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有人,會盡快回復!
正文
正文
鸚鵡螺上浮或下沉時依靠殼內數個氣室的充、放氣來調節。
它們能夠靠充氣的殼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噴水的方式“急流勇退”。
在暴風雨過后,海上風平浪靜的夜晚,鸚鵡螺愜意地浮游在海面止,貝殼向上,殼口向下,頭及腕完全舒展。
這類動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為底棲的甲殼類,特別以小蟹為多。
目前生存在全球深海底層的鸚鵡螺活體的數量已十分稀少,在我國僅在南海諸島及彎島南部深海區有它的足跡,我國已把它定為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在國外眾多博物館中也多是只能見到其美麗的軀殼標本了。
所以,在知道有可能發現活的鸚鵡螺之后,韓孔雀才會充滿了驚喜。
“不要高興的太早,我們只能保證,這里很可能有鸚鵡螺的出現,而且真的有人曾經在這里尋找到過,至于你們找不找得到,我們是不敢保證的。”看到韓孔雀那么高興,潛導只能實話實說。
“那么說連你們也不知道這里到底有沒有鸚鵡螺了?”袁鵬奇怪的問道。
“雖然最近十幾年沒有發現鸚鵡螺,但是異鸚鵡螺還是有人發現的。”潛導道。
“異鸚鵡螺?”陳青問道。
“異鸚鵡螺是當之無愧的‘最深的秘密’,科學家已經連續三十多年沒再看到這種活化石,直至最近才再次發現。”潛導回答道。
1984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家彼特·沃德和同事布魯斯·桑德斯一起,第一次發現了異鸚鵡螺。
這種毛茸茸、黏糊糊的異鸚鵡螺,看起來很像更廣為人知的珍珠鸚鵡螺,但實際上,異鸚鵡螺是鸚鵡螺中一種全新而又唯一的種類。
隨后,異鸚鵡螺從科學家的視線中消失。
最近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有人試圖再去尋找異鸚鵡螺的蹤跡,結果,他們不僅找到了異鸚鵡螺,還在海底拍到了其活體狀態的數字圖像,成功設置了跟蹤裝置。
在科學家眼中,鸚鵡螺是地球上最了不起的幸存者之一,它是活的化石,可能在地球生活了一百萬年左右。
鸚鵡螺誕生于5.3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末期,當時各種動物開始出現在我們星球的海洋中。
這些軟體頭足類動物享受過好日子,也經歷過壞日子,其中就包括“大滅絕時代”這種最壞的時期。
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物種在短時間內紛紛滅絕,因此,像鸚鵡螺這樣的幸存者受到了科學家的高度重視。
科學家從最新收集到的數據和相片中發現,這兩種鸚鵡螺仍然都還幸存。
而距離夏威夷不算遠的南部美洲,巴布亞新幾內亞是世界上唯一生活著這兩種軟體頭足類動物種屬的海域。
所以,夏威夷周圍出現鸚鵡螺,也不是不可能,要不然,韓孔雀可不會被潛導稍微忽悠一下,就跑到這里來尋找鸚鵡螺。
韓孔雀雇傭的這家旅游公司確實很專業,他們準備了足夠數量的深海防護服,看來他們肯定沒有少帶人來。
“最后說一下鸚鵡螺,鸚鵡螺的種類很多,而在這里,很有可能讓你們見到這種海洋之中幸存的遠古巨無霸,知道什么是巨無霸嗎?
不是那種幾厘米,一二十厘米的小個頭,而是那種一米,甚至是超過一米的,如同一根棍子一樣的巨無霸,看看,你們肯定不知道,鸚鵡螺不是像貝殼,而是像跟棍子。”
等到所有人做好了潛水準備,導游才拿來一個平板,打開了一些圖片,讓韓孔雀等人觀看。
“啊!這是鸚鵡螺?最高能夠長到一米四?”看著像是一根石頭柱子一樣的東西,陳青他們怎么也不敢想象這就是鸚鵡螺。
看到陳青他們的震驚,潛導十分得意,她興高采烈的道:“在古代,有著數千種鸚鵡螺,只有少數像當代的蝸牛式旋卷狀,大部分都是直殼類型,一般常為2050厘米,大的為8090厘米,此前報道過的最大化石為140厘米。”
韓孔雀也有點驚訝,他也不知道鸚鵡螺還有直殼類型,從圖片上看,這個鸚鵡螺像是化石,其殼體呈尖而窄的直長圓錐形,狀如牛角或竹筍。
“這是十分少見的鸚鵡螺化石,而且出自你們中國,你們國內古生物學家,常用‘角石’來稱呼古鸚鵡螺化石。”潛導得意的看著這些中國人,他們自己國家的寶物,他們都不如她這個外國人清楚吧?
“查查資料,看看是不是像這個外國妞說的那樣,如果真是我們國內的化石,那么我們丟人可的丟到國外來了。”這個時候,陳青小聲的詢問韓孔雀。
韓孔雀苦笑了一聲,掏出手機,查找了起來,這么一查,還真是出自國內,而且是在長江流域發現的。
看來是他們孤陋寡聞了,這一點在古代好像就有人知道,比如黃庭堅當年用這種化石制成鎮紙,并自作主張地把鸚鵡螺化石當作筍子的化石,還題詩曰:“南崖新婦石,霹靂壓筍出,勺水潤其根,成竹知何日”。
長江流域許多地方,都發現過鸚鵡螺化石,金陵也曾有少量鸚鵡螺化石被發現,只是比較零散。
最集中的地方還在長江三峽地區,因為頭足類動物主要在赤道附近水溫較高的海域交配繁殖,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屬種具有“回游”習性。
那些“散兵游勇”可能就是“回游”過程中死亡的,而目前三峽地區發現的大量化石,均為它們繁殖之后大量死亡而留下的“墓葬群”。
中科院金陵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最近收集到的這三塊大型古鸚鵡螺化石,最長的一根在162厘米,潛導展示的就是這三塊大型古鸚鵡螺化石。
這些化石屬名為震旦角石,種名為中華種,全稱中華震旦角石,這是我國特有的古鸚鵡螺化石,其生活時代距今4億6千萬年前的奧陶紀中期。
早在本世紀20年代,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三峽地區考察時,就根據這種類似寶塔或竹筍的化石,將產此類化石的地層命名為“寶塔石灰巖”,這一命名在中國地質學界一直被廣為引用。
中華震旦角石是中國“特產”,是奧陶紀中期的標準化石,也就是說,只要找到這類化石,就能確定這一地區的地層時代屬4億6千萬年前的中奧陶紀,并顯示該地層為海相地層。
由此就可以推斷:中國長江三峽地區,4億6千萬年前是一片深水海域。
鸚鵡螺最早出現于5億年前的寒武紀后期,到奧陶紀之后,迅速演化為海洋中最為兇猛的肉食性動物,并且在整個地質歷史時期都有“海中霸王”之稱。
直到今天,與鸚鵡螺同類的頭足動物,仍然是海中無脊椎動物中的“霸王”。
現代海洋中的頭足動物大王烏賊、巨型章魚,最大的個體可達16到18米,它們能獵食海中各種魚類,甚至可以與虎鯨展開生死搏斗,有時,一條巨型章魚就能把一艘小船緊緊縛住,令其動彈不得。
鸚鵡螺類曾有近3000個屬、8000多種,是地球史上海生動物中的一大類群,而現存鸚鵡螺僅剩一屬四種,是非常稀少、非常珍貴的“活化石”。
“這是古代鸚鵡螺化石,到現在還有嗎?”現存的可是只有一屬四種四種了,這名潛導不會真是忽悠他們吧?
潛導聽到韓孔雀的懷疑,立即哈哈大笑起來,笑了一會兒,害怕韓孔雀他們惱羞成怒,潛導才再次道:“這自然是有原因的,你們應該清楚了,發現的一屬四種都在太平洋地區,就連異鸚鵡螺也在這里一片海域。”
“這有什么?太平洋太大了,誰知道水下到底有什么物種?”古烈道。
潛導點了點頭道:“所以,如果不是有人真的發現過這種奇異的生物,我們也不敢隨便欺騙客戶。”
“你是說真的有人發現了這種海螺?”陳青也忍不住開口道。
潛導立即點頭,接著她微笑道:“而且還是你們國家的一個人發現的,在南沙海域發現的。”
韓孔雀他們再次無語,這人丟的,他們的臉都紅得發紫了。
其實,事情比較偶然,就算不知道也不丟人。
10年前,一個名叫鄭海根的海員,在南沙海域釣到一只外殼呈白色、間雜橙紅色波紋的海螺。
欣喜之際,他欲同眾人分享海鮮,只見他用開水一燙,頓時從海螺殼里掉出一團軟肉。
于是眾人蘸著佐料美餐一頓,吃完之后他意猶未盡,把海螺殼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下來,并在探親時帶著它到魔都自然博物館和魔都水產大學,向專家請教。
看著這只貌似平常的海螺殼,幾位海洋貝類研究專家都愣住了,他們的回答也讓鄭海根驚呆了。
“這是鸚鵡螺啊,是世界珍稀貝類,我國一級保護動物。至今我國還沒有采集到活的鸚鵡螺,所以,你吃掉的不只是一味海鮮,那是10萬美金啊!”
到底是否值10萬美金,暫且不說,單從國內目前貝殼市場的價格而言,鸚鵡螺殼的價格是首屈一指的。(未完待續。)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