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為了省煤油一家人都聚在姥姥的房間里,點了一盞用墨水瓶改的煤油燈。豆粒大的火苗跳動著,給整個屋里帶來了朦朧的亮光。
迪迪玩著哥哥的玩具,木頭槍和木頭刀,一會舞刀,一會弄槍,嘴里不住的喊著:“殺啊”、“叭、叭”。
悠悠看見一個用子彈殼做的小坦克,拿起來仔細的欣賞。彈弓被哥哥寶貝似的藏了起來,怕迪迪給拽壞了。
姥姥和媽媽繼續紡線,姥爺和爸爸輪流著給兄妹仨人講故事,都是些啟蒙小故事。
悠悠裝萌扮嫩,纏著兩位探聽自家的事情,將話題成功地轉移到痛說革命家史上來,姥姥和媽媽也不時地加入進來解說幾句,讓悠悠大致了解了家里的情況。
姥爺艾震宇,農歷1908年12月25日出生,是京都沒落的王族子弟,在家人全部移居國外時,一腔愛國熱血的他留了下來。和平解放結束了他40年的悠閑生活,娶了服侍他十多年小他20歲的丫鬟姥姥后,在故宮博物館從事文物整理工作。
姥姥韓秀芹,1928年出生,從小父母雙亡,和大她7歲的哥哥相依為命。戰亂逃亡時和哥哥失散,被人販子賣到姥爺家給姥爺做丫鬟。在思想進步的姥爺的影響下,認字學文化,幫姥爺撐起了破敗的家族,得到了姥爺的敬重。動亂開始后,姥爺被沖擊和批斗,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姥姥丫鬟出身,哥哥又是立功的軍人,暫時沒有受到影響。在革命小將動員她和姥爺劃清界限時,毅然帶著姥爺、女兒女婿,回到了黃河邊上的故鄉韓屯村,到農村落戶。
爸爸吳衛華,1943年十月初八出生,是姥爺故交的兒子,出身于醫藥世家,從小熟讀中醫,一心向往西醫,在英國留學5年,學成后回國效力。卻不料恰逢文革,他出國學習的經歷給家庭帶來滅頂之災,海外關系、敵特分子、反動學術專家,一頂又一頂的大帽子壓垮了知名家族,父母在動亂中相繼離世。姥姥頂著巨大的壓力,為情投意合的女兒、女婿舉辦了婚禮,將二人帶回了家鄉。
媽媽艾婉瑩,1948年四月初八出生,從小被老來得女的姥爺傾心教養,品學兼優的她在高三時趕上了文革時代,受家庭影響失去了升學的資格,和大她五歲的娃娃親青梅結婚后隨母親下鄉。
哥哥吳昊七歲,1968年十月初九出生。
弟弟吳迪兩歲,1973年十月初十出生。
悠悠五歲,1970年三月初三出生。雖然是女孩但自認為是全家的寶貝,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姥姥疼舅舅愛,父母的甜心。哥哥是妹控,就連弟弟也以姐姐馬首是瞻。
姥姥的娘家韓屯村位于黃河下游灘區,是個只有三百多人的小村莊。姥姥自小離家,在解放后幾經查找,終于在1955年找回了家鄉,找到了親人。從部隊轉業的哥哥成家有了4個兒子,并在村里任支部書記,這也是姥姥帶著全家回村的依仗。
舅姥爺個大力不虧,在部隊作戰勇猛,和戰友結成生死相交的革命友誼,并救過兩位首長的生命。用鮮血換來了十幾枚軍功章,但是身體里也留下了十多處傷疤和兩塊彈片。
抗美援朝勝利后,舅姥爺已經是旅長了,但他一心惦記遺失的妹妹,怕自己不在村里,錯失了妹妹的信息。放棄了部隊的一切,轉業回到了家鄉,還真的讓他等著了,兄妹倆得以團聚。
國家不僅給了他一筆安家費,還每月固定的發放五十多元的生活補貼和各種票證,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富裕戶。他在部隊的戰友有好幾個當了首長后也沒忘記他,一直和他保持著聯系,幾個舅舅參軍、上大學都是他們給辦成的。
舅姥爺性情豁達,為人熱情,鄉親們誰有了難處他都伸手拉一把,回村不久就被村民推選為村支書,在公社甚至全縣也算是見多識廣的村干部。他為人公道,一心帶領鄉親奔富路,韓屯村地多人少,土地肥沃,漸漸成為周圍的富裕村。
即便是動亂期間,有舅姥爺這個國家功臣挺著,加上村子是地處偏遠的黃河灘區,村里受到的影響不大。好的年景一個工值達到了5毛錢,大多數村民的生活都能吃飽穿暖,舅姥爺的威信也與日俱增。
舅姥爺對姥姥一家倍加照顧,安排到生產隊的公用房里居住,對上匯報說是牛屋。鄉親們淳樸,村里耕地又多,姥姥回娘家不僅順利落戶,大伙還把姥爺和爸爸當成文化人敬重。
爸爸吳衛華精湛的中西醫技術,在缺醫少藥的偏僻農村大放光彩,名聲越來越大。舅姥爺趁機在村里辦起了衛生室,給爸爸爭取了個赤腳醫生的名額,盡管是大材小用,卻也是學以致用。
媽媽艾婉瑩從小沒干過農活,舅姥爺舍出老臉到公社給要了個民辦教師的名額,就在本村小學教書。為此,村里不少人說他自私,有好事先給自己人。
姥爺艾振宇的身體在爸爸的精心調理下,雖沒留下大的隱患,但到底年紀大了體質較差,被安排到隊里的菜園種菜,和婦女勞力一樣,每天七分。空閑時間在黃河灘上削蔭柳條(一種叢生的野生柳條)編些筐、籃,賣了補貼家用。姥姥在家看孩子做家務,還養了一大群羊和十幾只雞。
爸媽雖然每月只有幾塊錢的補貼,但倆人都掙整勞力的工分,每天十個工分。而且爸媽是一年365天,天天掙工分。再加上姥爺掙的,一家人盡管老的老小的小,生活雖不富裕卻也能過的下去。
悠悠睡到半夜,被“嗚嗚”的響聲驚醒,姥姥拍拍悠悠“別怕,刮北風了。”
小說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