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請訪問
西柏林由美國、英國和法國占領,勃蘭登堡門屬于東柏林管轄。1989年,東德的最后一任總理莫德羅在門的另一端迎接科爾,標志著勃蘭登堡門再次開放。隨后隔離區被完全拆除,德國人民在勃蘭登堡門前的柏林墻上跳舞慶祝。
時間已經是柏林當地時間夜里12點多,云落和顏沉魚還在菩堤樹下大道上興奮的游蕩著,街邊吃晚餐喝咖啡過著一個美好夜晚的人們提醒著云落和顏沉魚。
為了明天更好的游覽柏林,云落和顏沉魚該回去了,有太多的新奇事物等著云落和顏沉魚慢慢去發現。回到酒店,推開窗變看到不遠處的波茲坦廣場,想起猶太人柏林古老的滄桑和現代的氣息,懷著太多的期待,躺下,冥想,休息。。。
這一夜,可能云落和顏沉魚都過于興奮了,柏林這里天又亮的很早,好像4。5點,清晨陽光就照了進來。打開手機,放上音樂,躺著透過白色蕾絲布簾看外面的天,很藍。在柏林的這幾天都是晴天,后來才知道真的是很幸運,走后連續幾天都是刮風天。
拿出準備好的歐元,和2日即48小時的berlinwelecard。berlinwelecard可供一個成人和最多三個14歲以下的兒童在柏林—波茨坦地區享用48小時的公共交通,并可享受博物館,節目表演。景點。
觀光線路和游船線路的折扣。該卡在柏林旅游營銷有限公司(btm)的各旅游辦事處以及許多酒店買到,還有72小時的。拿票上地鐵或者公交車都需要打票,自覺第一。否則被查到了將會有重罰。
離酒店不遠,大約步行5分鐘,云落和顏沉魚途徑一個門口,從外面并看不出什么來。走進去一看,這里是柏林反抗運動紀念館。位于柏林的綠肺—蒂爾加藤公園南部,現今德國聯邦國防部旁邊。上個世紀30年代。
這所大樓曾經是德國海軍總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又成為德國聯邦國防軍總司令部。希特勒就是在這里發表了著名的關于德國需要生存空間的演說。1944年,這座房子成為參謀總長stauffenberg上校領導的反希特勒秘密計劃中心。
希特勒從拉斯滕堡司令部的爆炸事件中幸免于難,秘密計劃破產了。如果你對一部電影《刺殺希特勒》有印象的話。這里就是湯姆克魯斯飾演的stauffenberg上校英勇就義的地方,現在是德國新兵入訓宣誓為國效忠的地方。
三樓是德國抵抗運動展覽館,展覽館中以文字、圖片與實物記載了每一個抵抗組織。從青年組織如白玫瑰到商會,與社會民主黨組織、教會組織、猶太人組織及工人組織。
特別是參與stauffenberg上校秘密組織的數百人的照片也一一展示在展館內。云落和顏沉魚期望和平。saynotoracism。在這里,更多是沉思。
步行不是很遠,不經意的,德國國會大廈就出現在云落和顏沉魚面前。國會大廈體現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羅克式的多種建筑風格,是德國統一的象征。先由德國皇家使用,然后是魏瑪共和國。
由于當時威廉二世的反對,建筑上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被鑲上的,現在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能參觀這里。足以說明德國的民主和開放。
菩提樹下大街是德國首都柏林的著名街道也,歐洲著名的林蔭大道。它東起馬克思—恩格斯廣場。西至勃蘭登堡門。
街兩邊4行挺拔的椴樹(被譯為菩提樹),像翠綠的長廊,筆直地伸向勃蘭登堡門。云落和顏沉魚從勃蘭登堡門沿著柏林的菩提樹下大道往東走,左側是有巍峨壯觀的兵器館,嶄新的衛戍大廳,柏林大學;右側有皇宮,歌劇院和皇家圖書館。
因為1945年德國法西斯滅亡前的最后血戰就發生在這一帶,菩提樹下大街成為一片廢墟。現在的一切,大都是戰后按原樣重建的。
這是柏林洪堡大學,創始人威廉馮洪堡(1767~1835年)是德國近代著名的自由主義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比較語言學家和語言哲學家。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可以說是世界學術的中心。
許多知名學者,政治家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身影,產生過29位在化學、醫學、物理和文學等領域的諾貝爾得主,成就驚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普朗克,哲學家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神學家施萊馬赫,法學家薩維尼都曾在此任教。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大教堂,突出的三個大圓頂明顯的詮釋了這一特點,不同于哥特教堂的尖屋頂,它的圓頂將原本很高的教堂從視覺上給人一種圓潤豐盈的感覺。
從建筑外型上,它仿照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又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教堂的拱頂不僅僅是對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的簡單模仿,它使教堂的內部顯得明亮而寬敞,這與教堂陰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鮮明的對比。
因為曾經作為王室的專用教堂的關系,與那些外表華麗內飾簡樸的哥特式教堂不同,柏林大教堂的內飾極其華麗甚至達到了浮華的程度。
它的室內金碧輝煌,裝飾著線條復雜的柱子和精美的壁畫,甚至柱頭都是鍍金的。它的內裝于同一時期由設計師尤利烏斯拉什多夫(juliusraschdorff)設計。
教堂中最令人難忘之處是高達74米的穹頂,西里西亞沙巖制成,并由安敦馮維訥(anto女onwerner)設計,飾以耶穌登山傳福音的鑲嵌畫;游客可以登上270級臺階,一直上到拱頂部分進行參觀,但是需要另外收取費用。
沿著施普雷河往前是尼古拉小區,這里在經過了修繕之后,仍保留著中世紀柏林的面貌。在尼古拉小區的中心是柏林最古老的教堂,始建于13世紀的尼古拉教堂這。
座教堂經過了非常長的時間才得以修建完成,1402年修建了內殿,1877年有加建了兩座塔樓。不過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教堂因遭到轟炸而成為廢墟,戰后于1987年才全部重建完成。現在的教堂已經成為了一座博物館,以敘述這座城市的歷史。
建于1861—1869年的柏林市政廳大樓,是由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魏澤曼(waesemann)設計的,大致仿照意大利北部文藝復興時期的市政廳,帶有97米高的塔樓,象征著在普魯士帝制之后城市公民自信的精神。
由于建筑使用了大量紅磚,由此而獲得了紅色市政廳之名。冷戰時期,紅色市政廳成為東柏林市政廳,自1991年起,這里再次成為柏林市長的辦公地。
市政廳前有一座海神噴泉,建于1891年,中間是海神尼普頓的雕像,周圍四個女神雕像分別代表四條大河易北河,奧得河,萊茵河和維斯瓦河。
一天的行走,感受到柏林的魅力來源于這個有著1200余年的歷史積淀,當云落和顏沉魚穿行在柏林的大街小巷時,云落和顏沉魚可以從宏偉的城市建筑中看到;當云落和顏沉魚穿行在巨大厚重的紀念碑群中時,云落和顏沉魚不得不去反思。
反思云落和顏沉魚自己以及那段歷史;當云落和顏沉魚在陽光充足的午后,慵懶的躺在草地上,看著施普雷河上的游船,云落和顏沉魚真切的感受到大都市也可以這樣親近自然。明天,期待明天!
1933年,朱自清站在柏林的菩提樹大街上,感慨道:柏林的街道寬大,干凈,倫敦和巴黎都趕不上。若干年后,余秋雨費盡周折,站在位于柏林弗里德里希大街附近一代大師黑格爾十分不起眼的墓前,沉思良久。
后來他在自己的雜文集行者無疆里寫道:如果沒有墓園里的這些長眠者,荒涼、寂寞的將是外面的世界。如今,許多游客站在柏林東火車站外長約1公里的柏林墻舊址前,追問記憶里的這段歷史是否真正的發生過!
柏林的魅力,究竟是大氣的城市建筑,還是厚重人文氣息,抑或還是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悲劇,其實遠遠不止這些。
深夜,一道帶刺鐵絲網屏障在柏林悄悄豎起,把整個柏林一分為二。后來,這道屏障不斷被加固、擴建,最終成為冷戰時期東西陣營全面對壘的最觸目驚心的標志——柏林墻。直到深夜,柏林墻被拆毀。
這種危機才得以真正解除。當年那道長長的柏林墻雖然被推倒,但并不是全線倒塌的,還保留了不少段殘垣。(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