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早上,黃家人7點多就都起來了。
整個黃家,除了黃志新和俞美清夫妻,還有幾個小孩子都穿上新衣服,其他人都沒有換上,商洛宇和黃一曦更是一人一套薄衛衣套裝,休閑舒適。回想起以前過年時一人一套新衣服,一個新年就象民間衣服展覽不由得失笑
黃家大家初一的早餐是雞蛋紅菇面線,面線是手工的咸面線,很細,昨晚12點的時候開正時已經撈過,早上起來時只需要將剝殼的水煮雞蛋和冷水一起,水開后放入炸醋肉、炸排骨、炸芋頭,丸子,放入洗浸過的紅菇,最后再放面線弄散,放點芹菜就行。
這碗紅菇雞蛋面線是要先端給黃志新、俞美清夫妻吃的。端給他們吃的時候,所有的晚輩按照順序都上前拜年,所有未婚的孫輩和太孫輩無一例外都得了一個紅包,商洛宇也不例外。
羊毛其實出在羊身上,過年前,黃一曦已經給爺爺奶奶和媽媽一個人一個大紅包,黃一鳴他們也不例外。
收了一個紅包后,商洛宇還有點羞赫,尤其是黃志新說了一句,“希望明年你加入給紅包的行列。”
他更是笑得嘴巴快咧到耳朵后面了。
黃家的規矩,未婚的一律得紅包,結婚后一律沒紅包,得給紅包。
老爺子這是暗示他在明年過年前結婚呢。
黃一曦看不得他那傻樣,無語地翻了翻白眼。
“給你,今年你拿雙倍紅包。”商洛宇討好她。
卻被黃向東和黃向蘭幾個嘲笑了一番。
小時候長輩給的一般都是做個形式,過完了元宵后又收回去啦。
現在就算是農村,長輩們都是給小孩零花的不會收回去,畢竟富裕了些不在乎那點錢。
其實現在小孩子精得很,大人想收也收不了。
而眼前這個沒出息的大男人竟然要主動上繳,看來是長個沒長膽呀。
被嘲笑的黃一曦把紅包往他懷里一扔。
“我不要紅包,太俗氣了。”
哄小孩子呢,她今年是三十歲,不,是三十一歲了,不是商三歲。
“不要紅包,那這個呢?”
商洛宇從口袋拿出一個更大的紅色錦包,小心地解開,打開白色的錦布。
一手漂亮的手串出現在眾人眼前。
這條手串一看就不是凡品。
兩只純金的貔貅,是,黃一曦定睛一看,竟然不是招財的貔貅,而卡通的獨角獸,渾圓卡哇伊。
真的很可愛。
還有兩粒貓眼石大的翡翠圓珠,接下去又是兩粒紅寶石。
這六粒之間,用兩粒的猴頭核桃圓珠隔開,這些核桃已經盤玩過,紫紅油亮,晶瑩剔透。
“這是我自己動手做的,也是我盤過的。”商洛宇低聲地說,“這平安串你帶上后,能驅邪避惡,、祛災辟邪。”
在廚房里折騰了一個月,商洛宇發現自己在做菜上沒有天份,便開始琢磨用什么方法討黃一曦開心。
看到朋友們把玩手串后他動了心,如果自己設計,盤玩的手串帶在黃一曦手里,那豈不得時時能提醒她想起他。
睹物思人。
之所以選擇核桃,來自核桃帶個桃字,而心是桃形,所以核桃代表他的心。
可他不想象一般人直接串了18粒核桃,哪怕這些小如小拇指的核桃價值不菲。
其他人的手串用的是貔貅,而他特意定制了獨角獸。
“這手串真漂亮,造型也很特殊。”黃一曦連連贊嘆。
“金玉滿堂紅,五福臨門來。”商洛宇珍惜地撫摸了一下,為了盡快上漿,這大半年來,他每個晚上都盤了幾個小時。
“我給你帶上。”
黃一曦想拒絕,卻說不出來。
她不是一個喜歡首飾的人。
這么多年來,別的女孩子身上都有一兩件首飾,或項鏈、或手鐲手串,或腳鏈,實在不濟的,也有耳釘什么的。
唯獨她干干凈凈,就連手指甲也修得特別短。
可是這一件,憨態可掬的獨角獸,透亮的玉,紅寶石,盤玩得很好看的核桃,這四種不同材質的東西串在一起,竟然分外的和諧美麗。
更重要的這條手串上飽含的心意。
黃一曦慢慢地伸出手,被商洛宇握在手里,這一下,好象把自己交到他手上。
“我的小姑娘,我愿意永遠陪伴在你身邊,愿你一生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
小聲地說完祝愿,商洛宇放開前戀戀不舍地在黃一曦手背吻了一下,黃一曦的手有肉窩,又香又綿。那一下,比剛出爐的蛋糕還綿軟,又有沁人心脾的香。
原來和心愛的人在一起,是如此的心醉,把一個嚴謹的法律人士,變成了浪漫的詩人。
黃一曦呆呆地看著他,剛才他一手拉著她的手,另一手從指尖把手串帶上,整只手掌覆蓋在她手上,掌心是暖的,她的心仿佛也被燙過一般,暖暖的,癢癢的。
一剎那,仿佛春花開放。
幾聲低笑喚醒兩個癡人兒,“走吧,要去拜年了。”
除了鎮宅之寶的兩位老人和負責接待的黃一雷夫妻,其他人吃完早餐,一大早就出門,給村里的親朋鄰居拜年。
黃家村拜年的風俗和其他地方有點不同,要給比自己家輩份大的長輩送雞蛋面線。
所以家里人一般分兩撥,一撥去送面線,一波跟隨大流走。
不過黃志新和俞美清是村里最大輩份的長輩,所以黃一曦家都不用給人送面線,湊在一起拜年。
平常黃一曦回村幾乎不去村里人家,就是吳美麗有時托她送東西回來,也只是站在她家門口,甚至也很少出來走動。
她實在不習慣那些三姑六婆審視的目光。
過年除外。
村里人拜年很熱情,進去要“甜”一下,黃一曦也不客氣,專挑寸棗和森仁土豆,好多年沒吃了。
在白水州,土豆不是叫馬鈴薯,而是花生。
黃一曦覺得這個稱呼是對的。花生嘛,可不就是土里的豆子。
村頭到村尾,進一家后又有人跟著出來,隊伍越來越長。
不和黃一曦逛一圈,還不知道她在村里輩份這么高。
年紀象林舒芳那樣大的,已經有幾十個人叫她姑婆了。
小青年和輩份更低的,則叫她老姑婆。
很多人其實黃一曦都不認識,十六年來,一年就初一見一次面,一次見那么多人,哪里記得。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