斯尼斯很快就意識到了如果想要將紅色空軍打造成一直戰略力量,那么擁有出色高空性能的戰斗機和截擊機就必須要研發。

在空軍的強烈需求下,設計師們自然也要行動起來,一番比較之后,為了滿足高空性能,風冷發動機自然是不夠看的(比如B29的萊特R3350空冷發動機就相當的不可靠,戰斗負載下很容易過熱,換用普惠的R4360的B29D才解決問題。)

設計師們經過一番比較,普遍認為氣冷發動機不管是應用機械增壓還是渦輪增壓都比較麻煩,從長遠考慮,一款功重比比較高而且已經應用了增壓手段的液冷發動機發動機(12Ycrs用了兩級機械增壓)自然是很有引進價值。這不光是能給性能不達標的AM34以借鑒,還能獲得成熟的機械增壓系統,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對于老牌設計師,尤其是波利卡波夫這樣的元老設計師來說,液冷發動機更符合他們對高空高速的追求,自然的他們會支持李曉峰引進法國發動機的動議。

不要小看了波利卡波夫這批設計師的能量,在列寧和托洛茨基那里,他們的能量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技術問題上,兩位導師還是更樂于相信專業人士的意見。

很顯然,這一次,技術專家和軍事專家意見高度的沖突了,那么應該接受哪一方的意見呢?

這個問題可是不簡單,不管是列寧還是托洛茨基都意識到了。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和軍事問題。實際上是軍隊內部的政治問題了。很明顯。李曉峰就是跟圖哈切夫斯基扛上了,一旦要分出勝負,那就意味著這兩個人中必然有一個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對此,不管是列寧還是托洛茨基都必須慎重。尤其是對托洛茨基而言,他是相當的為難。為什么為難?因為一直以來他都是尊重專家和技術流的,之前為了李森科的問題還鬧到了列寧那里,這為他可是增加了不少聲望的。

而這一次,圖哈切夫斯基的意見偏偏跟專家們相反。而且還不是一個兩個專家,幾乎是整個航空工業口的專家一致附和李曉峰的意見,支持圖哈切夫斯基就等于打了所有專家的臉面,托洛茨基必須掂量掂量。

托洛茨基對于圖哈切夫斯基的搞法是有意見的,不就是引進法國的發動機技術嗎?多大個事兒,航空口上資金豐沛,這點錢算啥,而且人家李曉峰理由也很充分,法國人的技術確實值得引進。何必在這種小事上做文章呢?

在托洛茨基看來,要打李曉峰的臉多的是方法。根本就不需要這么小家子氣,你小子這么一搞就等于是全面宣戰。不得不你死我活了!

實際上圖哈切夫斯基也沒有料到事情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他完全沒有想到絕大部分航空專家都會站在李曉峰那邊。只能說圖哈切夫斯基太不懂政治也太不懂人情了。

這十年來,李曉峰在技術領域可是下了大氣力的,契卡亂抓人的時候,是他為航空專家們說好話救人,專家們的福利待遇以及經費,一直也都是他幫著想辦法,可以說這個十年,大部分技術專家都欠他的人情!

而現在,本來航空技術專家們就更看好液冷發動機,李曉峰就更符合他們的口味,再加上之前的人情關系在,支持哪一邊根本就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事到如今,圖哈切夫斯基也沒辦法認輸,因為認輸就意味著毀滅,更何況他認為自己也未必會輸!

圖哈切夫斯基為什么會有這種底氣呢?原因很簡單,這十年內俄國和德國的技術合作一直很順利,他認為AM34存在的問題在德國技術專家的幫助下,很快就能解決。而一旦AM34的技術問題很快解決了,那么引進法國動力就沒有任何借口了。

在圖哈切夫斯基看來就算波利卡波夫等一批土專家支持李曉峰又怎么樣,跟德國專家比起來,土專家就是土專家,德國人會解決一切問題的!

“好吧,那就等一等看一看,如果能很快解決AM34面臨的問題,那確實沒必要引進法國技術!”

經過一番思考之后,托洛茨基勉強答應了圖哈切夫斯基,給予了他寶貴的支持。而這樣一來,留給列寧的選擇余地就很小了,支持李曉峰的話,那就等于是打托洛茨基的臉,鑒于最近一段托派和列寧派緊張的關系,不宜在這個時候再次刺激托洛茨基了。

可是讓列寧支持托洛茨基那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怎么說李曉峰都是他的人,怎么能胳膊肘往外拐?

一來二去的,這個事兒就僵持下去了,列寧選擇了不發表意見,他準備讓時間說話,如果德國人真的幫忙弄好了AM34那自然也沒什么說的,到時候幫忙維護李曉峰一下,讓托派不能打落水狗就行了。而如果AM34在規定的時間內搞不定,那他要做的就是同意引進法國技術,至于圖哈切夫斯基,嘿嘿,那是托洛茨基需要操心的問題了。

那么AM34究竟能不能很快解決問題呢?歷史給出的答案是不能,裝備TB3轟炸機的AM34問題重重,直接導致了TB3前三次定型失敗。斷斷續續一直折騰到1935年AM34才算開始穩定可靠。而后來大放異彩的AM34FRN(也就是AM35)一直到1938年才算搞定。

也就是說在一年多將近兩年的時間內,AM34實際上是不可靠的,尤其是在TB3上不斷的出事之后。米庫林和AM34所面臨的壓力將會非常大。自然支持AM34反對引進法國技術的圖哈切夫斯基也會亞歷山大。

這還是不是全部。圖哈切夫斯基對于AM34的信心大部分來源于德國,寄希望德國技術人員幫忙解決技術問題。可他真心是賭錯了,從希特勒上臺開始,德國和蘇聯之間延續了十年的技術合作蜜月期就進入了尾聲,大批的合作項目被終止,德國技術人員也被陸續召回。圖哈切夫斯基過于指望德國人幫忙實際上是行不通的。

對此,李曉峰自然是心知肚明,很快小胡子就會給圖哈切夫斯基潑一盆冷水。到1934年蘇德之間的貿易會急劇下跌無限趨近于零,直到1938年小胡子要準備進攻波蘭,需要麻痹以及爭取蘇聯的合作才再次放寬了兩國合作。可以說從1933年開始,蘇聯就基本指望不上德國人了。

“那您的意思是,我們就等著看圖哈切夫斯基的笑話?”雅科夫憂心忡忡地問道。

作為李曉峰的親密助手,雅科夫可以獲知相當多不為人知的情報,而且某仙人也樂于向他透露一些歷史的發展,在李曉峰的影響下,雅科夫對于德國未來的走向是異常的擔憂,比如在國會縱火案中納粹對共產黨的栽贓陷害就已經深刻的顯現出他們對共產主義的敵視。

蘇聯作為世界共產黨的老大哥。被德國人的敵視幾乎就意味著戰爭,而更讓雅科夫擔憂的是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態度。這兩個國家根本就是在放縱德國人,而且時不時顯露出的禍水東流態度更是值得警惕。

在雅科夫看來這幾乎可以說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已經不可避免了,最慢可能也就是五到十年的事兒。而現在蘇聯根本就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浪費了。

比如說在發動機領域,一款發動機從引進技術到大規模量產怎么也要個三年的時間,1933年引進12Y系列到1936年就能量產,甚至還可以有針對性的加以改進,而等到AM34進展不順利,再去引進那恐怕要耽誤很多寶貴的時間!

基于此他才必須要提醒李曉峰,決不能用看笑話的心情等著圖哈切夫斯基出丑,否則最后出丑的必然是蘇聯。

其實李曉峰也沒有看笑話的意思,他比雅科夫更加清楚時間有多么寶貴,早一年引進12Y系列跟晚一年相比意義就完全不一樣。對他而言,引進12Y系列是必須的,但是鑒于當前復雜的形勢,直接引進恐怕很難辦,有沒有什么辦法繞過圖哈切夫斯基設置的障礙呢?

“我們現在有資金去建立一條新的活塞發動機生產線嗎?”。李曉峰突然問道。

雅科夫立刻就明白了某人的意思,以蘇聯政府的名義馬上引進12Y系列是不太可能了,唯一可行的恐怕是以北方工業的名義引進技術進行生產。

雅科夫立刻回答道:“資金沒有任何問題!”

李曉峰緩緩地點點頭,不過卻并沒有馬上同意這么干,因為在他的規劃中,北方工業沒有必要在航空汽油機上進行投入,因為這一行很快就會被淘汰,進入四十年代中后期,未來就屬于噴氣式發動機,在航空汽油機上進行投資太浪費了。

在李曉峰之前的規劃中,北方工業在二戰中發動機領域重點是放在柴油機上,爭取不管是低速還是高速柴油機都要有突破,必須占據世界一流的地位,所以他投資了B234。

而現在,因為圖哈切夫斯基的干擾,就上馬一條航空汽油機生產線,這劃算嗎?

實際上讓李曉峰為難的不光是生產問題,主要是法國人的條件,要買12Ycrs必須先采購500臺12Ybrs,這些12Ybrs發動機給誰用呢?伊16用的是M25,不可能采購12Ybrs,而且以圖哈切夫斯基這貨搗亂的決心,也絕不會允許12Ybrs進入紅軍服役。那買來的12Ybrs不就成了廢鐵?

李曉峰雖然有錢,但還不至于這么敗家的,不給12Ybrs找一個用戶,他真心沒辦法下決心引進12Ycrs發動機。可是12Ybrs這個用戶是誰呢?軍用肯定是沒戲了,那就民用?

李曉峰立刻就苦笑了一聲,蘇聯有個鬼的民用航空市場,老百姓出門能坐上火車就謝天謝地了,飛機根本是想都不敢想。而且蘇聯也沒有民用飛機,傘兵都是拿TB1和TB3之類的轟炸機客串……

轟炸機?運輸機?

李曉峰腦子里忽然閃過了一道火花,他似乎想到了什么,抓耳撓腮了半天之后,他忽然問道:“雅科夫,今天是幾號?”

雅科夫也是一陣詫異,愣了愣回答道:“四月十五日。”

四月份?李曉峰又抓了抓腦袋,他記憶中道格拉斯的DC1似乎是1933年7月首飛的,按照時間進度看,DC1應該已經在制造原型機了。

李曉峰為什么會想到DC1呢?原因非常簡單,作為整個三十年代最成功的機型,從DC1發展而來的DC3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連蘇聯都引進了DC3(里2運輸機)。如果能和道格拉斯公司開展合作,引進一部分裝12Ybrs發動機的DC系列運輸機,似乎有搞頭?

至少李曉峰記得原版的DC1裝的是萊特SGR1820F系列的發動機,功率是710馬力,而12Ybrs功率有760馬力。完全能裝上去,可能液冷的12Ybrs發動機稍微重那么一點點兒,但是經過修改發動機艙完全可以減少風阻,維持DC1原有的性能是可以期待的。

一想到這兒,李曉峰就坐不住了,他立刻命令道:“立刻聯系道格拉斯公司……”(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