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杏瞧了自家姑娘一眼,眼里帶著疑惑,“姑娘?”
“無事。”祝九擰了擰眉頭,心里也只是閃過一個念頭。祝王氏這一出,是王氏一族的用意,到底用意何為便不得而知。
祝王氏與王氏一族這個娘家親厚是自然,聽說她與那嫡親嫂子更是親如同胞姐妹。
既是如此,王全氏若真要提點祝王氏,倒犯不著用上這等法子。
除非當真事兒過于玄乎才不得已如此,這般做....莫非是做給老祖宗瞧的?
祝王氏雙腿潰爛,即便知曉是娘家送來的藥被人動了手腳,這事兒落到她心里也只能是當成了個啞巴虧。
各方各院好些日子不曾去祝堂院了,祝堂院近日里大門緊閉,門里伺候的丫鬟婆子均是不曾外出走動。
老祖宗身子如何更是不曾透出半點風聲。
這會兒于媽媽接過丫鬟遞來的湯藥,老祖宗猛咳不止,心里郁結,咳出的血沫染紅了手帕。
屋里邊彌漫著濃濃的苦澀味兒,于媽媽扶著老祖宗坐靠起身,渾濁的雙眸已是垂淚好些日子了,顯得過于紅腫。
“老祖宗,喝了藥緩緩罷。”
聽見于媽媽的話,老祖宗無力的靠躺在床榻上,雙眼費力的睜開,看了看門外。
瞧著屋內昏暗,嘶啞著聲兒說道,“將窗戶打開,外邊今年又是大雪罷?”
“是大雪,下了好些日子了。今年下雪來的早,還剛過冬月就下起了,比往年下的更大一些。”于媽媽說著話,朝身邊候著的丫鬟使了眼色。
丫鬟起身去打開了一扇窗戶,外頭呼嘯的寒風呼呼的往屋內灌,吹的丫鬟忍不住縮了縮脖子。
老祖宗身子不好,更是受不得這般寒冷。
“猶記得當年老太爺上我娘家提親時,也是下的這般大的雪.....”老祖宗神色有些恍惚,突然說起了六十幾年前的事兒。
時日太長了,她有些個事兒記不太清楚。
卻是對自家過身的夫君提親之事記得清清楚楚的,平日里甚少提及,今日倒是說起了往日。
于媽媽垂眸聽著,見老祖宗沒有喝藥的意思,便讓人將藥撤下去溫著。
“那年門前的臘梅花開了一片,夫君初來乍到竟走錯了人家門,我爹娘等了好一會還以為他祝家改了主意。”那時候的都是小門小戶的,祝家公子乃是個寒門窮書生。
老祖宗嘴角噙著笑意,神色也柔和了許多。
“這事兒老奴先前還聽老祖宗提及過好幾回呢,那時候老太爺還在時,一瞧著臘梅便忍不住跟您打趣這事。”
于媽媽應著話,但老太爺過得早,當年立功后第二年人就過身了。
往后就再也沒有人瞧著臘梅花開時跟老祖宗打趣了。
一晃眼,幾十年過去了,祝家子孫滿堂到了第三代時乃是鼎盛之期,如今老祖宗身子已是不大好。
祝家門里到了第四代,這幾十年的繁華真真是一晃眼的功夫,驀然回首時人已經老去。
主仆二人難得閑情談起了舊事,從老太爺之事說起了膝下幾子。
從祝家得寵再到朝中局勢,老祖宗作為一個婦人支撐了祝家幾十年,她看的比旁人自是看得多。
如今人已經到了杖朝之年。
“石英,日子快了,我終究也顧上祝家多久,該安置的都安置了罷。”老祖宗說累了,微微闔眸。
石英,乃是于媽媽的閨名。
于媽媽聽得這話,點了點頭,“是,老祖宗寬心,老奴定是會安置妥當。”
大夫說人已是到了這些日子了,再想往后拖也拖不住了。
處置了祝李氏,緊接著便是祝王氏。
了卻了祝王氏這事兒也是算是斷了老祖宗心里的一個心事。
入夜,于媽媽從祝堂院出來,帶著人去了西院二房。臨進門前,又打發了南林先去閣院一趟,交代了幾句話兒。
南林小跑著去了閣院,門口的梨花見著她來了,臉上露出一抹歡喜,來不及開口人已是錯開她急急忙忙的進了屋去。
“曖,姑娘正要歇著呢....”梨花話落,人已是進了屋。
金姑姑伺候著自家姑娘正準備歇息,外邊沒得著通傳便見著南林闖了進來。
“你這是?”
祝九已是好些日子沒見著南林,沒留著她將人放去了祝堂院,也算是一個好的去處。
南林進屋來。當即跪到了地上,“姑娘,老祖宗身子不行了,于媽媽讓奴婢來傳話。姑娘這些日子莫要出了閣院,祝家門里個事兒也請姑娘莫要插手。姑娘若想日后安安穩穩出嫁了去,便聽著這話。”
今兒個夜里的事兒,自是不能讓祝九摻和。
但....這并非老祖宗的意思,而是于媽媽的意思。
老祖宗既是要處置了祝王氏,那祝王氏后邊還惦記著邵家的親事。邵家和祝家結親,無非是下一個王氏一族。
卻又有些不同,是姑娘嫁去邵家,并非邵家人進門來。
是以,人便不能進了邵家的門。先前老祖宗想讓祝九摻和上這事,一并處置了。
倒是沒想著王全氏登了門,王全氏登門是為保下祝王氏,可這事兒若早兩年做了,老祖宗自是放在心上。
眼下這節骨眼上,王全氏就是有心也成了別有用意。
故而,老祖宗這回不買賬,祝王氏的苦也是白受著了。
祝九聽了這話,神色一驚,“可是主院那邊有何出事兒?”
“奴婢不知,于媽媽只打發了奴婢來捎話,奴婢得緊著回去。姑娘可要將這話記在心上....”南林說著,想了想,繼而說道:“老祖宗的心思于媽媽未必能全了去,這才打發了奴婢來的。”
便是告知姑娘,于媽媽這話并非有別的意思。
南林來捎了話,很快離了去。
瞧著人走了,金姑姑快步折身進屋,“姑娘,可要打發了人前往主院瞧瞧?”
“不了。”祝九擰眉看著門外,攏了攏繡花袖子,“方才南林那話不是說了,想要安安穩穩的出嫁到邵家,還是勿要多管。”
既是不管,那便不必打發人去瞧,該知曉的總歸會知曉,又何必急著過去。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微信關注“優讀文學
”,聊人生,尋知己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