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白山黑水間的爭奪(三)
第三百九十五章白山黑水間的爭奪(三)
半夜更新的一般是防章節,我已經盡量挑夜深人靜的時候了,這時看的人少。一般防章節要至少半小時后才會修改為正確內容。
用電腦看的沒問題,用題,只要沒在我還沒修改時點開章節就行。而一旦點開,錯誤的章節內容就下載了下來,進入到手機緩存了,這個時候我即便修改了手機客戶端仍然是錯誤內容,始終不會改變。
這個時候只有重新下載這個章節,如果不行的話就只有刪除本書下架,然后再重新加一次上架即可。
這種書看的人少,dbn又猖獗最近qidin作者的收入普遍下降了1o左右,讀者又愛看狂拽酷炫吊炸天的玄幻都市文。沒辦法,不這么做混不下去了,見諒。
寬甸滿族自治縣隸屬于遼寧省丹東市,位于遼寧省東南部,隸屬于丹東市,坐落在鴨綠江畔,東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南接丹東市區,西與鳳城市、本溪滿族自治縣毗鄰,北與桓仁滿族自治縣、吉林省集安市相連。是遼寧省縣級行政區域面積最大的縣,也是遼寧省最大的邊境縣。總面積6193.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431590人(2013年),2013年,寬甸縣實現縣區生產總值211.3億元。[1]
寬甸滿族自治縣先后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最美生態旅游名縣”、“遼寧生態旅游實驗區”。[24]
中文名稱寬甸滿族自治縣外文名稱y別名鴨綠江畔仙境寬甸行政區類別自治縣所屬地區遼寧丹東下轄地區20個鎮、2個鄉政府駐地寬甸鎮電話區號0415郵政區碼118200地理位置中國遼寧省東南部面積6193.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431590人(2013年)氣候條件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著名景點天橋溝、青山溝、玄武湖、天華山、花脖山、河口等火車站寬甸火車站車牌代碼遼f邊境線長216.5公里行政代碼210624縣委書記吳世民[5]
1建制沿革
2行政區劃
3人口民族
4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5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林業資源
能源開發
6經濟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7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8交通運輸
9旅游景點
10著名人物
11當地特產
建制沿革編輯
夏朝,寬甸地域屬青州,商因夏制,仍屬青州地。
春秋、戰國時期,寬甸屬燕國遼東郡轄地。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滅燕,繼置遼東郡,寬甸仍屬遼東郡。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盧綰為燕王,寬甸地域屬燕國管轄。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廢燕王,置遼東郡,設西安平縣(今九連城叆河上尖),寬甸屬遼東郡西安平縣地。
寬甸縣
寬甸縣(6張)
三國時期,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魏取遼東郡,仍設遼東郡西安平縣,寬甸地域屬其轄地。
西晉,寬甸仍屬遼東郡西安平縣地。東晉十六國時期為前燕、前秦、后燕勢力范圍,寬甸一帶仍屬遼東郡西安平縣地。
東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寬甸地區被高句麗部族割據,以城為行政建置,西安平縣改稱安平城,在大蒲石河口置泊汋城,寬甸一帶屬泊汋城轄地。隋朝,寬甸地域仍屬泊汋城地。
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收復遼東,設安東都護府,寬甸屬安東都護府積利州轄地。歷元年(公元698年)寬甸屬渤海西京鴨綠府桓州地。
遼滅渤海國后,于今鳳城設開州開遠縣,寬甸屬其轄地,金收國二年(1116年)置婆娑府路于大蒲石河口,寬甸屬婆娑府路所轄。至元初年仍設婆娑府路,至元十七年(1280年)降為府,二十五年廢府為巡檢司,寬甸屬婆娑府巡檢司轄地。
明朝,設遼東都指揮使司東寧衛,寬甸屬東寧衛轄地。成化五年(1469年),修筑遼東邊墻至寬甸境內。嘉靖四十二年險山堡設參將,轄十三城堡。萬歷元年(1573年)議筑寬奠(寬甸)、永奠(永甸)、大奠(坦甸)、長奠(長甸)、新奠(赫甸)“五堡”。萬歷四年,寬奠“五堡”相繼建成。寬奠參將加副總兵職銜,遷定遼右衛軍士及倉官于寬奠堡,創學廟,開設瓦市,屯軍墾田,由荒蕪之區,成為遼東重鎮。
清天啟元年(1621年)四月,后金軍占據寬甸,將收降軍民編入八旗,封漢人降官為備御,與牛錄額真(佐領)共同管理寬甸地域。清順治年間完成柳條邊修筑,寬甸為柳條邊外巡防地。由叆陽邊門卡倫統巡。同治十三年清朝撤銷對柳條邊外封禁。光緒三年正月,清廷批準設立寬甸縣,隸屬鳳凰直隸廳。光緒三十二年屬奉天省東邊道轄縣。
民國元年(1912年),寬甸縣隸奉天省東邊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廢東邊道,寬甸縣屬遼寧省轄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寬甸縣屬偽奉天省轄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2月,屬偽安東省轄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25日,遼東人民自衛軍第一支隊解放寬甸,成立寬甸縣民主政府,隸屬安東省。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屬安東省第四專署,11月國民黨政府軍占領寬甸,寬甸縣屬安東省轄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東北民主聯軍收復寬甸,寬甸縣隸安東省第四專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四專署撤銷,屬安東省轄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安東省、遼寧省合并成立遼東省,寬甸縣屬遼東省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寬甸縣仍屬遼東省。
1954年8月,遼東、遼西合并成立遼寧省,歸屬遼寧省。
1956年設安東專員公署,歸屬安東專員公署。
1958年11月撤銷安東專署,隸屬遼寧省。
1959年1月,屬遼寧省安東市(1965年安東市更名丹東市)轄縣至今。[6]
滿族在寬甸的歷史悠久。早在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建州女真首領李滿住得明朝政府允許率部遷入今渾江中下游一帶居住。明萬歷初年,“寬奠六堡”建成后,北有女真王杲完顏部,東有王兀堂董鄂部。各族人民住種混居,往來貿易,促進了寬甸地區的開發。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后金政權占據寬甸,境內居民被編入八旗。順治六年(1644年)清軍入關,寬甸八旗子弟“從龍入關”,寬甸為邊外封禁地,荒煙不治達二百年之久。清同治年間,邊外封禁松弛,居民漸集,光緒二年(1876年)左寶貴率兵到寬甸丈放土地,光緒三年寬甸縣設治后,滿族人口漸增。宣統二年,滿族居民20356人,占總人口9。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部分滿族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出旗入民”。
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滿族人口為11199人,占人口總數3.8。1983年國務院發出恢復和改正民族成分的通知,原改變族屬的滿族人開始向政府申報恢復民族成分。1985年末,滿族人口為173917人,占總人口39.88。同年經省政府批準,建立了毛甸子、虎山、步達遠、灌水、楊木川、夾皮溝(硼海)、灌水鎮7個滿族鄉(鎮)和下露河朝鮮族滿族鎮,少數民族鄉(鎮)占全縣鄉(鎮)總數34.78。2002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滿族人口232248人,占全縣總人口53.42。
(二)漢族
漢族自古就是寬甸各族人民中居住最早、人口最多的民族。戰國時期,燕人進入遼東。由于時代演變,境內漢人時增時減。明嘉靖年間,在寬甸修筑險山(今土城子村)、江沿臺(今虎山)等鋮堡,實行“屯軍邊上,寓軍于農”政策。萬歷初年興筑“寬奠六堡”后,實行屯田制,漢族人口漸增。清咸豐至同治年間,山東、直隸等地的漢族人為尋求生計沖破清王朝封禁令,進入寬甸墾植求生。清光緒三十三年,全縣人口176018人,漢族人占十分之九。民國前期,軍閥混戰,災害頻繁,關內災民闖關東下邊外,加之滿族人出旗入民,漢族人口急劇增加。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4.2。1983年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原改變族屬的滿族人恢復滿族,1985年漢族人口253806人,占全縣總人口的58.19。2002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漢族人口195346人,占總人口數的44.93。
(三)朝鮮族
清宣統二年(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半島,一些朝鮮愛國者和破產農民不堪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統治,紛紛背井離鄉來寬甸。到民國4年全縣朝鮮族有2040戶、11307人。民國19年(1930年)*滿洲省委在寬甸建立特別支部,大多數黨員是朝鮮人。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后,又有一些朝鮮人到寬甸定居,至民國29年全縣有朝鮮族1585戶、8927人。
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有朝鮮族11124人。1959年,為支持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平建設,全縣有315人經政府批準遷居朝鮮。1961年后,縣內水田面積減少,為照顧朝鮮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習慣,一些朝鮮族人遷往沈陽、盤錦、東港等水田地區。至1985年朝鮮族人口6464人,占全縣總人口1.48。2002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朝鮮族人口下降到4925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1.13。
回族進入寬甸較晚。清光緒五年(1879年)回族人哈廣德從關內遷到寬甸,在縣衙當差。不久,馬國良、哈金發、哈金才投奔哈廣德來寬居住。光緒年間,全縣回族居民不足10戶,宣統二年增加到38戶、246人。
新中國成立后,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受到黨和政府的尊重。寬甸鎮新開路西設清真寺,是回族宗教活動中心。回族人民勤勞樸實,熱情好客,注重互助互愛,珍惜民族團結,講究衛生。回族人一般不與他族人通婚,人口發展較為緩慢。1985年466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1。2002年回族人口398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09,多居住在寬甸鎮內,主要從事商業和飲食服務業。
(五)蒙古族
寬甸的蒙古族多為清政府撥往沈陽、鳳城、岫巖等地的八旗子弟后裔,于清同治、光緒年間遷入寬甸。宣統二年全縣蒙古族343戶、1241人。民國期間,少數民族受到歧視,人口減少。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全縣有蒙古族528人,1985年全縣蒙古族人口1353人,占全縣總人口0.31。2002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縣蒙古族1562人,占全縣總人口0.35。
寬甸境內壯族、錫伯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共有203人,多系建國后因工作調動、婚姻等原因正常遷入。[8](未完待續。)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