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大明王朝妙錦傳小說>大明王朝妙錦傳最新章節列表 >大明王朝妙錦傳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大明王朝妙錦傳-第三回 廢中書霸主集皇權 賄上將良臣受鴻賞
更新時間:2018-01-14  作者: 朱王孫   本書關鍵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宮闈宅斗 | 大明王朝妙錦傳 | 朱王孫 | 朱王孫 | 大明王朝妙錦傳 
正文如下:
第三回廢中書霸主集皇權賄上將良臣受鴻賞

第三回廢中書霸主集皇權賄上將良臣受鴻賞

書接上回。

周天已明,初陽在文樓南掖的宮墻上半露端容,晨暉攜著一團紫氣照進了奉天門前的廣場。

稍后,朱元璋將在這里上朝。但說今日與朝人員之眾當屬空前,大小官吏從御門前的云紋石階下一直列仗到了五龍橋頭。皆因今日朝會不同尋常:先是朱元璋將有大政方略布告于天下;二來,那社稷壇歲祭大典將于隨后舉行;再者,為威懾官吏、整治吏制,從這一天起,中國封建王朝史上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早朝形制,名曰“御門聽政”。

寅時三刻,奉天殿門前的丹墀下四名太監齊揮凈鞭。鞭聲驟響,眾官叩首大行朝圣之禮。鞭鳴三聲后,但聞朝臺上傳來慶童施令:“禮畢!眾官恭聽吾皇圣諭!”

隨后,只見朱元璋現身于殿前丹墀之上,和風朗氣地朝眾官喧聲道:“眾卿平身!”

一時間,眾官齊應:“謝皇上隆恩!”聲落時,紛紛起身恭聞圣言。

居高遠眺,眾官形狀盡收帝王法眼。仰望圣容,龍尊虎氣更是直抵視聽。

旋即,朱元璋道了開場白,一時間奉天內外洪聲回響:“今逢盛典,朕甚感心悅。然,朕心之悅,皆為臣工!只因打今日起,列位愛卿終于可以直起腰桿,挺起胸膛為我大明盡忠了!”眾官個個不知其所云,卻知那話定有初衷,于是便越發恭順地等候下言,“多年來,眾卿飽受胡惟庸那奸相的欺壓,致使下情不能上達,下者難明圣意,朝綱崩亂,君臣離心,如今回首,朕心痛哉,朕心恨哉!”

朱元璋說得捶胸頓足,環視那臺下臣子,眾態迥異。有人感激涕零,拂袖拭淚;有人躬身畏首,不敢抬頭;還有人三兩結耳附議,滿臉余恨……千面百態,盡收朱元璋法眼。于是他眉頭驟現狠色,細細歷數:“眾卿當有所聞——秦有趙高指鹿為馬;晉有司馬道子惑主弄權;唐有李林甫口蜜腹劍,楊國忠迫害忠良、盧杞欺壓百姓;宋有蔡京徇私枉法,秦檜賣國求榮,賈似道欺君罔上……到我朝又出了個胡惟庸!縱觀古今,但凡禍國賊子,多為奸相之流!試問,當有多少哀鴻因此血怨難鳴?當有多少忠良因其死不瞑目?又當有多少帝王為之遺恨千古?”

聽到此處,只見高臺之下一武官順勢擎拳一聲怒吼:“奸相當除!賊子當磔!”頃刻間,一呼百應,應聲如同號子一般響徹偌大個宮城,使得重樓廣廈顯得越發巍然肅穆。

這樣的氣勢,正如朱元璋所愿。于是他威然聆聽半晌,洞觀眾臣情態,漸覺到了火候,便朝眾臣一揮手,剎那間,呼應驟然而止。

朱元璋更顯推心置腹,其言辭亦是滿懷真情:“好!好啊!因此說,只有剔除朝中作梗之徒,方能使我君臣同心同德,同仇敵愾呀!”

眾朝臣異口同聲地學舌道:“同心同德!同仇敵愾!”

“好!甚好!看來眾卿所愿正與朕不謀而合。”殊不知,這帝王循循善誘步步為營,隨后之言才是正題,“朕今日,就依列位臣工所愿,為免奸相之禍殃及后世,朕決定——自今日起罷黜中書省,廢除丞相一職!從此權分六部,受朕直轄!”他一面引頸高宣,一面瞪著龍睛虎目捕捉眾臣反應。尤其當那目光掃向眼前幾位老臣時,其言辭便越發顯得綿里藏針,鋒芒漸露,“從今往后,倘有人膽敢觸犯眾怒,再提恢復相位,一律視為覬覦丞相之權,其罪同胡!”

直到此刻,臺下眾人才恍然大悟,朱元璋方才那累累陳詞,不知搜刮了多少遍枯腸翻騰出歷朝諸多奸相罪證,為的竟是這“廢相集權”。

然而,眾臣滿心愕然之余,耳邊卻還回響著“其罪同胡”這一威嚇之言。而此,識相的便立馬換作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樣,如似個鳴冤老婦一般撲通跪地,號頌:“吾皇圣明!吾皇圣明啊!”

這廂引了頭,那邊便相繼效法。頃刻間,眾官隊伍頓如大浪翻涌,一浪接著一浪直把浪頭朝后壓去。可那聲浪反倒是一波接著一波,感天動地撲面而來。

“吾皇圣明!吾皇圣明……”

至于是否誠心道“圣明”,只有各家心知肚明。卻說各中真假,又怎會蒙過這帝王眼亮心明。

“眾卿平身!朕不是說過嘛——從今往后,朕要諸位臣工直起腰桿來為國效力!”

“臣等謝吾皇隆恩!”眾臣納頭再拜,紛紛起身拭淚,又作洗耳恭聽。

這會子,但聽朱元璋朝官隊中高喚:“翰林院學士吳伯宗。”

“臣在。”一四十歲左右的朝臣應聲出列。

“朕命你院從即日起搜集歷代諸王、宗戚、賊臣、奸宦之罪,并將其諸多劣跡、惡果、及后世評判之說集錄成冊,朕就賜名《臣誡錄》,示與眾卿詳閱。”朱元璋一面吩咐,一面眼含厚望地環望眾臣,“望眾卿以史為鑒,大正官容;以人為戒,重振官風!”

吳伯宗納首應承:“臣領旨。”

隨即,朱元璋又喚:“御史中丞安然。”

“臣在。”一老邁朝臣應聲納拜。

“就由你御史臺協助針砭修訂,不可懈怠。”

“老臣遵旨!”安然領命而退,皺紋里卻舒展出一絲痛快之氣。

朱元璋略作沉吟,又道:“此外,對于各省官員,從今后將采用南北更調用人之法,眾卿可有異議?”

眾官揖首齊應:“臣等附議!”

“好。”朱元璋含笑點頭,“而今中書省雖已廢止,朕決定于六部之外另增一衙,名為判錄司,以掌在京官吏俸給文移勘合之權。凡官吏月俸、六部支請,皆須于判錄司填寫勘合文移而后支請。此司所任官員由六部依德才草擬舉薦,六月底由朕親試,裁定后上任。”

“臣等遵旨。”

至此,朱元璋綢繆之事俱已得償所愿,便心滿意足地朝一旁的慶童打了手勢。那老太監會意,立馬朝高臺下喧聲:“有本奏稟,無本退朝。”

“啟稟皇上,臣劉崧有本請奏。”

朱元璋尋聲望去時,那奏稟之人已至臺下,那人乃是吏部尚書。

朱元璋沉吟一笑,言語中寒暄與調侃各半:“劉愛卿,朕可有些時日沒聽到你吏部奏報了。”

這話聽得劉崧一驚,忙欠首解釋:“臣惶恐,微臣無事萬不敢輕易叨擾皇上。”

朱元璋眨眨雙眼,朝他撇去一句:“何事?說吧。”

劉崧道:“臣日前收到江寧知縣張允昭奏請……”

“一個知縣所為何事?”

劉崧欲述其詳:“他在奏折中說‘我大明已定國十載有三,蒙皇上福澤,天下已初嘗安樂。’然距興邦之志尚差一步之遙……”

朱元璋眉頭一皺,道:“給朕揀些干貨來。”

劉崧當即畏首,吞吞吐吐:“是……那張允昭在奏折中說,皇上如想振興我大明社稷,就應當重視人才培養。自古歷朝用人之法多為用時選才,卻不知為國養才,故而可用之大才者屈指可數。他建議皇上應革除舊弊……”

朱元璋正聽得津津有味,而那劉崧這“舊弊”二字剛一出口,卻欲言又止,生怕因用詞不當而惹惱這暴躁的君王。可朱元璋卻被這突然中止的表述掃了興致,急赤白臉地催促:“哎呀……你這老磨盤,就不能痛快些?”

此言一出,引得眾官皆笑。更戳得劉崧滿眼苦笑,于是當即勾身回道:“是。因此,那張允昭建議朝廷應廣開童學館,從孩童起就為朝廷培養發掘后繼之才,專授儒學之訓……”

“哦?……”那“儒學”二字正中朱元璋的心思,沒想到那張允昭之諫竟與宗泐之言不謀而合。于是他興沖沖地步下石階,徑直來到劉崧面前,“接著說。”

“他諫言朝廷應廣開儒學館,專授儒學之訓……待眾學子達理之時,朝廷便可因材而施教,因需而授業。如此一來,定會適用者倍出,忠君報國之士倍出。此人還建議皇上可先從京師做起,于應天府學另設儒學館,廣納官家子弟入學,以做示范。”

朱元璋頓叩兩掌,連聲稱贊:“好啊……甚好!此奏頗俱遠見!”說話間,朱元璋從劉崧手中扯了奏折,轉身踏上高臺,只拋下那劉崧連連擦拭冷汗。

“那張允昭之諫,甚合朕意!這治國良才,理當從小培養!他朝材成則國強,國強則倍出棟梁。此乃百年大計,千秋之功啊!好!甚好……”朱元璋喜不自勝,隨即朝臺下傳喚:“工部尚書薛祥。”

一中年臣僚脆聲回應:“臣在。”

“這儒學館土木之事就交由你部去辦,其后進展隨時報與朕聽。”

“遵旨。”

“吏部擬旨,擢調江寧知縣張允昭補陜西承宣布政使司左參議之缺,官從四品。”

“臣領旨。”劉崧萬沒想到:多日未進奏表,今日一奏竟換個龍顏大悅,此事雖非自身之功,但也頓感心花怒放。于是趕忙又補一句:“臣代張允昭拜謝隆恩!”

“眾卿多干些實事,朕心更悅,圣恩更隆。”朱元璋敲著邊鼓笑說。一想到未來之況,激越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于是轉頭朝眾臣又是一番鼓舞,“這儒學館一旦落成,將受國子監直轄。到那時,列位愛卿之子都將由朕親點博學大德之師專門教化!待其成年之時,再由國子學因材選拔,重點培養,豈不美哉?常言道‘江山代有才人出’——難說有朝一日這些娃娃們不會大鵬展翅,一越居身卿等父輩之上啊!”

這話聽得眾卿群情激奮,忙伏首叩拜,齊呼“吾皇圣明!謝主隆恩!”

早朝至此,終于在朱元璋的爽笑中落下帷幕。眼見那帝王自語著“甚好”二字爽性離去,眾臣頓時面露輕松之氣,眉眼里也漸漸洋溢出一種久違的喜色來。

慶童高宣:“今日朝畢!眾官家到午門外列仗,辰時四刻經右掖門前往社稷壇候駕!”

那老太監話音剛落地,殿前又響三聲凈鞭。

卻說此時,謹身殿東梢的暖閣正是茶香氤氳,喜氣迎人。

馬皇后正滿目和悅地端坐于暖炕之上,抬手端過了宮婢敬上的一盞香茶。

那宮女緩緩轉過身,又端著茶盤來到馬皇后對面一位幾近半百的臣子面前。

卻說那臣子方臉闊額,色如醺霞,虎目刀眉,威而自若,頦下寸髯有如馬首初鬃齊探頭,兩鬢華穎更似狼毫垂墨柳骨風。此人頭戴八梁寶冠,身著緋袍,前襟上繡著麒麟補子,腰系玉帶,帶側用玉鉤銜著四色錦綬,下頭墜著白玉云鳳佩,腳穿白底皂靴,雙手隔著一塊象牙笏板叩于腹前——瞧裝束,儼然一副公爵尊容。

他便是大明開國第一功臣、千古名將徐達,表字天德,時受爵號魏國公。

見宮婢前來奉茶,徐達將那象牙笏板送進了袖袋之中,隨后便一面點頭會意,一面拂袖從盤中端過茶盞。

那宮婢緩緩施了欠身禮,又緩緩出了閣門。

這時,只見馬皇后勾著綃帕,一面捏了茶盞蓋子在那茶水上輕輕撩過,一面親切朝徐達讓說:“天德,快嘗嘗這茶。”

“娘娘請。”徐達憨厚一笑,掀開蓋子,細品一口,眉目間略顯幾分回味之色。

馬皇后望其神色,笑問:“滋味如何?”

那徐達爽性贊道:“好茶,倒是世上難得的好茶。”

馬皇后回之一笑,故顯妒色地說:“不瞞你說,今兒本宮也是沾了你的光,才有幸呷上這么一口呢。”

這話進得徐達耳來,卻反倒使其鼻子失了靈,半晌里竟沒能嗅出那茶里話外各中味道來。

馬皇后倒很適時宜地開了口:“皇上知你好茶,便差了數十宮婢專程前往那棲霞山,候了月余,才剔了這幾兩初毫。為了炒制這茶,皇上還特地從杭州靈隱寺召來那大唐茶圣的后人來呢。此茶剛入罐,他便著人送到本宮這兒給你掖著了。”

如此盛情,頓使徐達受寵若驚。于是忙倍顯感恩地作出回應:“煩勞皇上與娘娘掛記,微臣惶恐。”

“天德何必見外?自打你赴鎮北平,皇上常是沒時沒晌地念叨著你,總說虧待了他這這位賢弟呢。早年,為平定天下你隨皇上出生入死,吃盡了苦頭。如今這天朝初定,非但沒讓你享上幾天清福,反倒要苦著你遠赴千里之外,去鎮守北疆……每每言及于此,皇上難免泣念傷懷呀……”

“臣本一介武夫,承蒙皇上不棄,理當為我大明盡忠職守。”

“話雖如此,可說破了天,還不是都因你兄弟情深義重?更何況咱又是兒女親家。本宮也常勸慰于他,這戍邊之任茲事體大,若換作他人,皇上定難放心。天德賢弟與皇上情同手足,焉能不知這個理兒?”

這話說得萬分親近,直引得徐達連連點頭笑應。

說來也是時候。就在這會兒,只聽得殿外傳來了瑯瑯笑聲,徐達尋聲望去,只見朱元璋已一腳門里,一腳門外地跨進了暖閣的門檻。卻說他一見徐達便樂得大呼:“天德啊,你可想煞朕了!”

見皇帝駕臨,徐達忙起身欲行跪拜之禮,卻被朱元璋連拒帶扶地抱住,那情形猶似重逢至親,更勝濃情至交。隨后,又見他雙手搭于徐達肩頭,笑說:“自上次闊別,又是三秋了!”說著,又轉頭望向馬皇后唱和,“英氣未減,英氣未減吶!”

馬皇后點頭,煦容一笑,應和道:“天德風骨,豈是那凡夫可比?”

徐達爽然一笑,回應:“娘娘謬贊,臣這老馬多賴吾皇經管得入微。不然,就算微臣再是思君心切,也只怕望穿歸程,欲奔無力嘍……”

此言一出,三人開懷大笑。朱元璋點著徐達胸口爽贊:“朕就說過,天德這張嘴呀氣如寶弓,力道入心……”話音未落,便搭著徐達肩膀相讓,“快坐,快坐。”

這時,馬皇后打暖炕上起了身,婉言道:“本宮還有些瑣事,就不在這兒礙著你們兄弟敘舊了。”徐達聞聲欲起身施禮相送,又被她連忙婉拒,“天德只管坐著,自家人莫要掬禮。”說著,又喚宮婢好生照應,方轉身離去。

見馬皇后出了閣門,徐達轉頭望向朱元璋道:“皇上,您又消瘦了不少啊。”

朱元璋聽他一言,不免一聲嘆息,道:“這朝中上下多是費心勞形之事,奈何朕又垂垂老矣,怎能順心康健吶?”

徐達滿腹真情,道:“臣自知無能,恨不能替皇上分憂。”

朱元璋擺手,言語更顯真摯:“噯……話不能這么說。那北平乃我大明北疆重地,今有天德這般麒麟坐鎮,就已解了朕大半憂愁。”

“承蒙皇上不棄,微臣理當盡忠職守。”

“有天德這句話,朕此心足矣。”言至于此,朱元璋的神情里竟很快漾出一絲詭笑,刻意壓著聲氣說笑,“噯,朕可聽聞你又得了一如花美眷?”

乍聽此番笑談,徐達頓覺一驚。他雖早知皇帝身邊養了不少負責盯視群臣的“檢校”,卻萬沒料到那班爪牙竟已探到千里之外,對于臣子私事卻也是了如指掌。于是他忙故作釋然地笑說:“天下之事果然瞞不過皇上,微臣惶恐。”

誰知,朱元璋竟哈哈大笑:“你呀……生來就是多情種,命里偏又犯桃花……有些人多愛嚼那風月之事,這傳來傳去,難免就進了朕的耳朵。”

這話說得徐達面露赧色,連連叫苦:“皇上,切莫取笑微臣。”

“噯……這自古以來,哪個男兒大丈夫不是三妻四妾?天德莫要介懷——朕聽說那美人還是個西域女子?”

徐達點頭,道:“正是。”

“胡女多嬌容。不知此番天德是否攜與回京?”

徐達笑說:“臣不能,也不敢啊。”

朱元璋神色一怔,問:“哦?這話從何而來?”

“只因其母仙逝,兩月前送其骨灰回鄉安葬去了。”

朱元璋大贊:“能以孝德當先,麗質且賢吶。”

“再者……皇上應知我那偏房謝氏,一向好妒,且性情暴烈,這……”徐達滿腔難言之癮欲語還休,連連搖頭嘆息。

朱元璋復又仰面大笑,指指點點道:“你呀……身骨康健,百毒不侵。就是這懼內的毛病恐怕是沒得治了。”

徐達聽此一說,只作慚愧賠笑。

“此事好辦。這漢夷聯姻,乃利國安邦的好事,就由朕替你作主了。想你那大夫人怎么著也得給朕個面子不是?”

徐達搖頭,故自菲薄:“家有悍妻,匹夫難為呀!”說著,又朝朱元璋揖手拜謝,“微臣多謝皇上成全。”

“噯,何必跟朕客套?”朱元璋一面笑應,一面思量,旋即便是一番錦上添花,“胡人姓氏多拗口,朕就代皇后收其為義妹,再賜一漢姓如何?”

徐達喜上眉梢,忙拜謝:“臣代其母女謝過皇上!”

朱元璋聽此言,頓時一怔,漸漸又開懷大笑:“天德不愧我大明飛將軍吶!朕萬沒想到,竟與弟妹結了桃李?”

“正是。”

“至于這姓氏嘛……有女子西來,懷寶貝而至……”朱元璋略作思忖,之后又興興道來,“朕就賜其漢姓為賈氏如何?”

徐達喜不自勝,應聲道:“皇上神來之喻,徐達如獲至寶。”

朱元璋順勢說道:“你府邸本就人丁眾多,況今又喜得一室妻女,恐是眾身難棲。此前,朕欲將先前所居吳王府邸贈與天德,你卻拒納。這幾年,朕已命人在吳王府對個兒以原關帝廟為根基為你另建一府,看來今日該當盡其用之時了……”

徐達向來懂得見好就收,面對朱元璋這不斷加碼的盛情,實不敢收。于是他慌忙推辭:“臣無功而受此大祿,萬不敢笑納。”

朱元璋豪言道:“噯……天德何言無功?你之大功自在朕心!就這么定了。朕命欽天監算過,今日最適喬遷。故而,剛剛已派人前往你府上幫工。這次,天德不可再違抗朕的旨意了。”

此言一出,徐達感徹五內,撲通跪地伏首謝恩:“吾皇隆恩,臣無以為報。有生之年定當肝腦涂地以酬圣眷!”

見此狀,朱元璋更為動情,忙起身攙過徐達,望其傾訴:“朕命你,自今日起,凡只你我君臣之時,不可再拜!天德與朕相交已近三十載,應知朕雖手握生殺之權,但絕非昏潰之君。朕更是個懂親疏、知遠近、辨忠奸的大丈夫。倘若因朕近來諸殺侫臣,而使天德心生憂懼,離析了你我多年患難之誼,朕定然會抱憾此生啊!”

“君心浩蕩!今日之言徐達定當銘記五內!”說著,徐達納首再拜。

卻說這會兒,方才那奉茶的宮婢正托著兩碗素羹和幾碟小菜出現在暖閣門口,隔著門檻嚶嚶稟道:“皇上,娘娘說您與魏國公今日繁務眾多,特命奴婢煮了兩碗晨羹送來。”

朱元璋一面扶起徐達,一面笑說:“還是皇后想得周全。朕光顧著與天德敘舊,卻忘了這檔事兒。”抬手便邀徐達,“朕還有事與你商議,咱邊吃邊說。”

徐達自知盛情難卻,索性應了朱元璋之邀與他隔著炕桌坐下。那宮婢先后朝二人面前奉了食物和餐具,朱元璋動了湯匙先食一口,隨即對徐達夸贊起這粥食與一旁的宮婢:“滋味不錯,這丫頭手藝一向精妙,快嘗嘗。”

徐達嘗過那粥,連連點頭爽贊:“嗯,堪稱羹中極品。”

“這丫頭膳食手藝精湛,且精通茶道,朕就將其一并贈與天德了。”

徐達一怔,忙回說:“皇上,此女侍奉您和娘娘多年,微臣可萬萬使喚不得呀……”

“天德多慮了。朕不是要她去伺候你,而是要她好生侍奉皇后的義妹。再說,有朕遣去的人守著,你那大夫人也會收斂些性子不是?”

徐達會心一笑,這才端詳了那宮婢一眼,乍看其容,似是高麗之胚。只見她云鬢一點珠花,丹唇亮如露濯,膚如凝脂,眉似彎月,只是那兩眼秋水隱隱含著些許凄清。

就在徐達打量之際,朱元璋朝那宮婢道:“洪嫣,從今天起,朕就將你賜與魏國公了。入府之后,定要給朕好生服侍他家三夫人,她可是皇后的義妹。如有半點不周,朕可要拿你是問了?”

洪嫣欠身施禮,回道:“奴婢遵旨。”

“回去收拾一下行裝,今晚慶童會去魏國公府宣旨,你且隨其同往。”

“是。”洪嫣應下,退了出去。

徐達雖身為武將,但其心思卻非莽夫之輩。伴君多年,他深知朱元璋的性情——其對人向來待之有別。用者必察;奸者必疑;逆者必除——然得其信者必善待;忠其志者必重賞;慷慨予之必有求。因此,他心中難免暗揣:打自個兒剛進了這殿閣,沒出一刻鐘的工夫,這帝王就連賜帶許地賄了他恁多好處,必是另有他意。他深知,想與這帝王安然共處,就必須直來直去。

故而,待二人這一餐過半之時,他很合火候地先向對方開了口:“皇上,適才您說另有他事交待與為臣,可是有何難言之隱?”

朱元璋一面夾起筷子小菜銜入口中,一面點頭。

徐達下面之言,更是推心置腹:“相知多年,在臣心中吾皇最近。無論是出于對江山社稷的思量,還是論君臣私交之情,臣都不愿皇上在大局面前因顧念臣之感受而為難。”

此番由衷之言聽得朱元璋十分感動,于是他探臂在徐達肩上拍了一把,道:“天德之言,朕心痛快!”

“天德雖一介武夫,但凡事輕重,各中是非尚不愚執。需臣效勞之處,還請皇上明示。”

“好!那朕就與卿直說。”他捏著羹匙瞧向徐達,“朕問你,在你看來,在朕諸子之中,哪個最適承繼朕之大統?哪個能有卿這等封疆之功?”

這一問,徐達頓時就明白了朱元璋的糾結。于是,他氣定神閑地道來:“微臣之見,諸皇子中太子朱標最適承襲王位,燕王朱棣最適做安邦之才。”

“為何?”

“依成規,襲君之位首立長;論遠矚,親民安邦當以仁。來日必不同于今時,平天下可以武取之,可安天下還需以德服之。如此仁德,大皇子俱備。況儲君已定,天下應從。”

朱元璋又夾起一筷子小菜送入徐達碗內,道:“接著說。”

“至于燕王……非是因其為微臣之婿,才拔薦其能。在臣看來,論其武功韜略及馭統之術于諸皇子中堪稱魁首,最適護國安邦。”

這一席話正扣中了朱元璋的心坎。“好啊,好啊!天德之見與朕不謀而合。可不瞞你說,朕這些兒子中令朕最不放心的就是棣兒。”

徐達笑了,直言道:“皇上之意,微臣明白。您是擔憂燕王那霸功之性,只怕他日后會生奪位之心?”

朱元璋多年的糾結頓被徐達這一語打散了,于是長舒了一口氣,贊道:“天德慧眼吶!”

徐達笑問:“莫怪臣擅揣圣意。皇上此前糾結,是想遣燕王速往北平就藩,又擔心臣會顧念與其翁婿之情而另有護左吧?”

朱元璋聽聞一怔,忽又哈哈大笑,指指點點道:“你呀……簡直就是朕肚里的蛔蟲!”

徐達拱手,正色承諾:“皇上放心,微臣與皇上同為兩位皇子父輩,定會以父輩之心權衡利弊,以護國之心斟酌輕重。對于燕王,臣定當代皇上善加引導,以正其心。”

“不是代朕引導,而是給朕嚴加管教。北平既有天德坐鎮,就當代朕行使父權,萬不能使這小子生出半點非分之念。若是時機,你可遣他帶兵出征以做歷練,若其性未端,萬不可輕易委付重兵與他!”

“臣遵旨。”

“有天德在其側,朕就放心了!”朱元璋說著一聲長嘆,“若不是八年前其母碽妃被朕禁足于省躬殿,使其有欠嚴教,今日也就不會累及天德勞苦此心了……”

二人所議之事剛到尾聲,就見慶童捧來禮服催促:“啟稟皇上,巳時將至,請皇上換著祭冕,移駕社稷壇。”

“好。”朱元璋于桌上捏了帕子草草抹了一把,“天德陪朕同往。”

且說隨后那壇祭大典自是聲勢浩大,盛況空前。然于朱元璋夢中已見,以略不表。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