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九巔書名:
霍亂病傳入中國,使用了傳統的霍亂病名。早在《內經》中,就曾多次使用霍亂這一病名。如《靈樞•五亂》篇說:“亂于腸胃,則為霍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土不及,民病饗泄霍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漢書》說:“閩越夏月暑時,歐(嘔)泄、霍亂之病,相隨屬也”。
《傷寒論》對霍亂的癥狀和治療都有比較系統的闡述,如“嘔吐而利,此名霍亂”,這些都說明,霍亂在漢代已是眾所熟知的病名了。
對霍亂弧菌引起的霍亂,學者們多遵從伍連德在《霍亂概論》中的論述,認為是從清嘉慶二十五年即1820年傳入中國的。他是依據宋如林在重刊林森《痧癥全書》序中所言:“嘉慶庚辰(1820年)秋,人多吐瀉之疾,次年辛巳更甚劇”。又云:“此癥始自廣東,今歲福建臺灣,患者尤甚”。余云岫在《流行霍亂與中國舊醫學》一文中考證,中國之有霍亂,約在1817年,由印度經陸地傳入,此前雖有記載,皆不能確定為真正霍亂。對此學術界有兩種看法,一是認為,1817年的傳入沒造成特大流行,可從略。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在1817年由印度源起造成世界大流行時,霍亂就傳入了中國,故首次傳入應從1817年算起。日本井村哮全也支持余云岫的觀點。對于霍亂,我國似乎還有更早的記載,如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涂紳的《百代醫宗》一書中記有“嘉靖甲子(1564年),人多患此疾,自腳心麻至膝上者,不勝其數,死者千萬矣”。后世醫生據此對霍亂有“麻腳瘟”的病名。醫史學家陳邦賢認為,唐代王燾在《外臺秘要》記述霍亂的癥狀有吐利、腹痛、手足冷、煩躁、干嘔、轉筋等,似已認識此病。
在世界霍亂的七次大流行中,我國每次都是重疫區,并且在兩次流行的間期也患者不絕,病斃者甚眾。據伍連德《中國霍亂流行史略及其古代療法概況》記載:“自一八二零年英國用兵緬甸,一旦霍亂流行,直由海道經緬甸達廣州,波及溫州及寧波兩處,以寧波為劇。次年,真性霍亂遂流行于中國境內,由寧波向各埠蔓延,直抵北平、直隸、山東等省。一八二六年夏由印度傳入中國。又自一八四零年由印度調入英印聯軍,遂造成第三次之霍亂流行”。陸定圃《冷廬醫話•卷三•霍亂轉筋》中說:“嘉慶庚辰年(1820年)后,患者不絕”。王清任《醫林改錯•下卷•瘟毒吐瀉轉筋說》中也說:“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病吐瀉轉筋者數省,死亡過多,貧不能葬埋者,國家發幣施棺,月余之間,共數十萬金”。在清代,以光緒十年(1888年)流行最盛。在民國時代,以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霍亂流行最廣,波及城市達306處,患病者達10666人,死亡者達31974人。
霍亂傳入我國后,因不知病源,醫生則據癥狀名病和預防。徐子默在《吊腳痧方論》中,稱此病為“吊腳痧”,同書又以付題稱為“麻腳瘟”,田晉元則在所著《時行霍亂指迷》一書中,稱為“時行霍亂”。民國初年,也有據英語者稱此病名為“真霍亂”。此后,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二十世紀中葉以后,在法定文獻和教科書中便稱此病為霍亂,而不再稱“真霍亂”和其他病名了。在王孟英所著《霍亂論》中,提出在春夏之際,在井中投以白礬、雄黃,水缸中浸石葛蒲根及降香為消毒預防之法。
霍亂雖然與《傷寒論》之霍亂病源和輕重不同,但運用《傷寒論》的辨證和方藥,如用理中湯、四逆湯等卻能收到很好的療效。徐子默在《吊腳痧方論》中就明確指出以溫經通陽之藥為治。這一觀點,歷代以來雖有徐靈胎、王孟英等人反對,謂霍亂屬熱不可以熱藥療治,但從病證有腹痛、米泔樣便、手足厥冷等一派寒象來看,用姜附四逆輩方為契合,這也為實踐所驗證。當年章太炎先生就指出,四逆湯之療效,和西醫的樟腦針、鹽水針(補液)效果不相上下,而且原理也相同。在當代,治療霍亂的幾大原則不外乎是輸液或口服藥物以補充水及電解質,使用抗生素(如磺胺、呋喃唑酮、四環素、強力霉素等)治療并發癥和對癥治療。運用中醫藥治療霍亂是值得重視的,早在《內經》的運氣學說中,就指出不同類型的氣候模式與某些疾病流行相關。1951年,郁維對上海19461950年霍亂流行的研究,證實了霍亂流行與大氣的絕對濕度有關。
1961年的埃爾托型霍亂,也曾出現于我國廣東沿海,后曾波及二十余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造成一定的危害。而1992年于印度及孟加拉等地流行的霍亂,已經證實是埃托型的變型所致,該菌定名為0139。現已波及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尼泊爾、我國香港及歐美等地,我國1993年在新疆首先發現0139,5年多時間報告300余例,僅占同期愛爾托病例的0.5。目前,在發展中國家霍亂的流行仍然是一個令人困擾的公共問題。1997年霍亂在扎伊爾的盧旺達難民中大規模爆發,造成7萬人感染,1.2萬人死亡。這證明,霍亂仍是災難性的,這也說明第7次流行還沒結束。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