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鳳和鳴小說>鳳和鳴最新章節列表 >鳳和鳴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鳳和鳴-第411章 朝圣之路
更新時間:2018-01-11  作者: 百柏樺   本書關鍵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鳳和鳴 | 百柏樺 | 百柏樺 | 鳳和鳴 
正文如下:
第411章朝圣之路

第411章朝圣之路

在解決了姜伯旭的事情后,姜元羲見他們還在爭論不休,索性出來一錘定音。

“我們姜家出自天水,天水在古夏、古商時期屬雍州,故國號取名大雍。”

于是,國號就這樣被定了下來,史稱大雍王朝。

“至于帝號,我在位時不必尊稱,待我故去,再由你們爭吵。”

于是,姜元羲在位時期,民間與臣下皆尊稱女帝。

“至于年號,就叫太初吧。”

后世史稱女帝開國之年為太初元年。

“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故尊阿爹為太上皇,阿娘為皇太后,此前并無嗣位皇帝祖父在世一例,故尊祖父為無上皇。”

于是,姜太傅成了無上皇,姜松成了太上皇,鄭幼娘成了皇太后。

“至于擬定功臣封號一事,則由你們先擬,而后交由我過目。”

最后,姜伯庸等人可以討論的只剩下一件事——勘定個人功勞,草擬封號。

就在這時,常明義風塵仆仆的回來了。

“主上,我已擇好建都之地了。”

常明義滿臉喜色,顯然是非常滿意此行,他略微帶了些激動的道:“鎬京!建都之地在鎬京!”

“鎬京?”姜元羲微微挑了挑眉,“那不就是長安?是古周、大秦建都之地?”

常明義用慣了古稱,聞言也跟著轉了稱呼,“是的,就是那里。天下之脊,中原之首龍。”

常明義興奮莫名,“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進而,天府之國也。”1

常明義對長安贊譽非常高,他親自走了一遍長安的地形,發現長安是龍脈之首,只要好好規劃長安,大雍王朝后人不要

腦子進水,自己作死,龍脈風水可保數百年王朝安穩。

姜元羲對常明義的堪輿本事很信服,微微頷首,“既如此,定都長安。”

常明義松了一口氣,又緊接著要人手,“主上,還請您增派人手,我們現在就準備建筑皇宮和規劃內外城。”

姜元羲無有不應,派了三十萬人給常明義,常明義只停留了一天,又匆匆帶人離去,他與霍景山都覺得要盡早建好京城,這樣姜元羲才能盡早登基。

三個月后,常明義派人來告知姜元羲,長安城已建好,他們在長安城恭候姜元羲帝駕。

幾日之后,姜元羲帶著人從丹陽縣出發,開始前往長安,她的身后自發跟著丹陽縣的百姓們。

出城之后,姜元羲在馬車上下來,親自走到城外那片墓地,阿方給她遞了一炷香,她持著香低頭拜了拜,插在墓地前放著的香爐里,沉默的看著那密密麻麻的墓碑。

每一個墓碑下面都躺著一個曾經鮮活無比的人,而今他們長眠地下。

丹陽縣百姓們也默然的看著這一切,本來騷動的私語消失,臉上漸漸顯得肅穆。護送姜元羲等人的虎賁軍更是早就右手撫胸,行了軍禮。

一刻鐘后,姜元羲突然高聲道:“給我備筆墨紙硯!”

很快阿方就帶著人備好,還妥帖的準備了案幾。

姜元羲筆下如游龍,提了三個字:衛國墓。

緊接著又提了一副字:勿要給吾丟臉。

等墨跡干了,她朝徐峰招了招手。

“陛下!”徐峰上前行禮,即便姜元羲還沒有舉行登基大典,他們這些做臣下的,也自發這樣稱呼了。

姜元羲先指了指第一幅字,“這里都是大雍王朝的大功臣,要讓他們香火長綿。”

徐峰看了一眼衛國墓三字,低頭應道:“陛下請放心,只要有丹陽縣一天,就有他們香火一日。”

徐峰年紀大了,自己早就找過姜元羲,想要繼續留在丹陽縣這里守護百姓,姜元羲允了。

姜元羲又指了指第二幅字,她示意阿方拿起來面向百姓們,她看著聚集在一起的百姓,提高了聲音,“父老鄉親們,我有今日,多虧了你們的支持,大雍永遠不會忘記你們,不會忘記丹陽縣,此乃我龍興之地,我希望你們此后長治久安、海晏河清。”

她略頓了頓,看著在人群中站在最前頭的一群學生,“太學院乃我親建,我對它抱有很大的希望,即便京城此后再建一個太學院,這里也是太學院的祖地。”

太學院的先生和學生們滿臉激動,姜元羲可是開國皇帝!開國皇帝親自對他們肯定了太學院的地位,他們與有榮焉!

姜元羲指了指這幅字,“這就是我對你們的期望,出了這個城門,就不要給我丟臉!”

太學院先生和學生們更是激動得紛紛躬身行禮:“陛下詔,我等敬聞圣命!”

徐峰也滿臉激動的看著這兩幅字,在姜元羲走后,讓人制了三座石碑,其中一座上面刻著的正是姜元羲親手所寫的“衛國墓”。

而另外兩座,則是刻著“勿要給吾丟臉”的字樣,一座放在了城門口,一座放在了太學院院中。

此后從丹陽縣太學院走出來的學生,踏出丹陽縣那一刻,都會先朝著石碑行禮,再去祭拜了衛國墓,才踏上了前往長安城的道路。

每每有人問他們祖籍何處,在沒有取得功名或者其他成就之前,他們都異口同聲的說出自北地,卻不說出自北地何處。

不少人以為他們高傲自得,心中不喜,殊不知他們只是自發的遵循著一句話——勿要給吾丟臉。他們覺得,只有等他們考取了功名,或者有了其他成就,比如醫術、手藝活、農田這些方面有了成就,才對得起女帝對他們的期望,才能驕傲的、大聲的對外人說:他們出自丹陽縣!來自女帝龍興之地!

而每三年一次的科舉,三甲之中必有一個出自丹陽縣,甚至往往多數是狀元,就連二甲進士也不少,其中三甲更是幾乎沒有。

自來都是南地多文人墨客,科舉一途興起,世人總以為南地文人占據大多數,后來才發現大錯特錯!

北地學子,特別是丹陽縣太學院學子,獨領風騷。

縱觀大雍王朝數百載,南地學子文人只得心服口服。

而丹陽縣父老鄉親們教導自己孩子亦是如此,每個丹陽縣人都以那句話為準則,大雍王朝每有危難,最先響應皇帝的,永遠是他們。

丹陽縣百姓們自稱他們這種行為做:朝圣之路。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