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郡百姓的請愿,教玄應離大為感動,片刻間便解決了令人頭痛的民伕不足一事。
只有些事需得提前與老鄉等人吩咐清楚,玄應離說道“老鄉,你們能來相助,應離十分感動,正好解了應離的燃眉之急也。只一件事,你得幫忙與鄉親們分說明白。”
老鄉點了點頭,問道“郡守大人,不知是何事,還請盡管吩咐?”
玄應離鼻腔發出濃濃的聲音,說道“老丈,還請你與鄉親們說道說道,凡鰥寡孤獨者、家中無兄弟者、無子嗣者、上有老母、下有弱子者,還請他們歸家,興修水利乃是長年累月之事,若長年不在家中看顧,應離于心難安,秦王亦難王也。”
老丈聞言,方才止住的淚水,又不期然而下。秦國下蜀之后的惶恐之心,總算落到了實處。
萬事已俱備,只欠一股東風矣。
玄應離歷時許久,東奔西走,摸索不少古人的治水經驗,譬如三過其門而不入的大禹等。精心挑選,這才定下以汶水上游支干流出山口處,作為此次水利的實施地點。
工程極為浩大,總的來說,玄應離將汶水一分為二其中一條流入地勢開闊之處,此流向既可以分走洪水帶來的災禍,又可以引來流水灌良田、變害處為利處。
再者具體如何施行,玄應離分了三大興修之口。
其一玄應離首先定下修筑一首引水分流的口水,因其一道口子極似寶瓶,便稱之為寶瓶口。寶瓶口,一分為二,分在東邊的稱之為內江,可供給灌溉渠用水;分在西邊的則稱之為外江,乃是汶水的主流。
此法好處在于將汶江水水流共分為兩道,使汶江水水流向東邊的地勢平坦之處,同時亦可減少西邊的汶江水流的流量,從而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一時間亦也能解除東邊地勢平坦之處的干旱之狀,灌溉此處的良田。
又在汶江一個縣城的南岸筑了離碓,離碓便是開鑿巖石之后,被隔開的石堆,夾放在內江、外江之間。離碓的東側便是內江的流水口,亦是寶瓶之口,此口具有節制水流的作用。
玄應離考慮到,分水魚嘴雖然對汶水能起到,分流以及灌溉的作用,但因此東邊平坦處的地勢高于汶水主流,汶江之水難以匯寶瓶口。
便在此寶瓶口上游增添另一處水事,便是其二。
其二玄應離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汶水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規劃其形似魚嘴,便稱叫汶水魚嘴,也稱分水魚魚嘴。
顧名思義,分水魚嘴,便是一個分水的建筑工程,將汶水一分為二,使汶江水能夠順利東流,有且保持著一定的水流之量,進而充分發揮寶瓶口,分流二江及其灌溉良田的功用,便又在汶江水中修筑一道分水堰,形似“魚嘴”,迫使大量汶江之水,乖覺的流入寶瓶口。
分水魚嘴將汶江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的水流稱之為外江,它沿汶江河道順流而下;東邊的水流稱之為內江,它流經寶瓶口。
由于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天氣干旱之時,水源枯竭,水勢偏低,則六成的江水便匯入東邊的內江之中,則可保證地勢平坦之處的蜀民一應生活吃用之水。
而洪水泛濫之時,水勢宏大,水面升高,絕大部分的汶江之水,便從西邊江面較寬的外江排走,此水利大成,江水內外的水流便自主分流,此處的構思便是后世所謂的“四六分水”。
其三玄應離為了更進一步的控制住寶瓶口匯入的水量,使其更為妥善的分流洪水及其降低洪災的禍害,防止汶江之水澆灌良田之時的水流,時而大來時而小,情況飄忽不定。
玄應離便在分水魚嘴堤壩的尾部處,緊挨著寶瓶口之處,建了兩道溢洪道,分別稱為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從而確保內江中無災害。
溢洪道前面修有彎道,汶江江水形成一道回流,汶江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只一道表層清水流經內江與寶瓶口,如此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
蜀地興修的水利一事,分為三處分水魚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自興修之日起,玄應離便與民伕同宿一起,冷小帥為防引進的民伕起了暴亂,亦駐扎在此。
水利經年,一別八載。此秦王昭世十二年春日也。
蜀郡竣工之日,萬民同慶。其后玄應離分好自各應領的分額,獨身者,建議與他人同行,若無同行者,便由軍士相送歸家,此舉教百姓心中大振,三呼萬歲。
剩下的民伕盡是牢中犯人,見蜀群民人皆歸家,而他們獨被留了下來,一時心中惴惴不安。
玄應離望著面前的人山人海,從袖口中掏出一道折子來,說道“諸位鄉親,在各位遭到囚困之時,可有心懷怨懟呀?”
若說當時遭到囚困之時,諸人可能會有心懷怨懟,至此時已歷經數載,早已忘記當時的心情了。
萬人齊聲道“回郡守大人的話,我等乃是咎由自取也,丞相行的秦法,他人能安臥于家,我等卻只能困在牢獄之中。只因不守法也。”
玄應離黝黑的面上,露出一個會心的笑容,他道“諸位鄉親,今次修筑蜀郡水利,人皆有功,昭世秦王為諸位特開設了一道恩典。”
頓了頓,舉起手中的折子說道“此來昭世秦王的恩典,諸位請認真聽來。”
迷茫且忐忑不安的諸人,此刻眼中迸射出希冀的光芒來,一眨不眨的盯著玄應離。
玄應離不負眾望,照著折子上的內容,一字一句的讀了起來,亦一字一句的入了民伕的心中。
折中大意分為兩點
其一凡手中無他人性命者;非窮兇極惡者;品行素良,無大過者;入牢獄事小者,皆可領了糧資歸家,不得再度為惡,一經發現,永不釋放。
其二平素大惡,且傷人性命者,入牢獄事大者,可領糧資,準許回鄉探親三日,路途遠者,可以七日為限,過后自行回上將軍處。若有不歸者,一經發現,立斬不赦。
然,歸來之人,本王亦有他處安置,若諸位與此次勞作如出一轍,日后,亦可同樣歸家。
曾經犯事的民伕歡呼雀躍,歷經幾載的苦辛,總算是可以歸家了,與家中妻兒老小分別多年,早已思念成災。如今一朝得了恩赦,無不感激者,散布至各種的民伕,大肆宣揚昭世秦王的恩情。
及至將來,與列國征戰,旦有所召,暮必從之。經蜀郡水利一事的民伕尤為積極,此是后話,暫且不提。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