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的信號燈不斷閃爍。
在工程師的忙碌之下,故障的程序被強制終止,處理器的溫度總算是降了下來。
然而,隨著計算程序的終止,那標志著“希望”的湛藍色燈光,也隨之暗淡了下去。
“第31次實驗。”
凝視著坐落在防輻射隔離室內的機箱,鼻尖幾乎快要戳到落地玻璃上的大衛,目光郁結著散不去的沉重。
第31次實驗。
毫無疑問依然是失敗了。
研究所內的氣氛一片凝重,除了負責操作超算的并行計算工程師在小聲交流著技術性的問題之外,所有人都表現的相當無精打采。一句話也不想說。
疲憊的不僅僅只是超算而已,還有所有為這個項目勞心勞力的研究員。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為了這個數學模型,.Sha研究所前前后后已經燒掉了至少一千萬美元。
在此期間,.Sha研究所不斷改進著計算程序,而陸舟也不斷通過著收集到的計算數據,對理論模型中的細節進行修改。
然而,除了寫滿的幾張黑板和堆積如山的廢紙之外,并沒有得到令人喜出望外的成果。
“果然還是不行……”看著進入隔離室的幾名工程師,大衛輕輕嘆了口氣。
“要不,這個錢還是我來出好了。”陸舟有些過意不去地說道。
“沒事,這點錢不算什么。科研就像是賭博,我就當去了一趟拉斯維加斯。”相比起那些臉色凝重的工程師和一臉沮喪的計算化學博士們,大衛雖然臉色充滿了苦悶,但的語氣還算輕松。
不知道是真的錢多的沒地方花,還是科學直覺告訴他,這條思路一定有深度挖掘下去的價值。
所以,花這筆錢他是愿意的。
不過在說完了這句話之后,他還是忍不住在后面補充了一句,“雖然我去拉斯維加斯的時候,從來沒輸這么多過。”
在實驗結束之后,是例行的總結會議。
在會上,所有人的表現都很沉默。
陸舟簡單地講了幾句自己的觀點之后,剩下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兩個實驗組的負責人在發言。
至于大衛,則是一直沉默到了會議的最后。
“對Anton進行維護作業,三天后開始第32次實驗,”沒有多說什么,大衛看向了距離自己最近的那位工程師,簡單地下令道,“我希望在下一次實驗開始之前,你能確保Anton運行在最佳狀態。”
那名工程師點頭道:“是,老板!”
“不只是超算,我也需要休息,相信你們也是一樣。”摘掉了鼻梁上的眼鏡,大衛揉了揉眉心,“就這樣吧,散會。”
對于科學研究而言,一點小小的挫折不算什么。
即便是已經失敗了三十一次,也沒有任何人提起過放棄這個詞。
畢竟所有人都很清楚,沒有什么真理,是能夠在順風順水中得出的。
為了完善自己的理論模型,陸舟已經做好了失敗一百次的準備。
不過,要是到了第50次實驗依舊沒有結果,他說什么也不會讓大衛在獨自承擔研究的開銷了。
即便這些錢對大衛來說可能真的不算什么,但還是會讓他感到有些過意不去。
會議結束之后,從研究所里出來的陸舟,并沒有立刻返回寢室,而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園里散起了步來。
不只是Anton需要休息,在經歷了一場激烈的腦力運動之后,他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放松自己過熱的大腦。
至少,這三天的休息時間里,他打算抽出一天的時間,暫時不去思考那些難懂的問題。
穿過圖書館前的廣場,漫無目的散著步的陸舟,下意識地避開了所有和學術有關的場所。
就這么不知道走了多久。
當他回過神來的時候,他已經站在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樓下。
看著手機地圖上標注的信息,陸舟不禁笑著搖了搖頭。
“該說這是緣分嗎?”
和哲學這么有緣,根本沒法讓他高興起來。
在哲學樓前的草坪上,一尊銅像靜靜地坐落在那里。
它的右拳半握,抵住了下顎。全身的肌肉繃緊,與那緊鎖的眉宇渾然一體,就像是活生生的人一樣,沉浸在苦悶的思考中。
據說,這雕像是現今世上,四尊仿真度最高的“思考者”之一。
不過相比起其它三位兄弟,這位思想者卻顯得冷清許多。除了站在它面前的陸舟之外,他所面對的僅僅是一片無人問津的草坪。
伸手按在了那銅像上,感受著那指尖的冰涼,陸舟嘆了口氣道。
“從你的身上,我仿佛看見了我自己。”
思想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尤其是當思想找不到出路的時候。
不知怎么的,陸舟忽然冒出來一個不切實際的念頭。
如果有誰能突然站出來,給自己提供一點靈感就好了。
哪怕只是一丁點兒……
不過很快,陸舟便笑著搖了搖頭。
如果靈感真有這么容易誕生的話,那么代價也未免也太便宜了點。
這可是即將改變化學界的理論,可不是什么廉價的東西。
然而就在他剛剛這么想的時候,意外忽然發生了。
沒有絲毫的預兆,連一聲招呼也不帶打的。
淡藍色的對話框,就這么突兀地從他的視域中彈出……
恭喜宿主,完成獎勵任務。
陸舟:……?
什么鬼?!
.Sha研究所內的愁云慘淡不同,賓漢頓大學的材料研究所內,此時此刻正歡呼聲一片。
“現在還不是慶祝的時候,實驗已經成功,可別在最后一刻翻車了,”克制著洶涌而出的喜悅,斯坦利吩咐自己的助手,“立刻申請專利,我們需要在最短時間內,拿到專利號!”
“是,教授!”助手興奮地點頭,快步走出了實驗室。
回到了掃描電鏡前,看著屏幕上采集到的圖像,斯坦利教授的臉上終于再也克制不住,露出了燦爛地笑容。
初步的分析證明,這種籠狀碳分子已經確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多硫化合物的擴散,并且工業生產成本勉強可以接受。
不過應用到具體的鋰硫電池中效果又是如何,還需要更進一步的實驗。
比如,他們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混合比例,以及機械分散方法,將硫單質與這種籠狀碳分子進行混合。與此同時,他們還得定量地檢測,這種抑制效果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
不過,這并不影響專利的申請,也不影響論文的發表。
在他們成功制備這種籠狀碳分子的瞬間,他們便已經取得了成功。
毫無疑問,是他們贏了!
搶在那個男人的前面,在鋰硫電池的項目上拔得了頭籌!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