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上山下鄉(四更)
小說:作者:秋味
百度求有求必應!/read/126032.html全文閱讀!求,有求必應!
“啊!”國瑛的臉一下子就垮了,“媽媽,又苦又辣,不好喝。”皺著眉頭嫌惡地說道。
“不好喝,也得喝。不然生病了可是要喝比這個更難喝的藥,或者打針。”丁海杏好笑地看著她道,“你覺得選哪一樣更好。”
國瑛皺著眉頭,捏著鼻子一口氣將剩下的全喝了。
丁海杏看著他們乖乖的將姜湯喝完了,收了碗,去做早飯。
紅纓則上炕看著他們,院子里的雪已經鏟完了,余下的兵哥哥們鏟了,就連房上的雪也被清掃了下來。
丁海杏做早飯的時候,心里琢磨國良結婚了,她這個做姐的該送什么?
以他現在的地理位置,要送應該到明年了。
外面白茫茫一片,吃過早飯,也不能出去玩兒。
孩子們就看書的看書,寫字的寫字。
“我回來了。”應新華走進院子提高聲音喊道。
“哥!”應新新聞聲跑去打開門,看著裹的嚴實的他道,“你怎么回來了?”
“新華快進來,這大雪的天。”丁海杏提高聲音道。
“來了。”應新華走了進來,“戰媽媽,最近好嗎?”
“新華哥。”小滄溟他們看著應新華道。
“還記得我。”應新華蹲下來看著小滄溟道。
“你才走了倆月,哪能這么快忘記呢?”應新新關上房門道,“你回來干什么?爸他還好吧!”
“新華哥,坐。”小滄溟他們拉著應新華坐在了沙發上。
“爸好著呢!”應新華高興地匯報道。
“這大雪封路不好走,你怎么過來的。”丁海杏好奇地問道,“滄溟帶著弟弟妹妹們乖乖坐著。”
“哦!”
“從水路過來的,海面沒有冰封。”應新華回答道。
“你不好好照顧爸,你回來干什么?”應新新看著他問道。
“回來辦手續。”應新華看著他們說道。
“辦什么手續?”應新新不解地問道。
“大喇叭里天天念叨的,知識青年到廣闊的天地中去。”紅纓笑著指指外面道。
一切塵埃落定,那些無處安放鬧的學生們,終于有了去處。國家新出臺的政策,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
丁海杏黑眸輕晃道,“你想以知識青年的身份去漁場。”
“嗯!”應新華點點頭道。
“那這很容易的,初中、高中馬上要畢業的學生,學校老師天天鼓動他們下鄉了,就差敲鑼打鼓了。”紅纓出聲道,“現在不管你家庭成分好壞,都得堅決的執行政策。”
丁海杏輕扯嘴角,那倒未必,迎上紅纓側目的眼神,“看著我干什么?”
“媽,是不是想說有例外啊!”紅纓看著她說道。
見丁海杏點點頭,紅纓了然地說道,“林大了什么鳥都有,身居高位,動用職權完全可以規避。”
“我爸要是還在位置上,我們肯定還是下鄉的命運。”應新新感慨道,太知道自己的父親的性格了,忽然又笑了起來,咬牙切齒地說道,“活該,真是報應,讓他們在城里胡作非為。”
“大多數人還是好的。”丁海杏看著有些憤世嫉俗的應新新寬慰她道。
“可我看到都是滿滿的惡意。”應新新憤懣地說道。
“可是我們也遇見了更多的好人啊!”應新華拍拍她的肩頭道,“不要讓他們惡意左右了你的情緒,不相干的陌生人,根本就不值得你生氣。”
“我沒事,就是一時的感慨。”應新新又活潑了起來,“哥,我也要下鄉。”
“有我去就夠了,你下什么鄉啊!”應新華想也不想地拒絕她道。
應新新扁著嘴可憐兮兮地說道,“咱們一家人在一起不好嗎?”
“漁場條件艱苦,你還是待在這里的好。”應新華看著她講道理道,“我們這個不是商量過的,你咋變卦了。”
應新新不死心地說道,“像是去漁場、農場國營地方下鄉的話,有工資拿的。”
丁海杏知道她說的沒錯,如果真的要下鄉的話,到國營的要好一些。
上山下鄉有兩大模式:農場包括兵團、干校和插隊。
與農場模式不同:插隊屬于集體所有制,無需政審體檢等手續,也沒有嚴格的名額限制,赴邊疆除外,顧名思義就是安插在農村生產隊,和普通社員一樣掙工分、分紅分口糧。
運動來之前的下鄉以農場模式為主。
因運動而造成了中學生滯留學校,所以現在出現了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六屆初、高中學生即“老三屆”一起畢業的奇景。
這年的冬季起,插隊模式就成為上山下鄉的主要模式。人數規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動員力度之強、國內外影響之深,都是空前絕后的。
插隊模式不同于農場模式的突出特點是沒有后勤,因此就有一個非過不可的“生活關”,一些尚未成年又在當地沒有親屬幫助的知青所處的生存困境,給整個社會造成巨大的不良影響。
運動是從學校發動起來的,學生相對單純,在被作為運動的工具后,無所事事的他們已經成了被利用的破壞力量。
引起了社會極大的反感,運動尤其對我國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很多工廠處于停頓狀態,城市已經無法安置連續三屆2000來萬畢業生就業。如果讓他們仍然滯留在城市,又無法繼續學業,后果肯定是嚴重的。
所以就現在的現實情況考慮,上山下鄉在客觀上應該是最好的選擇。把這些學生分散到農村的“廣闊天地”之中,也就消除了他們的破壞力;上山下鄉雖然國家要給與一些補貼,但是那也比在城市就業的成本低得多,因為大多數知青是不拿工資的。
至于“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屯墾戍邊”,都是施加在學生身上的政治壓力。試想學生真需要再教育,城市的無產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是更好的老師嗎?農村本來就勞動力過剩,讓農村青年去屯墾戍邊,即有利于解放農村勞動力,也有利于農墾事業。上山下鄉的動機就是為了解決2000萬學生的就業。
百度求有求必應!i.qiuxiaoshuo/read/126032.html,歡迎收藏!求,有求必應!
Copyright©求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